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飛 李福恩
繼2018年巴西國家博物館起火,吞噬了90%的館藏珍品之后,2019年發(fā)生了近年來最令人痛心的“4·15巴黎圣母院火災事故”。作為塞納河畔的明珠、歐洲甚至全世界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筑之一,法國巴黎圣母院突發(fā)大火,其木制框架基本被燒毀,塔尖坍塌。痛惜之余,再次把古建筑防火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也再次為所有的木結構古建筑保護工作者敲響了警鐘。
與以石頭為主體的傳統(tǒng)西方建筑不同,傳統(tǒng)的中國建筑則以木結構為主,美輪美奐的木結構防火性能差。通過分析新中國成立后的案例,發(fā)現(xiàn)引起古建筑火災的主要因素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電氣因素、宗教因素和其他因素。2008—2014年中國文物古建筑火災成因調查顯示,引起火災的原因中放火占7%,電氣占31%,生產作業(yè)占4%,用火不慎占21%,吸煙占10%,玩火占12%,自燃占1%,雷擊占1%,原因不明確占13%。從中可以看出人為因素影響最大,其中又以電氣和用火不慎造成的后果最為嚴重。
我國古建筑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建筑體系之一,在建造技術和裝飾藝術以及布置格局等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和輝煌的成就。古建筑是我國文化、歷史、民族性格和情懷的凝結;是國家不可再生的珍貴歷史遺產,是國家文明的重要標志,是民族的寶貴財富。但遺憾的是火災在很大程度上不斷侵蝕著這些財富,因此,本文以保護木結構古建筑工作為著力點,探索保護這些瑰寶的防火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以期為古建筑的防火對策提供參考。
一、木結構古建筑的火災隱患
僅1998—2003年,全國發(fā)生的古建筑火災事故就有202起。國內木結構古建筑火災典型實例如表所示。火災發(fā)生的原因,在于這些古建筑本身就存在很大的火災隱患。
(一)建筑材料
古建筑中的木材多用油脂含量高的樹木,往往存在深淺不一的裂縫,并常位于通風較好之地;又經過多年的干燥,含水量很低,且其表層涂有大量的油漆涂料,極易燃燒。
(二)建筑布局形式
古建筑多采用 “四合院”和“廊院”等密疊封閉式布局,既缺少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間,又不利于滅火。而古建筑講究的對稱圍合進一步加劇了火災發(fā)生的嚴重性。
(三)消防設施
由于各地經濟發(fā)展不平衡、歷史欠賬太多以及財政補貼不足等造成了古建筑消防投入不足的現(xiàn)狀。再加上古建筑選址大多遠離城鎮(zhèn),古建筑群位置分散、點多面廣,而目前古建筑總體消防規(guī)劃又不盡完善,也造成缺乏專職消防員、尤其缺乏系統(tǒng)的消防設施的現(xiàn)狀。
(四)消防管理
有些部門因為消防意識淡薄或為了追逐經濟利益而忽視了消防安全管理。
二、現(xiàn)代防火技術措施
(一)火災探測器
古建筑的火災特點是燃燒猛烈、發(fā)展迅速、難以控制,滅火設施不足、撲救困難,再加上“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防火策略決定了火災探測器在現(xiàn)代防火技術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據(jù)監(jiān)測的火災特性不同,火災探測器可分為感煙、感溫(定溫式、差溫式及差定溫式)、感光、復合和可燃氣體等五種類型。其中,火焰探測器適用于有強烈火焰輻射的場所;可燃氣體探測器適用于散發(fā)可燃氣體和可燃蒸汽的場所;感煙探測器適用于高度小于20m、火災中有大量煙和熱的場合;聲音探測器監(jiān)測到有燃燒音會自動報警,常與其他探測器聯(lián)合使用。
(二)阻燃液和防火涂料
防火涂料是一種集裝飾和防火為一體的特種涂料,它由基料及阻燃添加劑兩部分組成,除了具有普通涂料的作用外,還具有阻燃耐火的特殊功能。按防火機理可分為非膨脹型和膨脹型;按分散介質可分為溶劑型防火涂料、水性防火涂料;按用途可分為木結構防火涂料、電纜防火涂料、鋼結構防火涂料、預應力混凝土樓板防火涂料;按涂層厚度可分為厚型、薄型、超薄型防火涂料;按添加阻燃劑方式可分為添加型防火涂料、反應型防火涂料;按使用范圍可分為室內防火涂料、室外防火涂料;按材料常用的涂料類型有丙烯酸樹脂涂料、聚氨酯樹脂涂料、環(huán)氧樹脂涂料、氟碳樹脂涂料、有機硅涂料。對于木結構防火涂料而言,不僅要求具備良好的防火性能,而且要求裝飾性好且污染小,既不影響古建筑的歷史價值,又可以在發(fā)生火災時發(fā)揮很好的防火作用。所以運用飾面型防火涂料,例如透明或超薄膨脹型防火涂料可能是未來研究和應用的方向。
阻燃液阻燃處理工藝可分為兩類:表面涂覆溶劑型和阻燃劑浸漬處理型?,F(xiàn)在常用的阻燃產品有溶劑飾面型防火涂料和水基防火阻燃液等。使用阻燃液和防火涂料對木結構進行復合防火保護,效果會更好。
(三)消防布局及硬件設施
基于木結構古建筑的特殊性,應設計合理的防火布置、防火分區(qū)分隔及防火間距,建立消防通道、消防栓、水源、自動消防水炮及撲救面,設置防煙、防雷系統(tǒng)及安全疏散通道等方法,以及提高木結構耐火等級等防治措施。
三、防火管理措施
無數(shù)慘痛的教訓表明,火災是古建筑及其文物損毀的最大禍端。而國內很多單位往往產生麻痹大意的僥幸心理,責任意識淡薄,未及時有效地開展消防安全工作,也未落實各項安全消防措施,這已逐漸成為古建筑發(fā)生火災的最大隱患。如何更好地保護好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任重而道遠。
(一)進行火災風險評估
木結構古建筑火災風險評估工作的目的在于測定古建筑的火災危險等級,涵蓋鑒別火災隱患、重大危險源,熟悉水源情況、消防設施是否完善等一系列因素。建議使用危險等級分析法,從古建筑構成研究、可燃物儲存、工作人員數(shù)量、文物價值、水源分布、消防措施等角度進行評估工作。
(二)提高防火意識,防患于未然
有80%的古建筑火災是人們的一些錯誤行為引起的,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可能帶給古建筑慘重的損失。木結構古建筑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如何提高人們的防火意識、危機意識、保護意識就成為了首要問題。利用現(xiàn)代宣傳手段比如新媒體,配合傳統(tǒng)媒體進行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更可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三)明確火災的危險性
對于古建筑的火災危險性,大多數(shù)人知之甚少,甚至很多文物保護工作人員對于古建筑火災的危險性都不甚明確。有些工作人員思想麻痹大意,甚至還有些人對于一些防火隱患視而不見。一旦形成這種十分可怕的觀念,就極容易出現(xiàn)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現(xiàn)象,其實火災的發(fā)生往往在于從業(yè)人員的疏忽大意。因此,加強從業(yè)人員對于古建筑火災危險性的教育是重中之重。
(四)健全古建筑火災防范機制
要在責任、消防設施、用火、用電器、消防標志以及區(qū)域協(xié)作和聯(lián)動機制等方面建章立制,同時秉承獎懲機制和防火安全檢察工作制度化、常態(tài)化。逐級落實責任制,任命各級責任人。在不破壞古建筑的條件下,適當增加消防通道、消防栓、防火墻等消防設施。定期檢查電氣線路和電氣設備。安裝防雷裝置并控制火源。在進行各種重大宗教活動或拍攝影視等可能危及古建筑防火安全的作業(yè)時,必須經公安消防部門和文物管理部門批準,同時需要制定合理的古建筑火災應急預案。
(五)完善古建筑消防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
法令滯后和技術落伍是制約相關法律法規(guī)實施的現(xiàn)實問題。適時地建立新的法律法規(guī)并對規(guī)范進行合理的修訂,使得古建筑在進行消防安全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有規(guī)可循、有法可依,避免不必要和不可預知的損失。
四、結語
總之,木結構古建筑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明的見證,也是屬于全人類的瑰寶,巴黎圣母院大火警醒我們,烈焰無情,只有倍加珍視我們的文化遺產,恪盡職守,才能對得起子孫后代。本文致力于探索保護這些瑰寶的更加科學、合理的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以及政府領導、齊抓共管、專群結合、群防群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管理措施,確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讓古建筑遠離火災,使得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永遠地流傳下去。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土木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