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雪,莫啟功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007)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由于腰椎間盤纖維環(huán)發(fā)生退行性改變而引起的疾病,患者表現(xiàn)為腰痛、坐骨神經痛等,嚴重影響患者日常行動及生活質量[1]。目前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有手術及保守治療,手術治療的適應范圍較小,且會產生創(chuàng)傷,導致部分患者難以忍受;保守治療包括自我功能鍛煉、牽引療法及中醫(yī)療法等,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應小等優(yōu)勢[2]。中醫(yī)學認為“腎虛”是腰痛的發(fā)病內因,外因為風寒濕熱等,內外因相互作用使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fā)腰痛。針灸可提高機體痛閾值,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抑制炎癥反應,緩解患者疼痛,促進神經功能恢復[3]。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電針夾脊穴聯(lián)合康復訓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
選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診的115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57)和實驗組(n=58)。對照組男35例,女22例;年齡32~64歲,平均(45.37±8.42)歲;病程5~20月,平均(13.26±3.71)月。實驗組男33例,女25例;年齡34~65歲,平均(46.02±8.51)歲;病程6~22月,平均(13.17±3.67)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比性。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4]的相關診斷標準:①生理前凸消失,腰椎發(fā)生側彎;②直腿抬高及加強試驗呈陽性;③腰痛伴一側坐骨神經痛;④受累神經支配區(qū)出現(xiàn)感覺遲鈍或過敏,或出現(xiàn)肌肉萎縮;⑤X線片檢查顯示椎間隙變窄、椎緣增生等。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5]制定的腰椎間盤突出的相關診斷標準:符合寒凝血瘀證,癥候表現(xiàn)為腰酸痛、腿膝乏力,活動后緩解;腰腿冷痛重者,轉側不利,靜臥痛不減,受寒及陰雨加重,肢體發(fā)涼。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澀。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有持續(xù)性腰痛、間歇性跛行者;③年齡在18~65歲之間者;④有疼痛、麻木等典型坐骨神經痛者;⑤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等。
①有腰椎滑脫或椎管狹窄者;②巨大型、中央型等椎間盤突出需要手術者;③有嚴重骨質疏松或腰部外傷史者;④病變部位周圍皮膚出現(xiàn)感染或潰爛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⑥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功能失?;蜓杭膊≌叩?。
1.5.1 對照組 給予康復訓練:①第1階段:患者取仰臥位,一只腿伸直,另外一只屈髖屈膝,雙手抱膝往胸前拉,2只腿交替進行;取俯臥位,交替抬高2只腿,保持膝蓋處于伸直狀態(tài),每組動作3~5 s,30組/天。②第2階段:患者平臥于硬板床上,用頭、雙肘、雙腳支撐,盡量抬高臀部,以雙手、雙腳撐起全部身體,腹部接觸床面,頭與四肢后伸,呈飛燕狀,每組8~10 s,40組/天。③第3階段:患者取仰臥位,以足和背部作支點,雙膝屈曲,抬起骨盆,將雙手壓在臀下,抬起雙下肢;患者取站位,下肢放在椅背上,軀干前傾壓向下肢,雙腿交替進行,每組8~10 s,30組/天。④第4階段:指導患者正確使用腰圍,避免活動時造成脊柱損傷。
1.5.2 實驗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電針夾脊穴治療,患者取俯臥位,由突出部位選相應的雙側夾脊穴,根據(jù)疼痛配伍陽陵泉、委中、腎俞、大腸俞、秩邊、環(huán)跳及承扶等穴。具體操作:采用毫針(規(guī)格:0.30 mm×40 mm,生產批號20100138,天津華鴻醫(yī)材有限公司),對針刺部位消毒,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刺入深度,約為50~70 mm,予以平補平瀉。深刺雙側夾脊穴直達椎板,捻針直至頸臂部以觸電感向下肢傳導為度,各穴得氣后接6805型電針儀(設定交替密度2~80 Hz,時間為30 min),通電量大小以患者感覺酸脹麻木,且可以忍受為度,1次/天,5次/周,兩組均連續(xù)治療4周。
1.6.1 VAS、ODI及JOA評分 采用VAS[6]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情況,總分為10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疼痛越嚴重;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7]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社會活動和功能情況,包括生活自理、提物、睡眠、坐、站、社交、轉移等,各項最高5分,總分計為45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社會活動和功能越差;采用日本骨科協(xié)會制定的JOA評價量表[8]評估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腰部功能情況,包括主觀癥狀(6分)、日常生活(14分)及臨床體征(9分)3個部分,總分為29分,分數(shù)越高則腰部功能恢復越好。
1.6.2 血栓素B2水平 采集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靜脈血4 mL,一部分經3 500 rpm離心10 min后取血清,另一部分經抗凝處理后離心取血漿,于-20℃保存?zhèn)溆?。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測定兩組治療前后血漿中血栓素B2。
1.6.3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采用放射性免疫法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白介素-6(IL-6),采用ELISA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VAS、ODI、JOA評分均顯著改善,且實驗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1)。見表1。
組別例數(shù)時間VAS評分ODI評分JOA評分對照組57治療前8.09±1.7638.56±3.7710.06±2.25??治療后5.85±1.43??31.08±2.39??15.78±3.59實驗組58治療前8.12±1.7838.63±3.8010.08±2.21??##治療后2.35±1.17??##17.94±1.75??##23.46±5.36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治療后對照組和實驗組血漿血栓素B2水平分別為(477.58±37.48)、(314.76±31.54)分,顯著低于治療前的(598.64±63.72)、(596.59±62.89)分,且治療后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血清IL-6、TNF-α水平顯著降低,且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1)。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1。
腰椎間盤退變?yōu)檠甸g盤突出癥發(fā)病的基本原因,降低患者周圍韌帶松弛度,使腰椎不穩(wěn)定性增加,長期病變導致一側椎間盤突出,而突出的椎間盤壓迫神經,使患者出現(xiàn)腰腿疼痛及腰功能減退,嚴重者使其喪失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9]。目前常以非甾體抗炎類、激素類等藥物治療,雖能緩解患者癥狀,但長期服用會產生胃腸道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反復??祻陀柧氠槍颊呔唧w情況鍛煉腰背肌功能,維持腰椎穩(wěn)定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使神經功能恢復,促進患者早日康復,而單純采用康復訓練治療周期長,患者會出現(xiàn)不良情緒,導致治療依從性差[10]。
中醫(yī)學認為,腰椎間盤突出屬“痹癥”范疇,“虛”為內因,即腎氣虧虛、腎精不足為本虛;外感、內傷等外因為標,導致腰府失養(yǎng),經脈氣血失暢,瘀則不通,不通則痛,還與筋骨失養(yǎng)密切相關[11]。公元1687年,清代李用粹在《證治匯補·腰痛》中記載:“唯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初痛宜疏邪滯,理經隧,久痛宜補真元,養(yǎng)血氣”,因此需根據(jù)患者病情進行辨證治療[12]。中醫(yī)研究認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病變區(qū)域與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線路吻合,而夾脊穴位于督脈與膀胱經之間,是調控兩經的樞紐,針刺之可起到調節(jié)兩經的整合作用[13]。電針作為中醫(yī)針灸治療的發(fā)展,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的治療中,本研究同時配以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有舒筋通絡、活血散瘀之功效;腎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可外散腎臟之熱;此兩穴相配可溫經散寒、通經活絡,主治寒濕性腰腿痛[14]。陽陵泉位八會穴之筋會,具有舒筋、壯筋的作用,是治療筋病的要穴;秩邊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可疏經活絡、強健腰膝;大腸俞穴屬足太陽膀胱經,有調和腸胃、理氣降逆之功效;秩邊穴配委中、大腸俞穴主治腰腿疼痛。環(huán)跳穴屬足少陽膽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可健脾益氣、益氣壯陽、強健腰膝;承扶穴有通便消痔、舒筋活絡之功效,配委中穴可治腰骶疼痛,諸穴配伍,有舒利筋骨、祛寒除痹等功效,以達扶正祛邪、補虛瀉實、消除經絡證候之目的[15]。楊陽[16]研究,針灸聯(lián)合康復訓練不僅加速局部血液循環(huán),改善神經根、硬脊膜粘連,并且通過外部鍛煉可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達到標本兼治之目的。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VAS、ODI、JOA評分顯著改善,且實驗組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電針夾脊穴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緩解腰椎間盤突出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質量,且療效顯著優(yōu)于單獨康復訓練。
有報道稱,炎性細胞因子、血栓素B2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發(fā)病中起著重要作用,并且與患者神經性疼痛密切相關[17]。現(xiàn)代研究表明,電針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為椎間盤提供營養(yǎng),使細胞處于很好的修復狀態(tài),促進炎性因子吸收,使損傷組織粘連部位得到松解,進而使腰部功能得到復原;另外電針可促進損傷部位釋放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從而為腦和脊髓運動神經元提供營養(yǎng),促進神經功能恢復[18-19]。李曌嬙[20]研究,電針夾脊穴中密度波可改善患側局部微循環(huán),加速局部炎性反應的代謝,進而消除炎性水腫,有利于患者康復。另有研究表明,電針夾脊穴可抑制早期脊髓損傷患者血漿中血栓素B2的合成,進而阻止微血管內血栓形成,增加了患側的血氧供應量而減輕患者的癥狀[21]??祻陀柧毧捎行Ы獬臣∪獐d攣,增強脊柱關節(jié)穩(wěn)定性,并結合骨骼、肌肉完整性,強化機體肌群負荷與再生能力,減輕腰椎間盤壓力,有助于腰背功能恢復。本研究治療后兩組血漿血栓素B2水平及血清IL-6、TNF-α水平顯著降低,且實驗組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電針夾脊穴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有效調節(jié)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炎性細胞因子及血栓素B2水平。
綜上,電針夾脊穴聯(lián)合康復訓練可有效緩解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癥狀,調節(jié)其炎性細胞因子及血栓素B2水平,改善生活質量,提高腰部功能,且療效優(yōu)于單獨康復訓練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