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艷
(臨沂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山東 臨沂 276000)
隨著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普及化,在校學生數量大幅增加,出現(xiàn)了教育教學質量降低的問題,作為高校公共必修課的體育課顯得尤為突出,學生出勤率低、上課玩手機,教師教學負擔重、課堂教學模式陳舊、教學效果差、學習積極性不高,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象,讓我們的課堂有更大的吸引力,是研究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針對高校公共體育課堂教學的困境,高校教師要努力尋找符合網絡時代要求的教學模式,對分課堂應運而生并在國內各級學校受到關注,對分課堂是復旦大學心理學教授張學新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筆者通過教學實踐探討公共體育課采用對分課堂的可行性,以便對改革公體課課堂教學有所借鑒和啟示。但是在對分課堂實踐中,由于各方面原因出現(xiàn)了不盡人意的問題,此文評價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在公共體育教學中的實踐效果,通過訪談發(fā)現(xiàn)了存在的問題,反思總結以便提出最佳解決方案,在以后的而教學中繼續(xù)改進、完善。
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實驗法等研究方法,對對分課堂模式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的實踐及問題進行研究。以臨沂大學2016級學前教育學專業(yè)和英語專業(yè)63人為教改實驗班,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瑜伽課》教學改革,同時以學習瑜伽課的漢語言專業(yè)學生為對照班,采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 使用的教材是人民體育出版社張瑞林主編的《大學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內容主要是瑜伽科目中專項瑜伽體式細臂瑜伽、瘦腰瑜伽、緊腹瑜伽和美腿瑜伽體位 。
2.1.1 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公共體育是非體育專業(yè)學生的必修公共基礎課,以促進大學生身體正常發(fā)育,學習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培養(yǎng)健康素養(yǎng)為目標。公共體育不同于其他學科,它更側重于生生互動、師生的互動和學生的練習, 但隨著高校的擴招,信息網絡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的大學體育課堂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在學生數量逐漸增多、而缺乏師資力量的情況下,只能實行大班上課,教學任務之重、壓力之大,公共體育教學只能采取教師的講解示范,學生被動跟做,練習時間很少。 這種教學模式不能適應大學生的運動需求,沒能遵循體育課的學科特點,違背了體育教學的規(guī)律,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壓抑了學生學習體育的主動性,教學效率低下,教學質量下降。而對分課堂為公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視域,那么怎樣結合公共體育的學科性質進行課堂對分?筆者在體育教學實踐中,借鑒對分課堂的核心理念,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2.1.2 公共體育課堂教學中對分課堂模式的實施步驟臨沂大學“公共體育瑜伽課”課程每學期32學時,共2個學分,需要理論考試和技術考試,講授4個大單元。為解決傳統(tǒng)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筆者進行了對分課堂教學,對照班和實驗班為大二年級學生,人數都是為63人。每節(jié)課45min,每次課2個學時,16周完成。公共體育瑜伽課以細臂瑜伽、瘦腰瑜伽、緊腹瑜伽、美腿瑜伽動作體位為教學內容,對照班按統(tǒng)一的教學內容, 同一個任課教師,按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講練結合、當堂提問為主。實驗班采取“對分課堂”模式,分成教師講授、課后內化吸收和學生課堂討論3個環(huán)節(jié)。然后同對照班進行教學效果比較。
(1)課堂講授。第1周第1學時上半段介紹公共體育瑜伽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以及學習要求。 以系、專業(yè)為單位進行分組,每組5人,同時建立班級和小組微信群或QQ群,接著講解對分課堂的理念和具體操作方法; 下半段講授本節(jié)課內容為瑜伽概論、習瑜伽的好處、步驟以及學習中的注意的問題進行講授; 第2學時上半段講授瑜伽坐姿、站姿體式,動作要點、做法和益處,瑜伽的呼吸。 第2下半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當堂討論,進行體式練習,討論練習完畢后,學生提出疑難問題,教師解答疑難問題。 接著布置作業(yè),課后總結瑜伽體式筆記、練習視頻以小組為單位發(fā)微信群或QQ群、預習下次課的內容。 期間,從第1組開始抽出一名學生用手機錄制本節(jié)課新課視頻。 第2周第1節(jié)課一半的課堂讓出給學生討論練習上節(jié)課和課后遺留的問題,教師總結, 第2節(jié)課進行新課講授細臂瑜伽體位、動作要領、鍛煉方法、注意事項以及重點難點。 以此類推!
(2)內化吸收。課后,學生利用1周的時間對上次課所學的動作體位進行內化、吸收,負責錄制視頻的同學把上課所學內容發(fā)到微信群或 QQ群, 以備同學們在下面練習時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查看,把教師布置作業(yè)練習的體位視頻、需要預習的動作以及思考題發(fā)到微信群和同學共享, 已備教師檢查,這樣學生學習的熱情高漲,不僅完成作業(yè),進一步促進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主要是為下一次課堂教學營造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討論課堂的氛圍。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整理筆記,發(fā)現(xiàn)不明白的地方,通過亮閃閃、考考你、幫幫我,在班級微信里呈現(xiàn)出來,形成個性化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3)課堂討論。第2周第1學時在準備部分完成后,一半的時間讓學生進行上次課所學內容的小組討論練習,隔堂討論練習,以學生討論練習為主,教師指導解疑為輔。發(fā)現(xiàn)不會的問題可以同組內討論,解決不了問題,可以和相鄰組進行討論,注意教師不參加討論。討論練習完后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解答疑難。然后教師抽查作業(yè)、提問,展示上次課的瑜伽體式。由每組組長領全班同學做,學生互評,教師總結。這一過程是對學生課后自主學習內化吸收情況的檢驗,第2學時教師進行細臂瑜伽體式的講授示范。然后進行當堂討論練習。以后授課以此類推。由于公共體育課是以實踐為主,所以采用了隔堂和當堂對分練習相結合的方法,是本文的創(chuàng)新點,使學生對知識技能掌握得更加牢固。
實施對分課堂教學模式1學期后,對學生進行訪談調查,內容包括對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滿意度、態(tài)度和對分課堂實施中存在的問題等。通過問卷調查就平時作業(yè)完成情況、課堂表現(xiàn),期末考試成績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2.2.1 2組學生課后平時作業(yè)比較平時作業(yè)包括瑜伽筆記總結和體位動作練習視頻的發(fā)送。 實驗班學生63%人,全是女生,課后瑜伽筆記總結完成情況,每次抽查的情況看,實驗班學生完成情況為95% ,對照班學生僅僅為50 %。而課后體位練習的發(fā)送情況實驗班學生達到98,而對照班只有60% 。 作業(yè)占總成績的15% 。
2.2.2 課堂表現(xiàn)課堂表現(xiàn)包括出勤率、討論練習、發(fā)言和展示動作。實驗班出勤率要高于對照班,實驗班達到98%,對照班85%;學生的學習的參與度,課堂上的討論練習、發(fā)言展示體位動作,實驗班參與度達到95%以上,而對照班的學生很少勇于積極發(fā)言,發(fā)言的人數達到50%。課堂表現(xiàn)占總成績的15%。
2.2.3 期末考試成績 期末考試包括2個方面的測試:身體形態(tài)、身體素質測試和瑜伽體位測試。身體素質(柔韌、力量、速度和平衡)測試,占30%,由任課教師完成;瑜伽體位的測試的成績,占40%,采取“教考分離”的原則,身體形態(tài)測量身高、體重和腰圍。由表1看出,對照班和實驗班的學生經過相同的學時、相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模式的教學,身體素質和瑜伽體位均出現(xiàn)了顯著性差異(P<0.0.1)。身體形態(tài)也出現(xiàn)了差異(P<0.0.5)。
2.2.4 公共體育課瑜伽課采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認知公共體育課采用對分課堂試驗后,筆者對就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收集學生的反饋和評價。訪談得知,學生對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的滿意度達到98%,參與實驗的學生對對分課堂新模式表現(xiàn)出了很大的興趣,希望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繼續(xù)推廣;有90%以上的學生認為,和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較,他們更愿意課上和小組同學一起學習、討論交流心得,參加課堂討論,技能運用更加完善、實踐能力有所提高,并且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了學習效果(表2)。經訪談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對分課堂3個環(huán)節(jié)的問題的解答,講授示范、內化吸收和討論練習是否達到了公共體育課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有95%的學生認為目標已達成。
表1 實驗班與對照班考試成績比較
表2 新教學模式作用與效果評價狀況調查 n=63
2.3.1 教師活動方面(1)教師對學生討論練習時間的把握能力不足。對分課堂強調的是學生的“學”而不是教師的“教”,每次課的自由討論時間加上鍛煉經常出現(xiàn)時間不夠用的狀況,討論的時間結束,學生學習的熱情仍然高漲,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練習的時間。學生也會出現(xiàn)對討論的問題不感興趣的情況,討論時間較短。沒有深度。建議教師無須把討論練習時間定數,應依據課程的性質靈活調整討論的時間。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能力和對課堂的整體把握能力。(2) 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夠。教師提前做好規(guī)劃,提前制定課的教學實施計劃,從教學流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安排等方面加以設計讓學生完成,需要考慮學生能不能按照教學設計完成任務。如果設計的教學內容沒有覆蓋教材的全部,課前引導的問題不夠全面深入,學生就完不成教學任務。(3)作業(yè)評判的標準不統(tǒng)一。公共體育課課堂教學作業(yè)應根據不同的科目布置作業(yè),作業(yè)主要是書面作業(yè)和視頻作業(yè)兩種,不同的公共體育課程項目不同,作業(yè)評判標準統(tǒng)一不起來,是按等級還是按分數,哪些作業(yè)按等級?哪些按分數?這樣對學生是很不公平的。
2.3.2 學生方面(1)學生對網絡媒體的利用不夠。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都是學生被動模仿技能動作,有些學生不愿意改變教學模式,依懶性比較強, 不愿意去網上查找、對網絡媒體的利用不夠,導致小組討論練習時拓展不出來。總之,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后, 不知道如何利用網絡媒體工具去解決問題,對網絡、文獻檢索的利用不夠。(2) 對分課堂學習比較費力、費時。對分課堂學習需要學生課后進行內化吸收,還需要帶著問題第二次課進行討論,需要學生整理筆記,練習技能動作以視頻的方式發(fā)布,不會的技能動作需要到網絡媒體上查找資料等,增加了一定量的課外內容、占據了很多課外時間,加大了學生的學習壓力。(3)對分課堂學生分配任務不一樣,導致了不公平,個性化教育體現(xiàn)不明顯。公共體育課引入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學生是滿意的,但在真正實踐中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我們都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練習, 是一個團體,學業(yè)評分也是一個小組一個分,大家成績差不多,這樣造成不公平現(xiàn)象,如學生對分課堂每次課要求每組出來一個學生錄制上課視頻,錄制視頻的學生就不能學習新的知識,只能課下跟著視頻學習;在發(fā)言展示環(huán)節(jié)一半是組長發(fā)言,別的同學機會就很少,尤其是小組長每次課要檢查作業(yè),反饋給教師。不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的。 對分課堂是一種理念,目的是關注每一名學生的發(fā)展,對分課堂保障了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個性化的接觸時間,但實踐中很難做到對每個學生都關注到。 個性化教育體現(xiàn)不明顯。
高校公共體育瑜伽課實踐對分課堂模式教學是公共體育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新探索,理論基礎仍需進一步夯實,實踐經驗還需不斷積累。對分課堂明顯了改善了運動技能成績外,最主要是幫助大學生把課后時間放到平時的自主學習上,在課外完成量的積累,課堂內才能有質的改變,提升了高校公共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筆者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的一線教師,在今后的公共體育課堂其他科目中姜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為高校體育對分課堂教學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