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宏 劉巖
山西省文物商店(山西省文物交流中心前身)早年收購了一件“清素三彩介休綿山瓷塑”,該瓷塑整體為立體山形造型,山體飽滿,山間設(shè)亭臺樓閣,各建筑之間以山路連通,整體構(gòu)思巧妙,制作精巧,色彩絢麗。
一
瓷塑整體呈橢圓狀,中空,正面中上部內(nèi)凹。通高33厘米,底部長23、寬20厘米。底部以寬厚的帶狀瓷泥片豎直圍成截面內(nèi)凹的蠶豆形底座,底座之上用手指粗細的瓷泥條相互編織、粘接成大孔距的網(wǎng)狀主體框架。網(wǎng)狀框架外部堆塑、貼飾有山石、建筑、人物及神獸等。瓷塑內(nèi)部不施釉,外部根據(jù)裝飾題材內(nèi)容不同地施有大片的黃、綠、褐、紫色等彩,色彩鮮亮。
瓷塑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底座、石橋及盤旋的山路,上部為整體內(nèi)凹的山體,山體又可分為整體內(nèi)凹的前山和外弧的后山兩部分。山體不同的位置錯落布置有各式建筑(圖一)。
山體下部挺拔,一條小路沿著山體邊緣呈逆時針方向向上蜿蜒。山體正面有三個大小不等的嶙峋山洞,中間的山洞大,兩側(cè)小,不甚對稱。中間山洞正前方置一座三孔石橋,橋面起伏,上下坡度較緩,橋面外側(cè)邊緣豎有隨形的鏤空欄板(已殘);三孔拱洞,細窄而高,且深。橋身呈淺綠色,用淡黑彩勾繪出條石壘砌的紋理效果。石橋左側(cè)山路的起始處豎有一塊方座半圓首形碑,上以黑彩楷書“聚仙橋”三字(圖二)。
通過石橋,小路沿山體向后山盤旋,坡度漸趨變陡。小路在一座三面坡的雙層漫山閣前分為左右兩支,一支向左,路面平緩,經(jīng)該樓閣后通往前山;一支繼續(xù)繞后山延伸。
前山整體呈內(nèi)凹的環(huán)抱狀,分左右兩翼,山體挺拔險峻,山頂上諸峰聳立。山坳內(nèi)為一坡面高臺,臺上建有一座兩層小殿。殿前有十一級踏步,平臺前沿踏步兩側(cè)有中空的方形欄板,欄板上原有造型,已殘斷。小殿秀麗挺拔,面闊三間,明間前后貫通,梢間似為隔扇門,兩側(cè)檐柱纖細;重檐歇山頂,二層似有斗栱形象,不甚清晰。瓦壟、勾頭俱全,檐角高挑。小殿四周空間局促,緊貼山體。小殿通體施不勻的墨綠彩,二層頂施黃彩、以褐彩勾勒。
小殿前方踏步之下為較為局促的平臺,兩側(cè)為左右環(huán)抱的山體。山體左翼的正前方設(shè)有一座寶塔,已殘缺,僅存兩層。塔身平面呈八邊形,塔身豎直,每層正面設(shè)窄而高的拱門,塔身施墨綠彩,塔檐為褐色。寶塔身后的山體直接露出胎體,殘存有塔身和山體的粘接點。前山右翼山體中部塑有一個小平臺,平臺之上瓷塑不存,推測為神像或仙人。前山平臺右側(cè)地面存有一規(guī)整的貫通圓孔,推測應為插置幡桿之用(圖三)。
沿寶塔向左繞至山體左翼外側(cè),可見依山而建的漫山閣。該閣三檐兩層,向外出露三面斜坡屋面。一層地面殘存四個鼓座形柱礎(chǔ)和兩根粗壯的紅色廊柱,重檐,分別施褐色和綠色;上層平座低矮,黃色單檐頂,正脊正中設(shè)火珠,兩端設(shè)鴟吻。檐下設(shè)長方形匾,黑彩楷書“老子堂”三字(圖四)。老子堂正上方的山體小平臺上塑有一只紫色瑞獸。瑞獸頭部缺失,身上似有鱗甲,側(cè)身蹲坐,前肢直立,可見肘毛,右前肢下踩一個淺綠色繡球。當為獅子戲繡球(圖五)。
沿老子堂漫山閣繼續(xù)向前,上山的小路分叉處,另一支通往后山。這條小路前半段坡度陡增,后半段坡度近平,并與一塊簡易石板橋相連,之后深入到山洞之中。這一帶的山體上出露多處山洞口,呈玲瓏之勢(圖六)。在山路分叉處,鑿山平臺上建有一座六層磚塔。塔平面為六邊形,塔身聳立,各層由下而上依次變小,檐角高挑,頂部為碩大的寶珠形塔剎。塔每層前面或側(cè)面開有拱門,各層拱門大體相錯布置。塔身通體施淡黃色彩,且以細線黑彩勾繪磚砌紋理。每層檐角處以綠彩點綴。塔底左側(cè)豎有一塊碑,墨彩楷書“通天塔”三字(圖七)。緊靠塔身左側(cè)的半山處殘存一根褐色泥條,上部殘斷,似為高大的松樹。
緊鄰寶塔右側(cè)為依山而建的兩層建筑,下層于山石嶙峋的山體間掏挖一座三開間小殿,一門兩窗。門前山石平臺上左右各捏塑一人物,兩人側(cè)身相向而立,右側(cè)人物頭部缺失,左臂斜舒于身前;左側(cè)人物右腿屈膝后屈,左腿單立,右臂斜直伸于身前。兩人間地面上置一個圓形淺綠色繡球,似是表現(xiàn)孩童戲耍繡球題材。小殿上方山石間有一方牌匾,墨彩楷書“子孫堂”。子孫堂上方小平臺之上的建筑較為完整,面闊三間。明間兩側(cè)為粗壯的紅色柱,下有鼓座柱礎(chǔ)。明間下部作紅色直欞柵欄,上方有匾,墨彩楷書“胞(?)真仙□”;梢間下半部分以磚壘砌封堵。深褐紫色硬山頂,殘存有檐頭滴水。該殿緊貼山崖邊而建,半懸空,右側(cè)山墻開有一細高拱形門洞,外有斜撐斜坡屋檐。門洞外為坡度陡峭的階梯小路,向上與前山右翼外側(cè)的半懸空建筑第二層相連,向下則與前文所述坡度平緩的山路石板小橋相通(圖八)。在坡度陡峭的階梯小路和平緩山路之間的三角形山體區(qū)域內(nèi),掏挖一個碑形龕,內(nèi)嵌有一個方座圓首碑,墨彩楷書“康熙己巳年造”六字(圖九)。
視線回到前山山體右翼,山前的小路向右,繞至山體右翼外側(cè)后鉆入深入山體的山洞之中;一旁另有坡度極為陡峭的臺階坡道向上延伸,通往高處的半懸空小院(圖一〇)。小院內(nèi)為掏山而建的二層建筑。下層建筑面闊三間,開拱形門洞,單面大斜坡頂;坡頂兩側(cè)出粗壯的斜撐,上承二層斜坡屋頂,其上為一個小型平臺,三面殘存淺綠色鏤空圍欄,主體建筑已經(jīng)不存。一層小院半懸空,崖邊豎立有三塊方形連續(xù)空心紅色欄板。院內(nèi)右側(cè)圍墻上為硬山頂,開拱形門洞,門洞外路旁外側(cè)有紅色鏤空欄板(已殘)。穿過門洞向外經(jīng)過一小段山路后與前述坡度極為陡峭的臺階坡道相連(圖一一、圖一二)。在該懸空小院二層建筑圍欄右側(cè)的山體上辟有一小塊平地,上建有一座碑亭。碑亭褐紫色,懸山頂,碑身細長,嵌于其中,下有龜趺(已殘),墨彩勾繪龜背錦地紋,碑身墨彩楷書“蓬萊山主許隆崗造”。碑亭的下方陡峭的臺階坡道一旁山體上還建一個小平臺,推測原粘有瓷塑人物(圖一三)。
二
整個瓷塑造型飽滿、布局緊湊,以內(nèi)凹形山體為主體,分為前山、后山及左右兩翼。前山山坳中小殿為主體建筑,左右兩翼及后山又分別設(shè)置樓閣、寶塔、碑亭等各式建筑,高低錯落有致,其間再以山路、梯道相連。隨山路宛轉(zhuǎn)仿佛置身于畫中,一路走來不覺已將整個山體游覽一周,有移步換景之妙。
柔軟的瓷泥塑造起伏玲瓏的山體,其上再鑲嵌各式建筑,考驗著工匠的技藝。從瓷塑底部向內(nèi)觀察,作為框架的瓷泥條在塑形階段,較為柔軟又具有一定的剛性,相互粘接成網(wǎng)絡(luò)狀結(jié)構(gòu)成為整個山體的龍骨,在上部中空位置墊置一塊長方體瓷泥,以防止山體前后塌陷粘連。山體外部的細部紋理塑造則采用了類似“瀝粉”堆疊、堆塑的技法,即將瓷泥調(diào)和成流淌性稍差的稠漿狀,盛入鑲有金屬質(zhì)地小口的袋狀容器中,再將袋狀容器一端綁緊,用力擠壓漿袋,濃稠的泥漿便從金屬小口部呈條狀擠出,附著在瓷塑網(wǎng)狀龍骨的表面。在擠壓的過程中,工匠依據(jù)表現(xiàn)山體嶙峋山石紋理的需要,將出泥漿條的小口或左右來回、或上下往復運動,泥漿條被擠出的同時相應地來回扭動,如此上下多層重復疊壓,左右相互覆蓋粘連,一片一片堆疊粘貼在主體框架之上,形成了山體表面凹凸不平的紋理以及繁密扭曲的玲瓏山洞效果。
各類建筑則依據(jù)空間、布局需要而采用不同的粘接方式與山體渾然一體。如兩幢寶塔系直接將塑好的瓷泥坯件粘在所需位置,靠近山地的一側(cè)通過幾個粘接點與山體相粘連;漫山閣則直接粘連在山體之上;兩處雙層建筑在縱深狹小的空間內(nèi)注重表現(xiàn)建筑的立面,建筑本體直接與山體粘接后,再在四周用瀝粉堆疊做出山石,形成掏山而建半懸空的效果。還有一類是在山體上預留小的平臺,上置碑亭、人物、瑞獸等小型瓷塑。
瓷塑胎體經(jīng)高溫素燒后,外部再施黃、綠、褐和紫色等彩釉,低溫二次燒成。施釉手法或涂刷,或澆滴;顏色多樣,有單色和雙色之分,后者往往是為了調(diào)和成新的顏色。
瓷塑底座滿刷淡綠色。山體底部施深綠色,其上再施一層褐色彩料,深綠和褐色不完全重復,表現(xiàn)植被蔥郁茂密之狀;山體上部尤其前山山坳及兩翼,施用明亮的淡黃色和鮮亮的綠色,表現(xiàn)山體植被的勃勃生機。山頂處多在綠色之上再施以紫色,兩色調(diào)和后成灰藍色,營造出煙霞云氣的境界,山體有的地方則直接施紫色。單色區(qū)域之間有浸染現(xiàn)象。錯落有致的各式建筑則采用大塊的色塊來表現(xiàn),如通體淡黃色的寶塔,黃、綠、褐三色的老子堂三層屋檐等。由于山體表面凹凸不平,多數(shù)部位并未施滿彩釉,而是在釉彩不及的地方露出了白色的瓷胎。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建筑的圓柱、欄桿等處使用了少見的紅彩裝飾。山體局部還有星星點點的點狀紅彩裝飾,以表現(xiàn)山間的花朵。匾額、碑文等文字以黑彩書寫,局部被釉彩所遮蓋。整體來看,瓷塑下部色彩濃重,上部色彩亮麗且富于變化,給人以雍容華貴之感。
后山中部山體所嵌碑龕中有“康熙己巳年造”六字,康熙己巳年是康熙二十八年,即公元1689年。創(chuàng)燒于明代并于正德、嘉靖、萬歷年間有很大發(fā)展的黃綠紫三色為主的低溫三彩瓷在康熙時期達到了鼎盛,這時期的紫色有分為淺、深、老三色,老色配以三彩器。這時期的三彩器上還加紅色(礬紅),色呈橙紅色,用以描繪人物的衣領(lǐng)、衣袖和帽子,動物的頭部及花朵的輪廓等,三彩加紅極為名貴[1]。這件瓷塑是康熙時期直接在瓷胎上施黃、綠、褐和紫色低溫釉彩并局部加紅彩且有確切紀年的難得的民窯作品。
三
這件瓷塑原始收購標簽上寫有“介休綿山”字樣,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這件瓷塑的題材是描繪綿山的。綿山位于山西介休、靈石和沁源三市縣,因有春秋時期晉國大夫介子推隱居并被焚于此的傳說而聞名天下,自古就有相當規(guī)模的建筑群及佛教道教信仰。綿山歷代建筑沿綿山山體南側(cè)斷面一線布置,且多集中修筑在平面呈內(nèi)凹狀的山坳之中,兩側(cè)山體陡立,左右環(huán)抱,各個內(nèi)凹區(qū)域之間又以棧道相連。如大羅宮、天橋、朱家凹景區(qū)等,且尤以朱家凹景區(qū)最具特點,內(nèi)凹最深。這件瓷塑整體呈內(nèi)凹的山體狀,三面群山環(huán)抱,可能是人們誤以為是綿山的最直接原因吧。
瓷塑山頂?shù)谋ど厦鞔_寫明“蓬萊山主許隆崗造”,可見這件瓷塑所描繪的當是蓬萊仙山的勝境了。這件瓷塑仙山既有供奉道教祖師的老子堂,也有佛教通天的寶塔;既有瓜瓞綿綿的子孫堂,也有直言不諱的真仙所在。百姓將自己對生活質(zhì)樸而美好的愿望訴諸于不同的宗教信仰中,并將它們?nèi)谟谛闹械呐钊R仙山之上。試想將這座仙山瓷塑置于一個平底的盛水容器之中,水位剛剛沒至橋栱底部,蔥郁的黃綠色山體倒映在水中,水波漣漣,樓閣搖曳,山頂紫嵐升騰,仙影隱現(xiàn),也真是一幅令人向往的神仙勝境。瓷塑的主人許隆崗駐足凝神端詳,期望著自己福壽綿長,子孫滿堂,這恐怕就是他定燒這件瓷塑的初衷了。
[1]董健麗《康熙三彩加紅蓋盒》,《文物》2003年第6期。
[2]李炳?!兑耘钊R之仙境 化昆侖之神鄉(xiāng)——中國古代兩大神話系統(tǒng)的早期融合》,《東岳論叢》2004年第4期;姚圣良《蓬萊仙話探源》,《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陳明德《臺灣仙島傳說之“蓬萊仙山”神話源流》,《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3]楊伯峻《列子集釋》,中華書局,1979年。
[4][6]司馬遷《史記·封禪書》,中華書局,2014年。
[5]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華書局,2014年。
[7]王子今《論東方朔言“海上”“仙人”事》,《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4期。
[8]孟天運《蓬萊仙話傳統(tǒng)與歷代帝王尋仙活動》,《東方論壇》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