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健
(西安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西安 710054)
五德終始說是傳統(tǒng)中國一種歷時悠久、影響深遠的政治學說。當前,學界對某一具體政權(quán)或特定時期的德運已有較深入研究,但缺乏鳥瞰式的整體考察,而網(wǎng)絡上則充斥著不少演義戲說,有些實無根據(jù),流于主觀臆想。筆者認為有必要對中國歷代王朝的德運實行概況做一較為系統(tǒng)的學術(shù)性梳理,這樣既可作為一種知識性的了解,亦能為相關(guān)學術(shù)研究提供一些歷史參考。
鄒衍,戰(zhàn)國中期齊國人,陰陽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首創(chuàng)五德終始說?!妒酚洝っ献榆髑淞袀鳌份d:“(鄒衍)深觀陰陽消息而作怪迂之變,《終始》《大圣》之篇十余萬言……先序今以上至黃帝……稱引天地剖判以來,五德轉(zhuǎn)移,治各有宜,而符應若茲。”[1]2344關(guān)于“五德轉(zhuǎn)移”,裴骃《史記集解》引如淳言:“今其書有《五德終始》,五德各以所勝為行。秦謂周為火德,滅火者水,故自謂水德?!薄段倪x·魏都賦》李善注引《七略》曰:“鄒子有《終始五德》,從所不勝:(土德之后)木德繼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盵2]《呂氏春秋·應同》云:“黃帝曰土氣勝……禹曰木氣勝……湯曰金氣勝……文王曰火氣勝……代火者必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shù)備,將徙于土。”[3]由此可見,鄒衍認為人間政權(quán)的更迭遵循著五行相勝的規(guī)律,從土德始,依次為木德(木克土)、金德(金克木)、火德(火克金)、水德(水克火),與之相配的政權(quán)依次為黃帝土德、夏木德、商金德、周火德,代周者水德。而五德轉(zhuǎn)移的背后,所依托的是陰陽五行支配下的宇宙觀。王夢鷗認為:“鄒衍的學說,最基本的似乎就是他的宇宙論,他的宇宙論是一元的,是一個由陰陽二氣化生為水火木金土五種所混成的實體?!薄罢麄€宇宙就因陰陽消息而有時位上的不斷循環(huán)?!薄疤纫浴畷r’言,圣人也得依五行轉(zhuǎn)移的原理來統(tǒng)治萬物?!盵4]即是說天道有常,當其運動到哪一行,人間政權(quán)就要依據(jù)該行施政。而五行是循環(huán)往復的,故人間政權(quán)也是周而復始的,后世常說的王朝的“德運”“五運”“運數(shù)”等觀念即源于此。
劉向乃西漢宗室,其先為漢高祖弟楚元王劉交,他與幼子劉歆于西漢后期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型的五德終始說。《漢書·郊祀志下》曰:“劉向父子以為帝出于震,故包羲氏始受木德,其后以母傳子,終而復始,自神農(nóng)、黃帝下歷唐虞三代而漢得火焉。故高祖始起,神母夜號,著赤帝之符,旗章遂赤,自得天統(tǒng)矣。昔共工氏以水德間于木火,與秦同運,非其次序,故皆不永?!盵5]1270-1271在劉歆所作的《世經(jīng)》[5]1011-1013,1015,1023中,詳細記載了歷代的德運狀況,如表1:
表1 劉歆《世經(jīng)》所載歷代德運狀況一覽表
據(jù)此,可比較出其與鄒衍學說的差異:(1)在運行原理方面,前者依據(jù)的是五行相生說,起于木德,其后分別是火德(木生火)、土德(火生土)、金德(土生金)、水德(金生水),但后者采用的是五行相勝說。(2)在起始政權(quán)及其德運方面,前者是伏羲和木德,后者是黃帝和土德。(3)在循環(huán)周期上,前者自伏羲起至西漢,已行進到第三個周期,而后者自黃帝至周代,尚未完成第一個周期。(4)在閏統(tǒng)上,前者設(shè)置了閏統(tǒng),共工氏、嬴秦雖為水德,但不合五行相生次序,故為閏統(tǒng),而后者無此說。
兩說雖有異,然基本精神一致,皆是以天道言政事,一政權(quán)是否具有正統(tǒng)性,就看其是否處在五德轉(zhuǎn)移的歷史譜系中。這樣,五德終始說即成為一種闡釋政治合法性的理論工具。正因如此,它自問世后,便廣受統(tǒng)治者的青睞。
鄒衍雖預測代周者為水德,但并未親歷秦國一統(tǒng)四海。前221年,秦定鼎后,首采五德終始說?!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賀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節(jié)旗皆上黑。數(shù)以六為紀,符、法冠皆六寸,而輿六尺,六尺為步,乘六馬。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剛毅戾深,事皆決于法,刻削毋仁恩和義,然后合五德之數(shù)?!盵1]238這樣,水德便成為中國歷史上首個被統(tǒng)治者明確頒行的德運。
秦傳二世即亡。其后,群雄逐鹿。垓下之戰(zhàn),項羽兵敗身亡。前202年,劉邦稱帝建漢。《史記·歷書》載:“漢興,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為獲水德之瑞?!盵1]1260《史記·張丞相列傳》曰:“(張蒼)以高祖十月始至霸上,因故秦時本以十月為歲首,弗革。推五德之運,以為漢當水德之時,尚黑如故?!盵1]2681可見,漢初沿用秦水德制。但按照五行相勝型學說,土克水,故代秦者應為土德。漢初,百廢待興,該問題尚不突出,至漢文帝時,賈誼首倡土德?!妒酚洝でZ生列傳》載:“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盵1]2492“色尚黃,數(shù)用五”即為土德之制,然文帝并未同意該建議。后魯人公孫臣重倡漢土德說。《史記·歷書》曰:“至孝文時,魯人公孫臣以終始五德上書,言‘漢得土德,宜更元,改正朔,易服色。當有瑞,瑞黃龍見’。事下丞相張蒼,張蒼亦學律歷,以為非是,罷之。其后黃龍見成紀,張蒼自黜,所欲論著不成?!盵1]1260公孫臣主張漢為土德的理由,同于賈誼。然當時的丞相恰是肇定漢水德的張蒼,他不同意改德運。但后因黃龍的出現(xiàn),契合了土德符應,故文帝拜公孫臣為博士,令其與諸生草擬改德事。這樣,漢改行土德似乎指日可待,不過,因新垣平事件,文帝再次廢棄改德事?!妒酚洝し舛U書》曰:“人有上書告新垣平所言氣神事皆詐也。下平吏治,誅夷新垣平。自是之后,文帝怠于改正朔服色神明之事?!盵1]1382-1383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土德方立?!妒酚洝ば⑽浔炯o》曰:“夏,漢改歷,以正月為歲首,而色上黃,官名更印章以五字,因為太初元年?!盵1]483這樣,自文帝始倡的土德,七十余年后終于更易成功,至此,西漢的德運由水德改為土德。
但西漢中后期,隨著統(tǒng)治危機日趨嚴峻,為了重構(gòu)本朝的政治合法性,劉向父子創(chuàng)立了五行相生的新五德終始說,認為漢應為火德。不過,其時火德并未成為政府的法定德運[6]。盡管如此,漢火德說卻在輿論上流行甚廣。后來,王莽以此來論證其代漢的合法性,認為劉氏為堯后,王氏為舜后,堯禪位于舜,故漢亦當禪位于王莽;漢為火,火生土,故新為土?!稘h書·王莽傳上》云:“(王莽)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號曰新。……服色配德上黃?!盵5]4097“配德上黃”可知其德運為土。新莽與嬴秦一樣,亦為短命王朝。25年,劉秀重建漢室,史稱“后漢”或“東漢”。光武稱帝次年,“始正火德,色尚赤”[7],這樣,自西漢后期以來,廣為流傳的漢火德說終于為漢室確認。
東漢亡后,中國進入長達370年的魏晉南北朝(220—589)分裂時期。南北方雖文化有異,但多數(shù)政權(quán)承襲了五德終始說,甚至為了確立何種德運而爭執(zhí)不一。
三國時期,魏王曹丕最先稱帝。延康元年(220),漢獻帝禪位于曹丕,曹丕更年號為黃初,“承土行”[8]。東漢為火德,火生土,故繼之者為土德。土尚黃,故曹丕的年號用“黃”字。東吳孫權(quán)的頭兩個年號“黃武”“黃龍”,亦用“黃”字,這就說明,孫吳的德運與曹魏一樣,亦為土德。但蜀漢的情形則不同。后主劉禪一年號曰“炎興”,意為振興炎(火)運,可見蜀漢以漢室正統(tǒng)自居。
咸熙二年(265),曹魏元帝禪位于晉王司馬炎。泰始元年(265),有司奏曰:“晉于五行之次應尚金”[9]259。曹魏屬土,土生金,故晉為金德。316年,劉曜擄晉愍帝司馬鄴,西晉滅亡。次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廷,史稱東晉,德運仍為金。《歌元帝》褒揚司馬睿的功績道:“淪光更曜,金輝復煥。”[10]699是時,南北朝并立,雖政權(quán)更迭頻繁,然多以德運來宣揚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先看南朝。元熙二年(420),東晉恭帝禪位于劉裕,劉宋得立。禪位詔書曰:“昔土德告沴,傳祚于我有晉;今歷運改卜,永終于茲,亦以金德而傳于宋?!盵9]48可知,劉宋為水德(金生水)。后宋順帝禪位于蕭道成,“以水德而傳于齊”[11],故蕭齊為木德(水生木);齊和帝禪位于蕭衍,“以木德而傳于梁”[12],故蕭梁為火德(木生火);梁敬帝禪位于陳霸先,“敬以火德,傳于爾陳?!盵13]故陳朝為土德(火生土)。
開皇九年(589),隋滅陳,至此中國重新統(tǒng)一,隋唐兩代達300余年。唐亡后,中國歷史再次進入五代分裂期。在這段歷史時期,五德終始說依舊興盛,各王朝無不定立自身的德運。
大定元年(581),北周靜帝禪位于楊堅。楊氏隋朝,以木生火故定火德?!端鍟ご拗俜絺鳌罚骸爸俜皆唬骸畷x為金行,后魏為水,周為木?;始乙曰鸪心?,得天之統(tǒng)。又圣躬載誕之初,有赤光之瑞,車服旗牲,并宜用赤。’又勸上除六官,請依漢、魏之舊。上皆從之?!盵16]1448李唐代隋后,“推五運為土德,色尚黃?!盵17]高宗死后,武后臨朝稱制。光宅元年(684),“旗幟改從金色”[18]117,金色白,即“旗幟尚白”[19]83,則武后改行金德(土生金)?!缎绿茣の逍卸吩唬骸吧w武氏革命,自以為金德王,其‘佛菩薩’者,慈氏金輪之號也。”[19]913武后稱帝后,多次加尊號,但始終有“金輪皇帝”四字[注]武則天加尊號計有四次:(1)長壽二年(693)秋九月,加尊號“金輪圣神皇帝”;(2)延載元年(694)五月,加尊號“越古金輪圣神皇帝”;(3)證圣元年(695)一月,加尊號“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二月,去“慈氏越古”尊號,保留“金輪圣神皇帝”號;(4)證圣元年(695)九月,加尊號“天冊金輪大圣皇帝”。,不過“金輪”實與五行無關(guān)。金輪為佛教四大轉(zhuǎn)輪王之一(另三個為銀輪王、銅輪王、鐵輪王)。在佛教的王權(quán)觀中,世間的統(tǒng)治者就是輪轉(zhuǎn)王,而以金輪王最有力。武則天為論證自己的神圣性、正統(tǒng)性,采用了這一稱號[20]。不過,雖然金輪為佛教觀念,但金還是五行之一,兩者并不排斥。而金德又恰好順承唐土德,則武后政權(quán)行用金德就極為合適。不過,若從情分上講,則大為不妥。武后所奪的乃其夫家李氏的江山,而直取于其子中宗、睿宗之手。土生金,土為母,金為子,但實情卻是母奪子之權(quán),豈有子禪位于母的道理?因此,武后斷然否定受禪于唐,而是強調(diào)武周“革唐命”[18]121,這樣金德就不適宜作為武周的德運。既然以相生理論推導出的金德不適合,則還剩相勝一說。木克土,則滅唐者為木德,那么武周亦可選擇木德。然而,武后本為李家之媳、妻、母,乃至親,采用相勝說亦不合倫理。概言之,武后的身份使其采用五德終始說頗顯尷尬。于是,她摒棄此說而采世所罕用的三統(tǒng)說。載初元年(689),武后聲稱“今推三統(tǒng)之次,國家得天統(tǒng),當以建子月為正”[21]。三統(tǒng)說為西漢董仲舒所倡,指黑統(tǒng)(人統(tǒng))、白統(tǒng)(地統(tǒng))和赤統(tǒng)(天統(tǒng))。詔令稱“國家得天統(tǒng)”,即赤統(tǒng),董子曰:“正赤統(tǒng)者,歷正日月朔于牽牛,斗建子,天統(tǒng)氣始施化物,物始動,其色赤。”[22]建子月為十一月,即周正。載初元年正月,武后“依周制建子月為正月,改永昌元年十一月為載初元年正月”[18]120;“二年正月甲戌,改置社稷,旗幟尚赤”[19]91。顯然,武后在以赤統(tǒng)建制。那么,為何武后要采用赤統(tǒng)呢?因周朝為赤統(tǒng),武后自認為是周文王后裔[注]《新唐書·則天皇后本紀》即載:“(載初元年九月)丙戌,立武氏七廟于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妣姒氏曰文定皇后;四十代祖平王少子武曰睿祖康皇帝,妣姜氏曰康惠皇后。”,為顯示這一身份,連國號都襲用,可謂與姬周同宗族、同國號、同統(tǒng)運。綜上可知,武后初采用了金德,后廢止,另擇取了三統(tǒng)說中的赤統(tǒng)。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逼迫武后傳位,二月,恢復唐國號。李唐復國后,廢除了周制而恢復唐制,“社稷、宗廟、陵寢、郊祀、行軍旗幟、服色、天地、日月、寺宇、臺閣、官名,并依永淳已前故事”[18]136,這樣,一度被棄除的土德重興。玄宗開元時,出現(xiàn)了唐金德說,然未被接受?!杜f唐書·裴光庭傳》載,“時有上書請以皇室為金德者,中書令蕭嵩奏請集百僚詳議。光庭以國家符命久著史策,若有改易,恐貽后學之誚,密奏請依舊為定,乃下詔停百僚集議之事?!盵18]2807天寶年間,曾一度廢棄唐初承自北朝的正統(tǒng),改為遠接劉漢。封演《封氏聞見記》卷4《運次》:“高宗時,王勃著《大唐千年歷》:‘國家土運,當承漢氏火德。上自曹魏,下至隋室,南北兩朝,咸非一統(tǒng),不得承五運之次。’勃言迂闊,未為當時所許。天寶中,升平既久,上書言事者多為詭異以希進用。有崔昌襲勃舊說,遂以上聞,玄宗納焉。及楊國忠秉政,自以隋氏之宗,乃追貶崔昌并當時議者,而復酅、介二公焉?!盵23]又《舊唐書·禮儀志四》:“(天寶)九載九月,處士崔昌上《大唐五行應運歷》,以王者五十代而一千年,請國家承周、漢,以周、隋為閏。十一月,敕:‘唐承漢后,其周武王、漢高祖同置一廟并官吏?!d九月,以魏、周、隋依舊為二王后,封韓公、介、酅公等,依舊五廟。”[18]916可知,王勃雖然仍主張李唐為土運,但此運承劉漢火德,而非楊隋火德,因為他認為自曹魏到楊隋近四百年的所有政權(quán)全非正統(tǒng),然其議未被采納。直到天寶九年,崔昌上書重言此論,才被接受,但楊國忠執(zhí)政后,又恢復了唐初承自北朝的正統(tǒng)。
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國號大梁,史稱后梁。唐為土,土生金,故“(朱溫)自謂以金德王,又以福建上獻鸚鵡,諸州相繼上白烏、白兔洎白蓮之合蒂者,以為金行應運之兆,故名殿曰金祥”[24]。但后梁的統(tǒng)治并未得到其他割據(jù)勢力的普遍認可,有的仍尊李唐正朔,有的則干脆也稱帝為王。923年,李存勖滅后梁,“中興唐祚,重新土運,以梁室比羿、浞、王莽,不為正統(tǒng)。自后數(shù)姓相傳,晉以金,漢以水,周以木。”[25]1597朱溫篡弒自立,得國不正,故后梁不入正統(tǒng)。后唐復興李唐,仍行土運,其后的后晉、后漢、后周依次遞嬗,按五行相生說,德運分別為金、水、木。
北宋之后,五德終始說在傳統(tǒng)政治中的重要性開始下降。一方面,統(tǒng)治者逐步淡化了對德運的尊崇,對德運的選擇亦不謹嚴,大元王朝竟未公布其德運;另一方面,一些知識精英從學理層面重新審視此說,逐步破除了對其盲從和迷信。
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稱帝建宋,“定國運以火德王”[25]6。周木德,木生火,故北宋為火德。宋太宗、真宗時有人提出金德、土德說?!端问贰ぢ蓺v志三》載,雍熙元年(984),布衣趙垂慶上書言:“本朝當越五代而上承唐統(tǒng)為金德,若梁繼唐,傳后唐,至本朝亦合為金德?!盵25]1597大中祥符三年(1010),開封府功曹參軍張君房上言亦主張金德。天禧四年(1020),光祿寺丞謝絳提出“下黜五代,紹唐之土德”[25]1598,大理寺丞董行父則認為“當上繼唐祚,以金為德”[25]1600。不過,這些主張都未被接受。
與朝廷仍在信奉五德終始說不同的是,一些士人開始了質(zhì)疑反思。歐陽修是其中的先行者,在《正統(tǒng)論》中說:“謂帝王之興必乘五運者,繆妄之說也?!盵26]劉復生先生認為:“歐陽修的《正統(tǒng)論》在理論上宣告了‘五德轉(zhuǎn)移’政治學說的終結(jié)?!盵27]此雖過譽,但歐陽修之論無疑昭示出該說神圣性與權(quán)威性的動搖。
1127年,康王趙構(gòu)重建宋室,定年號為建炎,可知仍為火德。兩宋未能九州混一,與其同時并立的還有遼、西夏、金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他們也熱衷于德運問題。遼為水德,金人謝端《辨遼宋金正統(tǒng)》說:“遼自唐末保有北方,又非篡奪,復承晉統(tǒng)?!盵28]后晉雖在遼的支持下建立,但后來遼又滅掉后晉,后晉為金德,金生水,故遼為水德。西夏地處西方,西方屬金,又自認承唐土德,土生金,故定金德[29]。金朝則要復雜些。最初為金德,可能是國號的附會。金章宗時,德運之爭再起。當時主要有三派意見:一是金德。刑部尚書李愈、翰林學士承旨黨懷英等主金德而不問五行之次。戶部尚書孫鐸、侍讀學士張行簡等亦主金德,但上承唐統(tǒng)。二是木德。秘書郎呂貞幹、校書郎趙泌等主承遼水德為木德。三是土德。太常丞孫人杰、大理卿完顏薩喇等主繼宋火德為土德。最后,金章宗接受了土德說,取金承宋意[30]。
12世紀,蒙古人開始崛起,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先后滅西夏、金、南宋。1271年,忽必烈取《周易·乾卦》“大哉乾元”之意,定國號為大元。蒙元統(tǒng)治者似乎不太重視德運。世祖時,王惲上書請立本朝德運:“蓋聞自古有天下之君,莫不應天革命,推論五運以明肇造之始……蓋(德運)關(guān)系國體,稱為重事……若德運不先定所王,而車服旗幟之色將何尚矣?”[31]不過這項建議并未被采納。成宗元貞元年(1295),“南人洪幼學上封事,妄言五運,笞而遣之”[32]。洪氏竟因上言德運遭到處罰。元末著名學者楊維楨認為五德終始說為“小技之論,君子不取也”[33],意為此不過術(shù)數(shù)小技,難登大雅之堂。
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大明,行火運,襲用其原隸屬的韓宋政權(quán)之德運。1351年,韓山童、劉福通發(fā)動反元起義,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1355年,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稱帝于安徽亳州,定國號為宋。韓宋政權(quán)崇尚火德,蓋有政治和宗教上的雙重含義。在政治上,韓山童父子自稱宋徽宗后裔,欲復興宋室,故韓林兒稱帝后,國號即為宋,宋為火德。從宗教信仰看,韓山童等為白蓮教徒,宣揚“彌勒佛降生,明王出世”,彌勒佛所放光芒為紅色,赤(紅)為火德之色[34]。原韓宋政權(quán)的吳王朱元璋稱帝后,亦從火德?!秶跏论E》曰:“太祖以火德王,色尚赤,將士戰(zhàn)襖、戰(zhàn)裙、壯帽、旗幟皆用紅色?!盵35]朱元璋亦云“我朝炎運方興”[36]。韓山童自稱宋徽宗之后,以復宋為旗幟,故德運紹宋。但大明國姓為朱,若襲用趙宋德運便不合適了。若承趙宋火德,則明為土德(火生土)。實際上,不少人確主張明土德說。羅玘(1447—1519)《送益國長史胡君之國序》:“國家以土德王,茲封也而冠以茲名也,得無意乎?”[37]羅氏為進士出身,任職朝中,按理對本朝德運了如指掌,但他卻不以為然。萬歷時,張養(yǎng)蒙《五德之運考》言:“我朝受命,有謂其尚火德,有謂其尚土德,紛紛無定?!盵38]明初洪武帝蓋棺定論的德運問題,此時竟“無定”。從這兩個事例反映出五德終始說雖仍被采用,但在具體的政治生活中可能已無足輕重,無怪乎大明的法定德運竟不為人所接受。有的學者甚至視該說為奇談怪論、荒誕不經(jīng),于政事無補。華鑰即云:“有德則興,無德則亡,此世道升降之幾也。彼五行之一德,孰與天命人心之向背?其不經(jīng)亦甚矣!”[39]王夫之批評道:“若鄒衍五德之說,尤妖妄而不經(jīng),君子辟之,斷斷如也?!盵40]
清王朝的德運,官史雖未明載,但這一傳統(tǒng)天命觀的影響依舊?;侍珮O天聰十年(1636),諸貝勒請上尊號,曰:“我皇上承天眷祐,應運而興?!盵41]此處的“運”當指五運?;侍珮O改族名為滿洲,定國號為大清,三字皆含水,并非偶然,應有以水克火之意。范文瀾謂:“滿洲清三字都有水,意謂明朝姓朱,朱明二字有火義,用水滅火,符合五行相克的學理。金清音近字異,皇太極改金為清,不僅有隱避漢族對完顏金舊恨的作用,同時也免火克金的嫌忌?!盵42]陳伯霖云:“從族名和國號來看,滿族建立清朝是以水德立國的,其根本目的是用水克火(明),入主中原,代明而立,一統(tǒng)天下。”[43]這種文化心理的剖析,合乎彼時的政治語境,當是可信的。其實,李自成即采用了水德立制。時人趙士錦《甲申紀事》記:“賊云以水德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盵44]惜大順政權(quán)速亡,其水德亦隨之覆滅。大清入關(guān)后,官方對德運已不甚關(guān)注。乾隆帝曾說:“五德之運,說本無稽……夫一代之興,皆由積德累仁,豈在五行之生克?……元明制度尚黃,不侈陳五德之王,其義甚正。本朝因之,足破漢魏以后之陋說?!盵45]其以帝王之尊的這一表態(tài),不啻宣告五德終始說在傳統(tǒng)政治實踐中的終結(jié)。
梳理歷代德運狀況可見,一部中國傳統(tǒng)政治史幾乎就是一部德運史。(1)秦漢王朝起始肇端期。秦朝首定德運,以水德建國;漢初同樣行水德,后武帝改行土德,東漢又立火德。(2)曹魏至五代屬于承襲興盛期。行之魏晉南北朝,中國歷史進入到分裂期,然五德終始說不僅未被摒棄,反而大行其道。有些政權(quán)的德運實非遵循是說,而是另尋其他依據(jù),但南北方主要政權(quán)無不通過德運論證其正統(tǒng)地位。隋唐再次一統(tǒng),與此相應的是德運亦結(jié)束了之前混亂的狀態(tài)而定于一尊。之后,五代如走馬燈般次第登場,而德運亦隨之流轉(zhuǎn)。(3)宋至清屬于衰落覆滅期。北宋王朝雖仍立德運,但五德終始說卻遭到一批知識精英的質(zhì)疑,由此該說日趨衰微。大元王朝甚至未頒行德運。明初雖重拾該說,立火德,但一些人并不認同。大清雖頗采陰陽五行觀念,但五德終始說歸于沉寂,而乾隆帝論其“說本無稽”,則昭示了該說官方地位的終止。
考察自秦始的37個政權(quán)(不包括武周和蒙元),采用五行相勝說的僅有三個:秦、西漢、清。其余的34個政權(quán)或直接或間接地采用了五行相生說,可細分為兩類:(1)賡續(xù)前朝運次的:新莽、曹魏、孫吳、西晉、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秦、北魏、劉宋、蕭齊、蕭梁、陳、北周、北齊、隋、唐、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遼、西夏、金共26個政權(quán)。(2)沿用前朝德運的:東漢(東漢德運為火,雖不同于武帝太初年間所定的土德,但西漢后期,漢火德說在輿論上已得到普遍認可,東漢的火德即源于此)、蜀漢(沿用東漢的火德)、東晉(沿用西晉的金德)、西魏與東魏(沿用北魏的水德)、后唐(沿用唐的土德)、南宋(沿用北宋的火德)、明(沿用韓宋火德,而韓宋火德實因襲北宋火德),共8個政權(quán)。需說明的是,前朝的德運可能被后世的政權(quán)否定,譬如嬴秦水德、北朝德運、后梁金德都不被認可,其因大抵是基于建構(gòu)自身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本文所考察的實為法定德運,指某政權(quán)對外頒布的德運。但筆者通過對西漢五德實行狀況的研究,發(fā)現(xiàn)政治運作中的德運,至少存在三種類型:法定德運、政治合法性建構(gòu)中的德運和政治制度中的德運。是時,三種類型互相交織,使得西漢五德狀況變得撲朔迷離。后世的德運情形可能未如西漢這般復雜:法定德運與用于政治合法性建構(gòu)的德運常相一致,而政治制度中的德運,則常便宜行事,不會嚴格遵照五德禮制行事[46]。對此,讀者在開展相關(guān)研究時應有所覺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