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美蘭
摘 要:文學名著是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精華,閱讀文學名著不僅能讓中學生享受到優(yōu)秀的文學藝術(shù)的熏陶,還能讓他們體悟人生的經(jīng)驗與智慧。在語文考試中,素有“得語文者得天下”之說,學生要想在語文科目上取得高分,廣泛的閱讀是關(guān)鍵。我國的古典小說文學水平雖高,但初中生受知識水平和閱歷的限制,閱讀名著小說具有很大的難度,導致他們對名著的閱讀往往興趣乏乏。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對古典小說的興趣?筆者以《水滸傳》節(jié)選章節(jié)《智取生辰綱》的教學實踐為例進行闡述,希望通過“以問促讀、以讀促思、以思促論”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水滸傳》整部小說的閱讀興趣,進而提高學生閱讀名著的能力,提高閱讀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guān)鍵詞:名著閱讀;導讀教學;以問促讀;以讀促思;以思促論
《紅樓夢》《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傳》四大名著,以其獨有的思想與藝術(shù)魅力飲譽于世,有著極高的文學水平和藝術(shù)成就,但初中生由于知識和閱歷的局限,往往對此類名著小說興趣乏乏。如何提高學生對古典小說的興趣,讓學生享受閱讀樂趣,擴大閱讀面?下面,筆者以《水滸傳》節(jié)選的《智取生辰綱》的教學實踐為例,談一談在教學中用“以問促讀,以讀促思,以思促論”的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對《水滸傳》整部名著閱讀的興趣,引導他們主動閱讀其余章節(jié)。
一、以問促讀,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
授課伊始,筆者就板書幾個問題:1. 楊志的外號是什么?2. 梁山好漢人人都有外號,書中出現(xiàn)的幾個人物,你能叫出幾人的外號?3. 智取生辰綱的“智”體現(xiàn)在何處?問題1較為簡單,學生紛紛搶答:青面獸楊志。問題2稍微難一點,只有兩位讀過繪畫本、連環(huán)畫版《水滸傳》的學生能說出“智多星吳用”“托塔天王晁蓋”的外號。而“入云龍公孫勝”“赤發(fā)鬼劉唐”則無人知曉?!叭睢崩镎l是“立地太歲”、誰叫“短命二郎”、誰綽號“活閻羅”也無人清楚。問題3的難度更大,讓學生進行深入閱讀一遍后,他們的回答還是較為片面。
筆者收集了一些人物卡,通過PPT將課文里出現(xiàn)的九位梁山人物向?qū)W生展示,內(nèi)容是各人的人物形象、外號、姓名,進而引出《水滸傳》里描寫了一百單八將,還有三十六天罡星和七十二地煞星的排行榜。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凹皶r雨宋江”“武松打虎”“八十萬禁軍教頭‘豹子頭林沖”,乃至“西門慶”“潘金蓮”等,都出自《水滸傳》,學生對《水滸傳》的閱讀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出來了。
陶行知先生曾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在教學中“以問促讀”,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名著,通過問題引出節(jié)選章節(jié)以外的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閱讀整部古典名著的興趣。
二、以讀促思,提高學生欣賞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能力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智取生辰綱”主要體現(xiàn)吳用的“智”。筆者讓學生深入閱讀一遍主要情節(jié)后,再分四個小組交流討論,選智用“天時、地利、人和(人心)、計謀”中的一個因素,思考吳用“智”在何處。
經(jīng)過初讀、帶著問題深讀以及小組討論后,選到“智用天時”的小組能很好地概括出“天時”選擇的時機非常好。
話休絮繁,似此行了十四五日,那十四個人,沒一個不怨悵楊志。當日客店里,辰牌時分,慢慢地打火吃了早飯行。正是六月初四日時節(jié),天氣未及晌午,一輪紅日當天,沒半點云彩,其日十分大熱。
時值六月正午、天氣炎熱,押送生辰綱的隊伍行走了很長時間了,正是又累又渴,最希望得到休息的時候。
選到“智用地利”的小組也能說出“地利”好在哪里。
都管,你不知這里正是強人出沒的去處,地名叫做黃泥岡。閑常太平時節(jié),白日里兀自出來劫人,休道是這般光景,誰敢在這里停腳!
黃泥岡方圓七八里都沒人家,時常有強盜出沒,正是個打劫的“好地方”。
選到“智用人和”的小組則回答得較為簡單,只指出了楊志和眾軍漢的人“不和”:眾軍漢想休息、想買酒解渴,楊志卻要繼續(xù)趕路,擔心酒中被下藥不讓眾人喝,“人心”不齊。
筆者進一步擴展了“人和”的概念,讓學生可以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除了楊志和眾軍漢的矛盾,還點出了扮作酒販的白勝和楊志的“矛盾”、白勝和吳用的“矛盾”,畫出了幾處描述他們在矛盾沖突中的言行,分析作者通過這種矛盾沖突來刻畫人物的寫作技巧,能清晰而深刻地突顯人物的個性。
選到“智用計謀”的小組概括得也比較片面:用演戲的方法騙了楊志他們上當。至于怎么演?精彩在何處?具體是哪些“計謀”則不能詳細說明。筆者借用了“三十六計”中的“三計”向?qū)W生概括這場戲:
1. “以逸待勞”——晁蓋等人早早就等在松林里乘涼了(逸),而楊志他們卻是又熱又渴(勞)。
2. “瞞天過?!薄邆€人扮作賣棗的,貨物車輛都準備的妥妥當當,讓楊志誤信他們真是“棗販”,將注意力放在了后面才來的“酒販”白勝身上,擔心他買下了蒙汗藥的酒,而放松了對晁蓋七人的警惕。
3.“偷梁換柱”——“棗販”甲首先“貪小便宜”,喝完掏錢買的一桶酒后,又在另一桶新酒里多兜一瓢酒故意喝給楊志一行人看,以證明該桶酒“沒問題”。趁“酒販”去追時,另一個“棗販”也從松林里走出來,學前一個用放了藥的瓢去舀酒,卻故意給“酒販”機會奪走手上的瓢將酒放回桶里,不漏痕跡就完成了投藥。
短短的幾行文字,就將兩個“貪便宜”的“棗販”(劉唐和吳用)、“小氣”的“酒販”(多一瓢酒都不肯送)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整場戲也一氣呵成,讓楊志和眾軍漢絲毫沒有聯(lián)想到“棗販”是“酒販”的“托”。
通過“以讀促思”,分析作品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感受《智取生辰綱》語言明快、生動、富于表現(xiàn)力的文字魅力,提高學生欣賞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水滸傳》其余章節(jié)的閱讀期待。
三、以思促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水滸傳》是一部描寫農(nóng)民起義的小說,講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在梁山泊聚義的故事。其中固然有“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的好漢行義,但也不乏殺人不眨眼的兇徒行惡。《水滸傳》宣揚的雖然是“俠肝義膽、替天行道”的主題,但初中生缺少人生閱歷,思想相對單純,容易沖動,看到書中打打殺殺、除暴安良的故事,不自覺就會模仿,很難看到其表象背后百轉(zhuǎn)千回的人際關(guān)系和爾虞我詐的算計。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guān)鍵時期,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圣嘆曾有“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的觀點,用來勸諫青少年別走歪路。
課前筆者就給學生補充了一下背景:楊志一行人押送的是梁中書搜刮民脂民膏得來的,送給蔡京作為生日禮物的十萬貫金珠寶貝。臨近下課,筆者向?qū)W生提了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晁蓋一伙人的行為?學生討論的氣氛很熱烈,但綜合起來不外乎兩種意見:一是搶得好,梁中書活該;另一種意見則認為搶劫不好,不應(yīng)該搶。
筆者從“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說起,簡單闡述了一下社會環(huán)境和仁義道德的關(guān)系,提示大家注意小說的寫作背景。特別指出《水滸傳》構(gòu)造的社會,是一個民不聊生、法制被破壞的社會,作者施耐庵生活在元末明初,也是天下大亂的時代。我們不能完全用當代社會安定有序、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法理和道德標準去評價水滸中的人和事。筆者先給學生打了預(yù)防針:小說和改編的影視作品可不一樣,電視連續(xù)劇里的梁山好漢是被編劇美化了的英雄好漢,而小說《水滸傳》里沒有絕對的好人。好漢們雖然“行俠仗義”,可壞事也干了不少,就連打虎英雄武松,在血濺鴛鴦樓時也殺紅了眼,連婦女小孩都不放過。例如本節(jié)課里,晁蓋一伙搶的雖然是梁中書搜刮百姓的“不義之財”,可他們的行徑卻也不算“劫富濟貧”。如:
(第十四回)吳用道:“……聚幾個好漢向山凹僻靜去處取此一套不義之財,大家圖個一世快活……”
他們劫了富卻并未救濟窮苦大眾,目的也是花天酒地圖自己快活。
在《智取生辰綱》教學中,筆者用“以問促讀,以讀促思,以思促論”的方法,激發(fā)學生閱讀整部《水滸傳》的興趣,引導他們感受古典小說的文字魅力,又將小說的背景進行客觀分析,避免小說中的糟粕影響學生的三觀。這樣組織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寧稼雨.四大名著的文化價值取向及其邏輯關(guān)聯(lián)[J].明清小說研究,2005(02).
[2]陳建平.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M].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2008.
[3]馬曉虹,張樹武.論四大名著影視改編與傳播的當代性[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