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時間圖象的應用"/>
貴州
1.以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速度,作出速度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圖,簡稱v-t圖。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是一條傾斜直線,勻速直線運動的v-t圖是平行時間軸的一條直線。
2.在v-t圖中可以知道描述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五個物理量,即橫軸看時間,縱軸看初、末速度,斜率看加速度,面積看位移。還有另外三個拓展物理量,一是中間時刻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的同時也等于初末速度之和的一半,二是斜率與時間的乘積表示速度的變化量,三是斜率與質量的乘積表示物體所受的合力。
1.首先建立橫、縱坐標,標上符號和單位,長、寬比例適中,總體構成一個矩形;
2.確定第一個坐標點,如(0、v0)即零時刻時初速度不為零;
3.確定圖的走向,在縱軸的正半軸斜向上表示增加,斜向下表示減少,在縱軸的負半軸斜向上表示減少,斜向下表示增加,同時要兼顧時間間隔;
4.確定拐點速度,同時兼顧拐點時刻,注意末速度和末時刻;
5.充分理解加速度的意義是每秒速度的變化量,利用速度公式的變式算出速度變化量、時間間隔、加速度之間的關系;
中午,營業(yè)部關門了,公安局的老鄧挺著大肚子,背著雙手,像只打鳴的公雞一樣踱到營業(yè)部,只要細看,他那黑浸浸的臉上明顯地掩飾著幸災樂禍。跟在他身后的小李斜跨著一綠色的挎包,一身公安制服穿得整整潔潔,平常亂糟糟的頭發(fā),今天從中間分成兩瓣,像兩片瓦一樣搭在兩只精神煥發(fā)的眼睛上,那發(fā)梢還掛著水,在陽光下閃閃發(fā)亮。
6.最后分析圖象的意義,即橫軸看時間,縱軸看初、末速度,斜率看加速度,面積看位移,面積差等于相對位移。
【例1】(2016年全國卷Ⅲ)一質點做速度逐漸增大的勻加速直線運動,在時間間隔t內位移為s,動能變?yōu)樵瓉淼?倍。該質點的加速度為
( )
【分析】根據(jù)題意末速度是初速度的三倍,經歷時間t,位移為s,作出v-t圖:
【例2】(2018年全國卷Ⅱ)汽車A在水平冰雪路面上行駛。駕駛員發(fā)現(xiàn)其正前方停有汽車B,立即采取制動措施,但仍然撞上了汽車B。兩車碰撞時和兩車都完全停止后的位置如圖所示,碰撞后B車向前滑動了4.5 m,A車向前滑動了2.0 m,已知A和B的質量分別為2.0×103kg和1.5×103kg,兩車與該冰雪路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0.10,兩車碰撞時間極短,在碰撞后車輪均沒有滾動,重力加速度大小g=10 m/s2。求:
(1)碰撞后的瞬間B車速度的大小;
(2)碰撞前的瞬間A車速度的大小。
【分析】第一小問,設碰撞后瞬間B車速度的大小為v,做加速度大小為1的勻減速直線運動直到停止,根據(jù)題意作出v-t圖:
此圖的難點是橫軸時刻的大小等于初速度與加速度大小的比值,根據(jù)圖象面積的大小等于位移的大小很快計算出v=3 m/s。
【例3】長為1.5 m的長木板B靜止放在水平冰面上,小物塊A以某一初速度從木板B的左端沖上長木板B,直到A、B的速度達到共速0.4 m/s,然后A、B又一起在水平冰面上滑行了8.0 cm。若小物塊A可視為質點,它與長木板B的質量相同,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1=0.25。(取g=10 m/s2)求:
(1)木板與冰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
(2)小物塊相對于長木板滑行的距離。
【分析】根據(jù)題目可得,A做減速運動,B做加速運動,AB共速后一起減速到停止。此題的難點是A在B的上面減速,最后一起在地面上減速,說明AB之間的摩擦因數(shù)大于B與地面的摩擦因數(shù),加速度是摩擦力產生的,故A減速的圖象要比AB一起在地面上減速的圖象要陡一些。根據(jù)作圖的步驟與技巧,作出v-t圖:
【分析】(1)后面三角形的面積在數(shù)值上等于AB一起在地面上滑行的位移大小,即8.0 cm,知道初、末速度和位移,可以算出加速度的大小是a=1.0 m/s2,因為加速度是摩擦力產生的,則摩擦因數(shù)是0.1。
(2)0.4 m/s是兩個物體的共同速度,即圖象中的拐點速度,A做減速運動,根據(jù)速度公式有0.4=v0-2.5t1,B做加速運動,是兩個摩擦力共同作用產生的加速度,根據(jù)速度公式有0.4=0.5t1,上述兩個方程可以得出v0=2.4 m/s,t1=0.8 s。
斜線部分三角形面積即A相對于木板B的位移,大小等于0.96 m。
(1)在0~2 s時間內A和B加速度的大??;
(2)A在B上總的運動時間。
【分析】根據(jù)題意,A做兩次加速度不同的加速運動,B先加速再減速最后靜止,作出v-t圖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