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青海省森林林下草本層化學計量特征及其碳儲量

    2019-07-27 01:42:20程瑞希字洪標羅雪萍楊有芳代迪王艷麗所爾阿芝王長庭
    草業(yè)學報 2019年7期
    關鍵詞:圓柏林型云杉

    程瑞希,字洪標,羅雪萍,楊有芳,代迪,王艷麗,所爾阿芝,王長庭*

    (1.西南民族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學青藏高原研究院,四川 成都610041)

    森林植物在其生長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同化作用吸收大氣CO2,將其通過生物量的形式固定在植物體中,從而使森林成為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碳匯或碳源[1]。但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循環(huán)不只會受到相關生物體對元素需求的強烈影響,也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中化學元素情況的影響,在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是由質量守恒原理和其他關鍵養(yǎng)分元素(如氮、磷等)的供應量一同控制的[2]。因此,明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養(yǎng)分供應現(xiàn)狀,準確了解各種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和碳密度,切實評價不同植被層碳儲存能力,對于深入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狀況以及合理評價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在全球碳循環(huán)中所起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ecological stoichiometry)是一門結合生態(tài)學與化學計量學來研究生物系統(tǒng)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學元素平衡的學科,為研究植物的C、N、P等元素在生態(tài)系統(tǒng)過程中的耦合關系提供了一種新思路[2]。我國目前對于生態(tài)化學計量學在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研究方面發(fā)展迅速,如按照不同林齡對遼東山區(qū)落葉松(Larixgmelinii)的根系和土壤的C、N、P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C、N、P含量均隨著林齡的增加而降低;落葉松根系N、P含量及C∶N和C∶P隨林齡增加而增加,C含量和N∶P隨林齡變化不顯著[3]。通過4個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凋落物C、N、P含量及C∶N∶P元素比值關系在不同坡位間的差異性,分析了典型喀斯特峰叢洼地植被群落凋落物養(yǎng)分空間分異以及其生態(tài)化學計量特征[4]。在阿拉善荒漠中選擇了52個典型群落類型,分析和研究了54種荒漠植物葉片的碳、氮和磷的化學計量特征[5]。然而,目前大量的研究都只是針對葉片、凋落物或土壤等組分進行相關研究[6-8],而對于林下草本層植物的養(yǎng)分含量情況通常會忽略,但是草本層卻也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C、N、P生物化學循環(huán)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9-10]。因此探討草本層地上、地下部分的養(yǎng)分含量變化規(guī)律以及相互關系,對于理解生態(tài)系統(tǒng)養(yǎng)分循環(huán)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中國森林植被的固碳能力一直受到國內學者以及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已經有不同的學者對中國森林植被的碳貯量、固碳現(xiàn)狀和潛力[11-13]進行了估算。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喬木層、灌木層的變化,往往忽略草本層[4,16],從而制約了我們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庫的準確預測。因此,本研究選擇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省森林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青海省不同林型間林下草本層植物地上地下部分C、N、P含量的差異性、草本層中C、N、P的化學計量比特征、青海省林下草本層的碳密度和碳儲量、環(huán)境因子對草本層碳密度分布的影響以及不同林型草本層C、N、P和碳密度的相互關系。該研究有助于準確估算青海省森林植被碳密度,從而為青海省開展森林資源管理和建設提供基礎數(shù)據和理論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青海省位于我國西北部以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東北部(31°39′-39°19′ N,89°35′-103°4′ E),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fā)源地,享譽“三江源”、“江河源頭”、“中華水塔”。青海省南北寬約800 km,東西長約1200 km,占地面積約7.2×105km2,其中林地面積為1.1×107hm2,占全省總面積的15.6%;有林地面積為5.7×105hm2,占總林地面積的5.1%[17]。森林植被在東經 96°以東分布較多,在主要江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兩岸也分布較多,森林分布海拔大多在 2500~4200 m,類型以寒溫帶常綠針葉林亞型為主,其次為落葉林植被型(多為原始林破壞后的次生類型)[15]。平均海拔3500 m,3000 m以上面積占74%,地形地貌復雜多變,屬典型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3.7~6.0 ℃,年日照2340~3550 h,年降水量16.7~776.1 mm(大部分400 mm以下),年蒸發(fā)量1118.4~3536.2 mm(大部分1500 mm以上)[18]。

    1.2 樣地設置

    本研究依托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碳專項),按照《生態(tài)系統(tǒng)固碳現(xiàn)狀、速率、機制和潛力》項目制定的統(tǒng)一要求[19],并結合青海省森林資源連續(xù)清查成果,充分考慮全省各森林類型(優(yōu)勢種)分布面積、蓄積比重、起源等情況,于2011年在全省21個縣(圖1)布設主要森林類型的標準樣地80個,每個樣地中隨機設置3 塊50 m×20 m 的喬木樣方,各樣地間距大于100 m,共計 240個樣點。在林下草本層,每個喬木調查樣方內采用對角線設置3個1 m×1 m 小樣方,草本層樣方總共計720個。

    圖1 青海省樣地點位圖Fig.1 Location map of Qinghai province

    1.3 樣品處理

    草本層地上部分測定采用全收獲法,并記錄每個樣方內草本植物的種類、蓋度、株數(shù)和平均高度。地下部分根系測定采用土鉆法(內徑5 cm)[20]。將野外調查所取回的草本層樣品105 ℃殺青20 min后,放入65 ℃的烘箱烘干至恒重,用于生物量的測定;粉碎后過0.15 mm篩,用于C、N、P含量測定[10]。有機碳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 全氮采用凱氏定氮法測定[7];全磷采用硫酸-高氯酸消煮-鉬銻抗分光光度法測定[21]。

    1.4 數(shù)據分析

    采用(One-way ANOVA)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不同林型下草本層的生物量、碳密度和碳儲量的差異,若方差為齊性,用LSD法進行顯著性多重比較,若方差非齊性,則用Tamhane’s 2法進行多重比較。采用Pearson檢驗分析不同林型下草本層地上、地下部分養(yǎng)分含量以及碳密度與化學計量特征的相關性,顯著性水平均為α=0.05。用Excel 2016對不同林型間的化學計量學和化學計量比進行作圖。圖表中數(shù)據為平均值±標準誤。所有數(shù)據采用Excel 2016、SPSS 20.0進行計算與統(tǒng)計分析。

    1.5 供試區(qū)域優(yōu)勢樹種基本情況

    供試區(qū)域中青海省21個縣的植被樣方中,森林區(qū)主要優(yōu)勢植被分為白樺(Betulaplatyphylla)、白楊(Populustomentosa)、紅樺(Betulaalbo-sinensis)、青杄(Piceawilsonii)、山楊(Populusdavidiana)、圓柏(Sabinachinensis)、云杉(Piceaasperata)。

    青海省不同林型優(yōu)勢種下草本層蓋度為38.9%~59.1%,不同林型優(yōu)勢種下草本層高度為8.4~16.9 cm(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草本層植物養(yǎng)分含量分析

    2.1.1不同林型地上、地下部分C、N、P含量特征 不同林型下草本層地上、地下部分C含量平均值分別為403.9和444.8 g·kg-1。地上C含量按林型排列順序為:圓柏>紅樺>青杄>山楊>白楊>云地上、地下部分N含量平均值分別為12.2和6.0 g·kg-1。地上N含量按林型排列順序為:圓柏>云杉>青杄>白樺>白楊>紅樺>山楊,其中圓柏和云杉之間差異顯著(P<0.05);地下為:圓柏>云杉>青杄>紅樺>山楊>白楊>白樺,其中圓柏與山楊和云杉之間差異顯著(P<0.05)(圖1b)。

    表1 不同林型優(yōu)勢種植被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vegetation condi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注:平均值±標準誤。

    Note: The average±standard error.杉>白樺,其中圓柏、紅樺與白樺之間差異顯著(P<0.05);地下為:白楊>青杄>白樺>紅樺>山楊>云杉>圓柏,其中圓柏與云杉之間差異顯著(P<0.05)(圖1a)。

    地上、地下部分P含量平均值分別為1.5和0.4 g·kg-1。地上P含量按林型排列順序為:白樺>云杉>圓柏>白楊>紅樺>青杄>山楊,山楊與白樺、云杉之間差異顯著(P<0.05);地下為:圓柏>云杉>山楊>紅樺>白樺>白楊>青杄(圖1c),其中圓柏、云杉與其他樹種之間差異顯著(P<0.05)。同一林型間地上部分C含量普遍低于地下且差異顯著(P<0.05),地上部分N、P含量均高于地下部,且差異顯著(P<0.05)(圖2)。

    2.1.2不同林型地上、地下部分C、N、P化學計量比的特征 不同林型草本層地上部分C∶N圓柏和云杉與其他林型之間差異顯著(P<0.05);地下部分C∶N白樺、山楊與云杉之間差異顯著(P<0.05)(圖3a)。

    草本層C∶P地上、地下部分變化趨勢一致,即山楊、云杉、圓柏與其他林型之間差異顯著(P<0.05)(圖3b)。

    草本層地上部分N∶P除白樺、紅樺、圓柏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地下部分N∶P為云杉、圓柏與其他林型之間差異顯著(P<0.05)(圖3c)。不同林型之間的化學計量比均為地上部分小于地下部分,且差異顯著(P<0.05)(圖3)。

    圖2 不同林型地上部地下部C、N、P含量Fig.2 The contents of C, N and P in the underground and aboveground part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圖3 不同林型地上地下部分化學計量比特征Fig.3 The stoichiometric rati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derground and aboveground part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A:白樺B.platyphylla;B:白楊P.tomentosa;C:紅樺B.albo-sinensis;D:青杄P.wilsonii;E:山楊P.davidia;F:圓柏S.chinensis;G:云杉P.asperata. 平均值±標準誤。不同大寫字母表示同一林型不同組分之間差異顯著; 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林型同一組分之間差異顯著(P<0.05) 。下同。The average±standard error. Different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same forest type at 0.05 level;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ame components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at 0.05 level. The same below.

    表2 青海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本層地上部地下部C、N、P含量的相關性Table 2 Correlation of the content of C, N and P in the underground and aboveground part of forest ecosystem in Qinghai Province

    注:**在0.01水平上極顯著相關;*在0.05水平上顯著相關。下同。

    Note: **indicate very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0.01); *indicat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P<0.05). The same below.

    2.2 草本層地上和地下部分C∶N∶P生態(tài)化學計量的相關性

    對青海省不同林型林下草本層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C、N、P含量及化學計量比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草本層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總體C含量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總體N含量、P含量、C∶N、C∶P、N∶P均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不同林型各組分間的養(yǎng)分含量相關性有所差異,其中白樺林下草本層的C、N、P含量及化學計量比之間均呈負相關,云杉林下草本層的C、N、P含量及化學計量比相關性與總體的相關性相一致(表2)。

    2.3 草本層生物量

    不同林型地上部分生物量為40.00~285.25 g·m-2,地下部分生物量為20.57~276.48 g·m-2(表3)。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順序為圓柏>云杉>白樺>白楊>山楊>青杄>紅樺,其中圓柏與其他樹種之間差異顯著(P<0.05)。

    草本層地下部分生物量大小順序為圓柏>云杉>山楊>白樺>白楊>青杄>紅樺,圓柏與其他樹種之間差異顯著(P<0.05)。不同林型下草本層各器官的相對生物量均以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比例大,占50.8%~75.8%,其中地上部分含量所占比例最大的為青杄;地下部分的生物量比例為24.2%~49.2%。

    表3 不同林型草本層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配Table 3 The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biomass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forest types

    注:平均值±標準誤。不同小寫字母表示不同組分之間差異顯著(P<0.05)。下同。

    Note: The average±standard error. Different lower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components at 0.05 level. The same below.

    2.4 草本層碳密度

    不同林型草本層地上部分碳密度為16.39~122.53 g·m-2,地下部分碳密度為9.34~112.94 g·m-2(表4)。草本層地上和地下部分碳密度大小順序均為圓柏>云杉>白楊>白樺>山楊>青杄>紅樺,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均表現(xiàn)為圓柏樹種下與其他林型之間差異顯著 (P<0.05)。不同林型下草本層各器官的相對碳密度均以地上部的碳密度比例大,占52.1%~73.7%,其中地上部分含量所占比例最大的為青杄;地下部分的碳密度比例為26.3%~47.9%。

    2.5 草本層地上、地下部分碳密度與化學計量特征相關性

    草本層地上部分碳密度與C、N、P含量之間及N∶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C∶N和C∶P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C含量與N含量、C∶P和N∶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C∶N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N含量與P含量和N∶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C∶N、C∶P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P含量與C∶N、C∶P、N∶P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表5)。

    草本層地下部分碳密度與P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C含量、C∶N、C∶P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C含量與C∶N、C∶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N含量、P含量和N∶P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N含量與P含量和N∶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C∶N、C∶P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P含量與N∶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與C∶N、C∶P呈極顯著負相關(P<0.01)(表6)。

    2.6 環(huán)境因子與碳密度特征

    調查區(qū)域的80個樣地的海拔為2175~3852 m,以垂直距離500 m分為3個梯度:3000 m以下、3000~3500 m以及3500 m以上(表7)。

    表4 不同林型草本層地上和地下碳密度分配Table 4 The distribution of carbon density on the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part of different forest herb layer

    表5 草本層地上部分碳密度與化學計量特征相關性Table 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density and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aboveground part of herb layer

    表6 草本層地下部分碳密度與化學計量特征相關性Table 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 density and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part of herb layer

    表7 調查樣地的海拔分布Table 7 Survey the altitude distribution of the sample land

    對同一樹種林下草本層在不同海拔區(qū)間,以及不同樹種林下草本層在同一海拔區(qū)間內碳密度的分析表明:1)對同一樹種的林下草本層而言,高海拔地區(qū)圓柏碳密度比低海拔碳密度高,而云杉的碳密度在3000~3500 m區(qū)域高于其他海拔。2)對同一海拔而言,小于3000 m海拔地區(qū)分布樹種最多,且白樺、白楊、山楊的林下草本層碳密度最大;3000~3500 m海拔地區(qū),云杉林下草本層碳密度最大;大于3500 m海拔地區(qū)僅分布圓柏和云杉兩個樹種,且圓柏的林下草本層碳密度最大(表8)。

    表8 不同海拔林下草本層碳密度特征Table 8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density of herb layer under different altitudes

    注:平均值±標準誤?!?”表示該選項無數(shù)據。

    Note: The average±standard error. “-” means that the option has no data.

    3 討論

    3.1 青海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本層C、N、P化學計量特征

    C、N、P是構成植物干物質、氨基酸、蛋白質、核酸等的生物合成和核酸及酶的組成部分[22]。本研究中青海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本層地上部分平均C含量為403.9 g·kg-1,小于地下部分(444.8 g·kg-1),表明草本層的地下根系固碳能力高于地上。地上部分N含量的平均值為12.2 g·kg-1,地下為6.0 g·kg-1,但是在草本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N和P含量則與C含量相反。這是因為與木本植物相比,壽命短的草本植物更加注重將養(yǎng)分用于植物的快速生長,因此,其地上部的養(yǎng)分含量更高[10]。此外,本研究中草本層地上部分的N含量(12.2 g·kg-1)低于陜西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草本葉片的N含量(14.66 g·kg-1)[21]。這是因為雖然高緯度地區(qū)的植物更易受N元素限制,而低緯度地區(qū)植物更易受P元素的限制,但是受N或P限制的植物并不一定具有高的N或P再吸收率[40],也低于全國草原植物葉片的N含量(19.94 g·kg-1)[23],這可能是因為全國草原植物的研究區(qū)域大多是位于寒冷、少雨、干燥、多風等地區(qū),需要通過增加葉片營養(yǎng)元素含量[22],而本研究是森林林下草本層植物N含量,故N含量偏低。P含量(1.5 g·kg-1)與陜西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草本葉片的P含量(1.38 g·kg-1)[21]以及與全國草原植物葉片的P含量(1.35 g·kg-1)[22]結果相近。

    草本層地上部分C∶N平均值為37.89,C∶P平均值為302.03,N:P平均值為8.76,這與王晶苑等[24]對溫帶針闊混交林的C∶N(24.69)、C∶P(321)、N∶P(13)的研究結果相似。植物體的C∶N和C∶P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單位養(yǎng)分供應量所能達到的生產力,N∶P用來表征植物受N、P養(yǎng)分的限制格局[25]。研究表明,當植物N∶P<14時,植物生長表現(xiàn)為受N限制;當N∶P>16時,表現(xiàn)為受P限制;當14

    3.2 青海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本層生物量

    草本層植物的地上和地下部分是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儲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草本層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大小及其分配關系,對于認識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循環(huán)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中,青海省7種優(yōu)勢種林型下草本層的生物量分配格局均為地上生物量平均值(135.62 g·m-2)大于地下(115.28 g·m-2),此結果與眾多研究結果相反[28-30],但是與黑河中游荒漠草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研究結果相似[31]。產生上述差異的原因可能是:1)研究區(qū)的自然氣候、地形和土壤結構等因素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有很大影響。研究區(qū)位于青海省,由于受地理條件、高寒氣候條件及自然生態(tài)條件所限,生態(tài)脆弱。青海森林土壤大多是高原隆起后遺留或隨季風侵入,或在特殊自然生境中發(fā)育起來的,具有土層瘠薄、質地粗和肥力低的特點[32]。同時,青海省年降水量16.7~776.1 mm(大部分400 mm以下),年蒸發(fā)量1118.4~3536.2 mm(大部分1500 mm以上),蒸發(fā)量大于降水量[18]。因而,受氣候、地形和土壤質地的影響,研究區(qū)植物根系大多只能利用降水后較淺土層截留的少量地表水,很難及時利用較深的地下水來補給根系所需水分,基于此從而導致研究區(qū)草本層地下部生物量小于地上部。2)對草本層而言,在幼齡階段,生物量主要集中在地上部分,而隨著林齡及郁閉度的增加,地下部分生物量才會逐漸變大[33]。由此可知,林下草本層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與優(yōu)勢種的林齡有關。3)本研究采用土鉆法進行草本層地下部分的采樣,采集土層深度為0~40 cm的地下根系。但是在王敏等[31]對黑河中游荒漠草地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格局的研究中,草本層地下部分的采集深度為0~100 cm;胡芳等[34]在廣西不同林齡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儲量的研究中,對地下細根的采集深度為0~100 cm。由此可知,本研究中的地下草本層根系的采集深度不夠也是導致地下部分生物量小于地上部分的因素。

    3.3 青海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本層碳密度及其與化學計量特征之間關系

    在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喬木層對碳儲量的貢獻最大,而林下灌木層、草本層、細根對碳儲量的貢獻則較小。其中廣西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草本層所占比例為0.3%~1.2%[34],但是草本層對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貢獻也是不容忽視的。本研究參照盧航等[14]對于青海省天然林分各優(yōu)勢樹種的面積來估算各優(yōu)勢樹種下草本層的碳儲量。青海省林下草本層地上部碳密度為55.62 g·m-2,地下部分碳密度為45.00 g·m-2,本研究中草本層地上、地下C含量極顯著負相關驗證了草本層地上地下碳密度的分配情況;與廣西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草本層的地上碳密度(10~35 g·m-2)和地下碳密度(6~24 g·m-2)相比,本研究的草本層地上、地下碳密度高于廣西喀斯特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草本層碳密度。此結果差異與青海省氣候、土壤結構和地形有關,同時因受地下生物量取樣方法的限制,使得草地地下生物量的估算以及植被碳密度的估算可能存在較大的誤差。

    參照青海省森林資源連續(xù)清查第五次復查成果資料對本研究的草本層碳儲量做估算,結果表明:青海省不同森林類型林下草本層的碳儲量差異較大。其中優(yōu)勢種云杉和圓柏林分別占全省林下草本層碳儲量的50.47%和20.17%,表明云杉和圓柏是青海省林下草本層碳儲量的主要貢獻者,此結果與董旭[18]對于青海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服務價值評估的研究結果相似。

    草本層地上、地下部分碳密度均與化學計量特征有相關性。草本層地上部分碳密度與C含量、N含量、P含量以及N∶P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地下部分碳密度與P含量呈極顯著正相關(P<0.01),說明C、N、P的化學計量特征對估測碳密度具有一定的指示意義[35]。因為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碳循環(huán)或者碳儲量取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關鍵元素的輸入與輸出所達到的平衡,因而與C、N、P的化學計量有密切關系[36-37]。

    3.4 海拔因子與碳密度特征

    3個海拔梯度7種林下草本層碳密度除圓柏和云杉林下草本層碳密度有分布于較高海拔以外,其余樹種林下草本層碳密度分布于較低海拔。就云杉林下草本層來看,在3000~3500 m 海拔區(qū)間碳密度最大,總體也呈現(xiàn)隨海拔梯度增加碳密度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這與祁連山青海云杉林植物和土壤碳密度隨海拔梯度的變化規(guī)律一致[38],這可能因為在海拔梯度增加的前一階段光照為主要的環(huán)境因子,而后碳儲量減少則是因為水分匱乏和氣溫降低所致[38];而圓柏林下草本層碳密度高海拔比低海拔大,這與云杉林下草本層碳密度變化趨勢不同,這可能與不同林分類型的林齡、稀疏程度等有關,而本研究僅研究林下草本層、未對喬木層和灌木層做相關調查研究,而且海拔高度變化引起環(huán)境因子之間互相作用也變得復雜,進而對植物生長發(fā)育及各種生理代謝也產生了復雜的影響,從而影響到植被的碳儲量分布[39]。

    4 結論

    青海省7種優(yōu)勢種林下草本層的C、N、P在不同林型間存在差異,且受立地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草本層地上部分C含量小于地下,地上部分N、P含量大于地下。針葉林林下草本層化學計量特征、生物量和碳儲量與闊葉林存在顯著差異。優(yōu)勢種林型中圓柏、云杉、白樺林下草本層的碳儲量對青海省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碳儲量貢獻最大。7種優(yōu)勢種林下草本層的生物量、碳密度和碳儲量皆為地上部大于地下部,且草本層碳密度與其化學計量特征存在相關性,海拔因子對不同林型林下草本層碳密度分布的影響有差異。

    猜你喜歡
    圓柏林型云杉
    想和白云握手的樹
    不同林分類型葉片穩(wěn)定碳、氮同位素的變化特征
    山東半島昆崳山地區(qū)主要森林類型可燃物垂直分布及影響因子
    新疆圓柏總黃酮的抗氧化活性及在食品保鮮中的應用
    祁連圓柏種子催芽及播種育苗技術①
    不同紅樹林群落結構與植被碳分布
    云 杉
    不同云杉品種幼林苗高的遺傳變異研究
    寬甸地區(qū)不同林型枯落物及土壤蓄水功能研究
    防護林科技(2017年4期)2017-04-27 08:51:38
    不同采期和采后加工貯存措施對祁連圓柏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乌审旗| 安图县| 通海县| 秦安县| 亚东县| 巴彦县| 太仓市| 辉县市| 分宜县| 罗山县| 临沂市| 始兴县| 阿合奇县| 历史| 万全县| 和龙市| 沾化县| 沙坪坝区| 湘潭县| 洛阳市| 遵义县| 廉江市| 长垣县| 阿荣旗| 潞西市| 台山市| 顺义区| 巩留县| 呈贡县| 隆安县| 上蔡县| 无锡市| 车险| 云安县| 五寨县| 水富县| 蒙城县| 左贡县| 周宁县| 武威市|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