失眠癥屬中醫(yī)不寐、不得眠或目不瞑范疇。西醫(yī)稱之為原發(fā)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是以持續(xù)性(1個月以上)睡眠量不足、入睡困難或睡眠深度、頻率過短為特征,排除其他因素(疾病、乙醛或藥物影響)的一組神經精神綜合征。失眠在睡眠障礙中最常見,常常伴發(fā)有焦慮、緊張情緒[1]。根據中國睡眠研究協(xié)會公布的最新調查的睡眠情況:中國的成年人中,失眠的發(fā)生率為38%以上[2],這項數(shù)據高于國外發(fā)達國家失眠率。大量醫(yī)學統(tǒng)計顯示:偶爾失眠會導致人類第2天感覺疲倦及動作不協(xié)調,如長期失眠會造成注意力難以集中,記憶力下降,出現(xiàn)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并產生對工作力不從心的感覺,對生活失去信心甚至自殺等嚴重后果[3];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失眠也是高血壓病、腦卒中等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可發(fā)展為抑郁癥、焦慮癥,并產生免疫力降低等問題[4-7]。西醫(yī)多采用鎮(zhèn)靜安眠、抗焦慮、抗抑郁類藥物治療[8],如苯二氮卓類、巴比妥類和新型非苯二氮卓類藥物等[9]。但這類藥物副作用較大,常見過度鎮(zhèn)靜、宿睡、步態(tài)不穩(wěn)等[10],易產生依賴性,藥品費用較高,這不僅給病人自身帶來巨大痛苦,也給家庭增加了生活及經濟負擔。因此,探求更為優(yōu)異的失眠癥治療方案,成為目前國內外醫(yī)學界研究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各類醫(yī)籍及臨床醫(yī)案等均指出:針灸能調節(jié)陰陽平衡、調整營衛(wèi)氣血,并能起到鎮(zhèn)靜安神作用,相對而言,針灸治療失眠安全,副作用很小。但針灸對失眠癥的治療研究不多,研究設計的嚴謹性參差不齊,對其療效的評估亦缺乏精細、客觀、科學的證據。本研究針刺選采用四神聰配“開四關”為主取穴,具鎮(zhèn)靜安神、清頭明目之功,通過匹茲堡睡眠指數(shù)量表(PSQ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全面評估該針灸方法治療失眠癥的療效。本研究評價四神聰配“開四關”為主的針灸治療原發(fā)性失眠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嚴格按照病例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選擇柳州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原發(fā)性失眠病人,每位病人均簽署受試者知情同意書,隨機將病人分到治療組和對照組。本研究對研究對象、評估者、數(shù)據收集者和統(tǒng)計者實施盲法。本次研究共納入120例病人,其中男54例,女66例,男女比例1∶1.2;年齡在18~55歲,平均38.55歲;病程0.7~1.6年,平均1.22年。兩組病人受教育程度、性別、年齡和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基線資料比較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失眠診斷標準: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出版)[11]及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制定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四版》(DSM-IV)[12];②年齡18~50歲;③病程1個月至2年;④失眠嚴重程度屬于輕中度[失眠嚴重程度指數(shù)量表(ISI)評分8~21分];⑤自愿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②有暈針史的病人;③患有精神疾病或有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治療者;④患有嚴重心、肺疾病不能耐受針刺治療者;⑤有凝血功能障礙者;⑥需針刺部位有潰瘍、瘢痕、感染;⑦由急性腦血管意外、帕金森病等引起的失眠,或是因這類神經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焦慮和抑郁狀態(tài)等引起的失眠者;⑧曾有或現(xiàn)有睡眠呼吸暫停者;⑨近1個月內參加其他臨床醫(yī)學研究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基礎治療 治療前1周為藥物洗脫期,在洗脫期,所有的病人都需要停用影響睡眠的各類藥物及治療方法。洗脫期后,兩組針刺治療均7 d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1 d,共4個療程。
1.3.2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取穴治療。予病人戴眼罩,囑其閉目休息,取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所有穴位。所采用的針刺方法是傳統(tǒng)辨證取穴,主穴取三陰交(直刺皮膚1~1.5寸)、神門(直刺皮膚0.5寸),心脾兩虛型取脾俞(斜刺皮膚0.5~0.8寸)、心俞(斜刺皮膚0.5~0.8寸);陰虛火旺型取大陵(直刺皮膚0.3~0.5寸)、太溪(直刺皮膚0.5~0.8寸)、太沖(直刺皮膚0.5~0.8寸);心膽氣虛型取足臨泣(直刺皮膚0.5~0.8寸)、膽俞(斜刺皮膚0.5~0.8寸);痰熱內擾型取中脘(直刺皮膚1.0~1.5寸)、豐隆(直刺皮膚1.0~1.5寸)、厲兌(淺刺0.1寸)、隱白(淺刺0.1寸);肝火上擾取行間(直刺皮膚0.5~0.8寸)、風池(斜刺皮膚0.8~1.2寸)。所有穴位選用0.3×40 mm毫針進針,以病人出現(xiàn)較為明顯的麻、脹感覺為度,然后根據虛證補法補之,實證用瀉法瀉之。得氣后持續(xù)捻針5 min,留針30 min。
1.3.3 治療組 采用四神聰配“開四關”為主取穴治療。病人均取仰臥位,治療前給病人戴上眼罩,囑閉目休息,所有穴位均常規(guī)消毒。針刺方法:辨虛實兩證,均采用四神聰配“開四關”為主穴,取穴:四神聰(針尖均朝頭枕部方向刺入0.5~0.8寸,約與督脈平行)、四白(斜刺皮膚0.5~0.8寸)、合谷(直刺皮膚0.5~0.8寸)、三陰交(直刺皮膚0.5~0.8寸)、太沖(透涌泉);其中,虛證者,三陰交穴上施針以提插補法補之,實證者,三陰交穴上施針以提插瀉法瀉之,其他穴位得氣即可。所有穴位選用0.3×40 mm毫針進針后均快速均勻提插捻轉,留針30~60 min。
1.4 主要觀察指標 治療結束后1個月,采用國際統(tǒng)一的標準睡眠效率來評價臨床的療效。國際上睡眠療效的評定標準是睡眠效率,睡眠效率=實際入睡時間/記錄時間×100%。睡眠效率≥80%為治愈;70%~79%為顯效;60%~69%為有效;<60%為無效。
1.5 次要觀察指標 治療前、治療15 d、30 d以及治療結束后1個月隨訪分別對PSQI、SAS、SDS進行評估。
1.5.1 PSQI PSQI為國際上通用的評價睡眠質量的工具,對于診斷原發(fā)性失眠,敏感性達98.3%,特異性是90.3%[12]。PSQI從睡眠障礙情況、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質量、使用的催眠藥物情況、日間的功能障礙等7個方面來評估病人睡眠狀況,量表總分為21分,評分大于7分診斷睡眠障礙,分值越高睡眠質量越差。
1.5.2 SAS SAS用來評定焦慮病人的主觀感受,由華裔教授William W.K.Zung編制,因其相當簡便,故具有廣泛的應用性,臨床上認為其能夠較好地反映有焦慮傾向的求助者的主觀感受[13],SAS采用4級評分,20個條目,有15項是陳述是負向詞,按1~4的順序評分,其余的5項用正向詞來陳述,得分按4~1的順序反向得分。SAS的主要統(tǒng)計指標為總分,將20個項目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粗分乘以1.25得精確得分,取整數(shù)部分就得到標準分。按照中國常模結果,總分超過40分,就存在焦慮傾向,分數(shù)越高,焦慮的情況越重。
1.5.3 SDS SDS亦是由William W.K.Zung編制的心理量表[14],是目前精神醫(yī)學界最常用的抑郁自測量表,其總粗分的正常上限是41分,分值越低,狀態(tài)越好;標準分是將20個測評項目相加所得的總粗分,乘以1.25得到標準分,我國以大于50分為有抑郁癥狀,分值越大,抑郁傾向越重。
1.5.4 安全性評估 在整個病例觀察的試驗過程中,只要出現(xiàn)不良反應,都會記錄在不良事件表里。不良事件指因針刺帶來的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如:病人出現(xiàn)暈針,針刺后導致病人針刺部位局部感染,針刺后導致病人出現(xiàn)皮下血腫等。對發(fā)生的不良反應事件,應予以追蹤調查,及時記錄處理情況和最后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治療后1個月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經Mann-Whitney Test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兩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PSQ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SQ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5 d、治療30 d以及治療結束后1個月PSQ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PSQI評分在治療15 d、治療30 d以及治療結束后1個月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3 兩組治療前后S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病人治療15 d、30 d和治療結束后的1個月SAS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SAS評分在治療15 d時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30 d、治療結束后1個月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2.4 兩組治療前后SD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15 d、30 d和治療結束后的1個月SDS評分與較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治療15 d、治療30 d以及治療結束后1個月SDS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PSQI、SAS、SDS評分比較(±s) 分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同時間比較,2)P<0.05
2.5 安全性評價 治療組在針灸治療期間出現(xiàn)頭暈3例,皮下輕微血腫1例,分析與試驗相關,頭暈經休息1 h后緩解,血腫經局部按壓后次日消退。對照組在針灸治療期間出現(xiàn)頭暈2例,經休息1 h左右后能自行緩解。兩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中醫(yī)認為失眠是體虛、受驚、情志以及飲食、勞倦等原因影響,造成心神失養(yǎng)或者邪擾心神,導致神不歸舍。如《景岳全書·不寐》中記載:“不寐證雖病有不一,然惟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景岳全書·不寐》曰:“驚恐傷神,心虛不安。”《靈樞·邪客》中指出:“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惫梳t(yī)治失眠,予寧心安神為法。針灸運用“調神”之則治失眠,安全可靠,無明顯的毒副作用。針刺的選穴“四神聰”是經外奇穴,該穴具有鎮(zhèn)靜安神、清頭明目之效;而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四白穴屬足陽明胃經,配合屬于手陽明大腸經的雙合谷穴,達到通經活絡之功,并能運行氣血及引經下行;雙側合谷配雙側太沖是“開四關”之意,為醒神開竅之功;三陰交是足太陰、厥陰和少陰交會之穴,故針刺三陰交,可以到達一針其三經,或補或瀉三脈。四神聰配合“開四關”為主穴,以達到“調神”之效,配合虛實之辨證,以選擇恰當?shù)难a瀉之法,以選擇留針的時間長短,及療程的長短,此法治療失眠的效果明顯較傳統(tǒng)取穴治療法優(yōu)質。
本研究結果提示,相對于傳統(tǒng)的針灸治療,針灸四神聰配“開四關”法治療失眠癥能夠提高睡眠效率,睡眠的總時間更長,病人失眠的嚴重程度得到改善,焦慮和抑郁的狀態(tài)也得到明顯改善,而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并未發(fā)現(xiàn)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因為失眠的病因大多較復雜,影響的因素也頗多,在試驗的操作和觀察中,外界的干擾難以完全排除掉。故而,希望將來能通過多中心前瞻隊列設計的研究來評價針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