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卓,張光平,陳啟馳
(廣東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佛山市順德區(qū)龍江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廣東 佛山 528000)
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最常見的疾患,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壓,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與診室血壓測量相比,動態(tài)血壓測量似乎與靶器官損傷更密切相關(guān)[1]。根據(jù)動態(tài)血壓測量,高血壓患者可分為杓型和非杓型2種類型。有證據(jù)[2]表明,非杓型高血壓更有可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左心室肥厚、中風、不良冠狀動脈事件和腎功能衰竭。最近的研究[3]表明,較高的紅細胞分布寬度(RDW)水平可能意味著患者處于炎癥狀態(tài),將導致許多臨床不良后果。鑒于此,筆者通過比較正常血壓、杓型/非杓型高血壓共286名受試者的RDW值,探討RDW與杓型/非杓型高血壓狀態(tài)之間的相關(guān)性,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廣東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收治的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216例,根據(jù)動態(tài)血壓測量結(jié)果將高血壓患者分為2組:杓型組102例,男40例、女62例,平均年齡(51.9±15.3)歲;非杓型組114例,男46例、女68例,平均年齡(55.6±15.0)歲。另設(shè)對照組70例,均為血壓正常受試者,男33例、女37例,平均年齡(55.0±8.11)歲。3組受試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高血壓患者均符合《中國高血壓治療指南(2010版)》的診斷標準。排除標準:1)存在冠狀動脈疾病者;2)慢性心力衰竭者;3)患血液疾病、貧血、血小板減少癥者;4)癌癥患者;5)全身性炎癥者;6)患腎或肝功能障礙或自身免疫疾病者。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參與研究的對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3.1 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
采用美國順泰Oscar2全自動無創(chuàng)性便攜式動態(tài)血壓監(jiān)測儀監(jiān)測受試者24 h動態(tài)血壓。袖帶固定遵照血壓測量標準中規(guī)定的方法。白晝(6:00—23:00)測量時間間隔為20 min,夜間(23:00—6:00)測量時間間隔為30 min。
1.3.2 杓型/非杓型高血壓的區(qū)分
白天收縮壓在夜間降低≥10%為杓型高血壓,在夜間降低<10%為非杓型高血壓。
1.3.3 紅細胞分布寬度測定
在EDTA管中收集的血液樣品中測量RDW,通過自動血液學分析系統(tǒng)(Cell-dyn 1800)對其進行分析。本院實驗室的RDW預期值為11.5%~15%。
杓型組和非杓型組患者的舒張壓和收縮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杓型組和非杓型組間的舒張壓和收縮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對照組相比,杓型組和非杓型組患者的RDW值均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杓型組相比,非杓型組的RDW值顯著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與杓型組相比,非杓型組24 h收縮壓、24 h舒張壓和24 h動脈壓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杓型組相比,非杓型組白天收縮壓、白天舒張壓、白天動脈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杓型組相比,非杓型組的夜間收縮壓、夜間舒張壓、夜間動脈壓均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與杓型組相比,非杓型組夜間收縮壓、舒張壓下降比均顯著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非杓型組RDW值與夜間收縮壓之間呈負相關(guān)(r=-0.199,P=0.027),非杓型組RDW值與夜間舒張壓未發(fā)現(xiàn)明顯相關(guān)關(guān)系(r=-0.079,P=0.383)。見圖1。
變量對照組(n=70)杓型組(n=102)非杓型組(n=114)收縮壓 p/mmHg124.5±8.6148.4±9.2?153.6±11.3?舒張壓 p/mmHg72.1±9.391.1±8.4?94.3±9.4?RDW/%13.0±1.413.5±0.9?14.1±1.3?#
*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杓型組比較;1 mmHg=0.133 kPa。
變量杓型組(n=102)非杓型組(n=114)P白天收縮壓 p/mmHg143.7±16.9149.8±22.20.09白天舒張壓 p/mmHg86.6±10.790.1±16.40.18白天動脈血壓 p/mmHg98.5±11.2102.5±17.70.15夜間收縮壓 p/mmHg120.0±21.8145.9±24.8<0.001夜間舒張壓 p/mmHg71.7±11.283.4±19.0<0.001夜間動脈血壓 p/mmHg81.9±11.296.4±20.8<0.00124 h收縮壓 p/mmHg136.8±15.5148.4±22.10.00124 h舒張壓 p/mmHg81.8±10.288.1±15.90.01224 h動脈血壓 p/mmHg93.3±10.5101.0±17.00.004夜間收縮壓下降比/%15.2±4.82.6±5.8<0.001夜間舒張壓下降比/%17.8±6.45.6±7.9<0.001
RDW/% RDW/%圖1 非杓型組的RDW值與夜間血壓下降程度的相關(guān)性分析
高血壓是全球死亡重要原因。收縮壓和舒張壓均獨立且類似地預測心血管事件和靶器官損傷。但是,具有相同水平的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患者中靶器官損傷程度有很大的不同。夜間血壓下降是一種生理狀況,夜間血壓下降低于10%的被稱為非杓型血壓,而其他被歸類為杓型血壓。雖然非杓型高血壓和終末器官損害之間仍存在爭議,許多研究已經(jīng)證實,非杓型特征與心血管不良后果密切相關(guān),并增加靶器官損害[4]。VASUNTA等[5]一項針對中年人群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早期動脈粥樣硬化與非杓型高血壓獨立相關(guān)。FARMER等[6]表明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惡化速度在非杓型中比在杓型中更快。在另一項旨在研究[7]杓型和非杓型之間高血壓靶器官損傷差異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非杓型血壓患者的左心室質(zhì)量指數(shù)顯著增加。從臨床角度來看,非杓型高血壓的患者中風和心肌梗塞等不良后果的患病率較高。紅細胞分布寬度(RDW)是循環(huán)紅細胞大小變化的數(shù)值測量,值越高意味著紅細胞大小的異質(zhì)性增加。最近研究[8-9]表明,即使在正常參考范圍內(nèi),較高的RDW與心力衰竭、穩(wěn)定型冠心病和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增加有關(guān)。TONELLI等[10]報告了患者RDW水平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之間的正相關(guān)關(guān)系。此外,有人強調(diào)RDW是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直接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無復流和中期死亡率的獨立預測因素。
本研究評估了杓型/非杓型高血壓患者的RDW。與對照組相比,高血壓患者的RDW水平更高,而且與杓型相比,非杓型的RDW水平更高。在RDW與杓型/非杓型高血壓狀態(tài)之間的相關(guān)性分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非構(gòu)型組RDW值與夜間收縮壓血壓下降比存在負相關(guān)。RDW與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相關(guān)疾病、心血管不良后果和死亡率之間的病理生理機制尚不清楚。到目前為止,最合理的假設(shè)是RDW升高可能反映潛在的高炎癥狀態(tài)和氧化應激增加。炎性細胞因子和氧化應激可以抑制骨髓功能,導致未成熟的紅細胞進入循環(huán),循環(huán)中更多混合未成熟的紅細胞導致更高的RDW[11]。非杓型高血壓中更高的RDW反映了在非杓型高血壓中可能存在多種生理損傷。本研究尚存在以下幾點局限性:1)本研究患者樣本量較??;2)未研究RDW與高血壓靶器官損害關(guān)系,也未研究RDW對研究人群中長期心血管事件的影響。因此,本研究不能確定非杓型高血壓的不良預后與RDW水平之間的關(guān)系??傊狙芯勘砻?,與杓型高血壓和正常血壓相比,非杓型高血壓具有較高RDW水平,RDW或可作為非杓型高血壓狀態(tài)的監(jiān)測指標,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高RDW在非杓型高血壓中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