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爽
摘 要:民間美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對其的繼承、延續(xù)、發(fā)展在當下具有重要意義。中小學美術教育對塑造學生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審美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將探討在繼承民間美術的基礎上將其與學校美術教育結合的可行性方案——美術興趣班模式。
關鍵詞:民間美術;中小學教育;興趣班;美術教育
一、民間美術資源與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關聯(lián)
(一)民間美術資源應用于中小學美術教育的意義
中國民間美術是由中國人民群眾創(chuàng)作的,以美化環(huán)境、豐富民間風俗活動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流行的美術。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tǒng)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我們常見的民間美術形式大體上可總結為:以節(jié)日為依托進行的裝飾性活動,如剪紙、年畫、花饃等;以仙神故事、民間傳說為依托的故事性工具,如皮影、版畫等;以傳統(tǒng)技藝為依托,以實用為原則的蠟染、陶瓷、虎頭鞋、編織等。民間美術種樣繁多,是我們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也是各個地區(qū)獨特的鮮明標簽。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美術教育做了如下的要求:“美術課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弘揚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力求體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泵耖g美術作為中華文明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延續(xù),對其的繼承、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當下中小學美術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民間美術資源應用于中小學美術教育的現(xiàn)狀
美術學科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課時安排中主要以每周1~2次的頻率進行授課。在教學內(nèi)容安排上按造型·表現(xiàn)、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進行授課。以2015年人教版小學美術課本的課程設置為例,不難看出:
在三年級上冊的課程安排中,第二課(《萬花筒》)、第九課(《有趣的鞋》)、第十課(《團包手工》)直接涉及到了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作形式。第十八課(《會響的玩具》)在欣賞的角度介紹了民間傳統(tǒng)小游戲。整本課本中,“民間美術”多次以插圖的形式出現(xiàn)在教材中。民間美術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目前大多停留在以“手工”概念為指導下的設計·應用領域及以欣賞評價為原則的欣賞·評述領域。
民間美術不論在形式色彩上,還是在創(chuàng)作原則上都有重要的教學參考意義。僅僅進行欣賞不能深刻了解民間美術資源的發(fā)展脈絡及對其進行延續(xù)保護。很多在校學生并沒有以正確的態(tài)度看待民間美術,他們認為“民間美術=大紅大綠”,“民間美術=土氣過時”。民間美術不應僅作為私人的藝術活動,而應該具有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方向。為民間美術注入新的活力,使其成為民族美術,進而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標簽。因此,如何在課程的安排上將民間美術貫通學校課堂是當下亟需解決的難點。
二、民間美術資源在中小學美術教育中的
應用模式探討
(一)興趣班模式介紹
本文探討的興趣班指義務教育階段在國家規(guī)定的學生在校日內(nèi),地方積極探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校內(nèi)開展體育、文藝、科普等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或課后自習的興趣班。其特征為學校開設,在周一至周五課后時間或周一至周五某個固定時間段,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自主開課的全公益興趣班。
事實上,在越來越重視素質(zhì)教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今天,中小學在建設過程中也不斷尋求自身的教學定位和特色,僅在重慶市區(qū)就有多所以“足球”或“陶藝”為辦學特色的學校。這類特色課程大多采取興趣班教學模式,學生與老師在互助式的模式內(nèi)共同探索。由于學生有興趣參與,課程的推進更具效果。
(二)民間美術資源適用于興趣班模式的原因及意義
民間美術資源何以適用于興趣班模式呢?筆者認為原因有三,第一在于興趣班教學時長的可控性。學校目前實行的課時制充分考慮到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變換。但這種固定的35~45分鐘的課程安排在實踐類藝術學科中其實是不恰當?shù)?。或者說,讓學生必須在40分鐘左右的課堂上完成準備工具材料、聽講、消化知識、作用與實踐、欣賞評價這一系列教學任務,并不合理。一周一次的美術課,流程不復雜的繪畫類課程能做得比較深入,但以動手操作為主要特征的民間美術就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nèi)發(fā)揮其優(yōu)勢特性了。
美術老師“示范”過程的加入很大程度上壓縮了教學講解的時間,而如果將手作課程分為兩個學時上課,中間間隔一周的課程安排很容易讓學生忘記之前學到的技巧。其實民間美術與我們通常意義上的“美術”除了在最終的呈現(xiàn)效果上有所區(qū)別,最根本的差異在于形成的過程。青少年兒童繪畫是對圖像的直接描摹,而民間美術更側重技術的繼承,在很大程度上靠近“制作”。不論是固定花式技巧的剪紙,還是在木刻基礎上轉印的版畫,抑或是對陶土的捏塑燒制,民間美術都對“技術”有一定的要求。興趣班模式即是在這一點上為民間美術資源的繼承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二,興趣班模式主觀地篩選了可供教學的民間美術門類。以筆者曾任教的北京師范大學承德附屬學校的興趣班教學為例。目前學校開設的與民間美術相關聯(lián)的興趣班共三個,分別是剪紙、陶藝、木刻版畫。內(nèi)容相關的興趣班還有廚藝(面塑花饃)。學校美術教育在實現(xiàn)培養(yǎng)全部學生基礎性美術素質(zhì)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
第三,學校義務教育階段,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水平、藝術素養(yǎng)之外,更重要的是樹立學生愛國愛家的價值導向。民間美術資源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對于學校建立特色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筆者所在的地區(qū)是滿族聚集地,其民間美術以剪紙及布糊畫最為普遍。生活在這樣的氛圍里,閱覽過大量作品,學生自然會形成一定的對作品的鑒賞判斷力。筆者求學于陜西,其代表資源有陜北窯洞庫淑蘭的剪紙、寶雞鳳翔的泥塑。這些藝術作品無不展現(xiàn)著當?shù)氐奈幕尘昂蜕钐厣?/p>
(三)民間美術資源適用于興趣班模式的探索試想
1.可供開設的課程門類
如何將民間美術資源更好的應用于興趣班的教學模式中呢?首先需要明確地區(qū)的鮮明特色,找準地區(qū)特征、學校特征,以教師資源的水平、教學環(huán)境為支撐。學校是否已經(jīng)開設了興趣班課程?在發(fā)展過程中是否遇到難以推進的困難?這都是初期需考量的因素。明確了所有條件后,就可以進一步制定課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