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君
宜興紫砂以茶具為代表。自北宋初年發(fā)端以來,隨著時代的前進、社會的發(fā)展,受中華茶文化的浸潤和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及佛學文化的影響,人們特別是一些文人墨客對茶具、茶器的審美要求不斷提高,宜興紫砂壺在造型裝飾方面也不斷地提高,從最初的只注重泡茶日用,逐步發(fā)展升華到具有獨特的手工語言和造型語言,成為工藝精湛的手工藝品。宜興紫砂主要有光素器、花器、筋紋器三大類別,這三大類別中有圓形、方形之區(qū)別,在紫砂花器中又有多種造型和裝飾流派。
本人從事紫砂壺造型設計、制作、裝飾已經有近10年的歷史,專攻紫砂花器貼塑裝飾這一流派,本文主要探討紫砂花器貼塑裝飾流派的發(fā)展歷史,以及當今紫砂壺花器貼塑流派的藝術特色。
紫砂花器貼塑裝飾就是在做好的紫砂光素器壺體的基礎上,將壺鈕、壺把、壺嘴以雕塑的形式裝配,有的將古代玉雕的龍的形態(tài)塑成壺嘴、壺把,有的則將壺嘴、壺把、壺鈕塑成自然界中的梅干、竹段、松枝等形態(tài)安裝在壺身筒上,然后在壺身、壺蓋上以淺浮雕的技法貼上枝葉、花朵,從而使壺的整體協(xié)調、主題明確,如同一幅立體的花鳥畫,達到“畫在壺上,壺在畫中”的審美效果。
通過對紫砂歷史資料查閱分析,我發(fā)現(xiàn),紫砂花器貼塑裝飾最早出現(xiàn)在清代。在清代中后期,由于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許多文人墨客對紫砂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的審美觀對紫砂壺造型裝飾產生重大的影響,清代中后期已經開始在紫砂壺光素器的基礎上貼塑裝飾,由于時代局限,當時的紫砂藝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另外在裝飾過程中,工具也不會像今天一樣精細,所以盡管從今天的審美眼光看,手工藝比較粗糙,裝飾畫面布局也不盡合理協(xié)調,但從開創(chuàng)的角度審視,它已經開創(chuàng)了紫砂茶具又一個風格流派,豐富了紫砂壺藝術的空間。
在一些著名的博物館和收藏家珍藏的藏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的紫砂器貼塑流派的作品,如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收藏的清代(公元1644-1911)宜興窯三色泥貼(堆)塑紋紫砂壺,高12 cm,該壺朱泥胎,圓形身筒,三色泥堆塑佛手紋,十分漂亮;雙層壺蓋,外層鏤空佛手果葉紋,內層有一氣孔;蓋紐、壺的把手和嘴皆為樹樁式。壺身上貼塑佛手葉,雖然工藝相比今天較為粗糙,但也見葉蔓隨風飄逸、栩栩如生的感覺。同樣,也是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收藏的清代宜興紫砂壺玉蘭花紋貼塑裝飾,壺高10.5 cm,朱泥胎,圓形身筒,通體堆塑玉蘭花紋,立體感較強,具有震撼力;蓋面有一氣孔,花枝盤結作紐;花瓣卷合為壺嘴,截取樹干為把,使得整把壺的造型與裝飾融于一體,十分協(xié)調。壺身滿花貼塑玉蘭樹枝葉,工藝雖然粗糙,但顯古樸逎勁。此壺曾為荷蘭藏家舊藏。類似玉蘭花堆塑紋收藏還見于德國不倫瑞克安東·烏爾里希公爵博物館,該壺就是由光素器壺身為基礎,以貼塑堆塑為裝飾。
在宜興陶瓷博物館的藏品中,有兩件清代嘉道年間的作品——“楊氏竹段壺”和“風卷葵壺”?!皸钍现穸螇亍备?0.8 cm,壺身、壺嘴、壺把及壺鈕均以竹為形,造型潤樸玉韻,在壺蓋、壺身上貼塑竹枝和幾片竹葉,布局合理,如同自然長成?!帮L卷葵壺”高10.6 cm,作品表現(xiàn)的是大風中的錦葵花被吹得隨風卷起的畫面,生動鮮活,作者在壺上貼塑著錦葵花,以及大風吹動的痕跡,技法高超,達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這件作品也被評上紫砂史上十件經典作品之一,更是紫砂貼塑裝飾的教科書。從以上幾件清代貼塑裝飾紫砂壺的歷史作品中,本人認為:貼塑裝飾紫砂壺花器流派已經正式成為宜興紫砂的一個重要流派。
現(xiàn)今紫砂花器貼塑裝飾流派有一位值得稱贊的人物,他就是民國后期從事紫砂藝術、新中國成立后在紫砂花器貼塑裝飾領域的領軍人物、號稱紫砂花器圣手的朱可心,他1954年牽頭成立宜興紫砂工場,后改為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朱可心是江蘇省人民政府任命的紫砂七大藝人之一,他是紫砂花器領域貼塑裝飾流派的劃時代人物。他在紫砂壺造型設計及制作技藝方面獨樹一幟,既有光素器制作的厚實功力,又有花器貼塑裝飾的審美意識以及高超技藝。特別在1955年,中央工藝美院高莊教授來紫砂廠帶學生實習時,他受益匪淺。紫砂花器造型裝飾方面更加具有書香味、文人化,壺上裝飾布局得體、疏密有致,給人以審美視覺和日用把玩的享受,如他的報春系列“梅報春”、“竹報春”及“常青壺”,被業(yè)內和收藏界公認為紫砂花器的經典名作?,F(xiàn)收藏在宜興紫砂博物館的一件“彩蝶壺”,光素器形式的壺身,壺嘴貼塑一片牡丹花葉包裹,壺把如牡丹枝干,壺鈕如一只蝴蝶欲停欲飛地在牡丹花花蕾上。整件作品簡潔明了,就像一朵盛開的牡丹花,真是此處無聲勝有聲。
本人在紫砂花器領域的造型、裝飾方面也在努力創(chuàng)作,如作品“國色天香壺”,壺身上貼有盛開的牡丹花,一只彩蝶圍繞牡丹飛舞,壺蓋上花葉為鈕,用不同色彩的段泥點綴花蕾,讓人賞心悅目。另一件作品“南瓜壺”,以寫實象形手法為主,但造型也適度采用抽象派的手法,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南瓜,農村人幾乎年年種植,樸實無華,不怕害蟲侵蝕。春天家前屋后種下,隨遇而安;夏天,花朵嬌黃動人;秋天,瓜熟皮紅。這些南瓜的特性農村人都了如指掌,也給了我創(chuàng)作源泉。
總之,紫砂花器新的貼塑裝飾流派正在開創(chuàng)新一代的面貌,他們?yōu)樽仙八囆g的整體發(fā)展,正發(fā)揮著重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