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笑
(遼寧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中心,遼寧丹東118009)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一門普及知識型的公共課程,依據學生心理行為的特點,不斷變化著教學的內容與形式,而心理沙盤游戲是國際上公認的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法,將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干預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效果非常明顯。[1]由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時有限,所以團體沙盤游戲的次數不多,教師可以針對一個問題至少組織六次以上的教學,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體會沙盤中心理場之間的互動,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共同性和差異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后主要采用“從做中學”的體驗式教學模式,以學生的需要為起點,優(yōu)化學生的心理品質為歸宿,教給學生對心理學等相關理論處理后的生活化的闡述和形態(tài)。[2]所以,教學過程中添加了很多重在觀察、體驗、省思的環(huán)節(jié),弱化了統(tǒng)一的教學綱要,將理論教學的內容在學生團體活動中逐步生成和建構。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要求講解的內容包括:心理健康總論、自我意識、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挫折應對、情緒與情感、健全人格等。其中可以選定自我意識、人際交往、挫折應對中的一個或兩個使用團體沙盤游戲的形式完成教學。這些題目都是自我發(fā)展過程中多少都會涉及的問題,且問題的發(fā)生時間多集中在青春期十年的心理自我發(fā)展階段,正是大學生在校求學的階段。以問題為導向的自我反思,將生活中的問題確定并表征出來,再作用于自我,這個過程不斷地循環(huán)對自我的調整和評估,從而達到持續(xù)健康心理狀態(tài)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踐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新課程形式的興趣很高,愿意積極參與,表現(xiàn)出的動手能力很強。最普遍的報告內容是他們能夠通過沙盤游戲體驗出不同的成長經歷造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這充分說明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沙盤游戲產生了一定的交互作用。
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小組成員一般控制在6 到8 人。然后,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接納、信賴、溫和與安全的環(huán)境,可以通過放松訓練來營造氣氛,同時使用自由聯(lián)想法的方式,確定沙盤的內容。其次,成員之間約定操作沙盤的順序,也可以用各種隨機的方式來產生次序。所有的成員完成一次即一輪。再次,告知團體沙盤的規(guī)則:操作的過程可以是撥動沙子、擺放沙具、挪動沙具的位置或是選擇放棄,但不能把自己或他人的沙具還原,可以移動自己或他人的沙具,制作過程的最后一輪最后一個成員可以在擺放后對沙具進行修飾,每人至少擺放5次物品,整個過程不允許成員間進行任何語言和非語言的交流和互動。[3]沙盤制作全部完成之后,進行組內成員之間的分享討論,共同體會作品的特征,為團體沙盤作品制定名字,對沙盤的內容進行整合,最重要的是要在講述作品的時候體現(xiàn)作品所要表達的完整性和流暢性。
教師可以根據課堂上的記錄,對每位成員在每輪的表現(xiàn)進行逐個分析,根據沙盤擺放位置以及最后形成的成果剖析每位成員的心理特點和精神世界。[4]更能通過成員在每次課的最終作品的展示中追蹤成員對團體心理的變化過程的感知度。有針對性地提出疑問,幫助團體成員形成共感。
每位學生在擺放沙盤之前都會有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對沙盤、沙具、沙子的自由表現(xiàn)與創(chuàng)造使其內心世界的想法形象化、具體化,有些是完整的,而有些只表達了一個碎片,有動態(tài)的也有靜態(tài)的,各自為政地形成了專屬于自己的心理場。同一個沙盤中,所有同學的操作會使不同意象的心理場相互作用,促使成員對沙子和沙具的變化、對實施擺放行為的人產生復雜的情感。逐漸學會察言觀色,內心求同存異,在學習尋找表達自我和尊重他人中獲得平衡。在多次的磨合之后協(xié)調共感,最終達到整合。
學生心理活動的過程是一個從自我感受到與他人一樣的感受的轉化過程。沙盤故事的連接使成員的意識容器擴大,將他人的經驗、經歷納入自我的意識內容之中,通過同理心緩解自我發(fā)展中的問題帶來的壓力。沙盤作品的整合及流暢性的表述也是成員接納他人心理意象的一個證明。沙盤的整合就是心理整合的過程,流暢性越強,整合的效果越好。
教師要對學生每次完成沙盤作品的過程進行監(jiān)督,要求學生將團體沙盤課程中的認知和感受形成文字形式的反饋材料。反饋材料的內容包括:學生對自己沙盤作品制作過程的思考、對他人沙盤制作的理解、對整體沙盤的印象以及對團體內成員之間的分享討論的感受,上述內容要記錄翔實。通過對課程反饋的追蹤可以記錄學生在團體沙盤游戲中的心理成長過程。必要的情況下提供個體心理咨詢,引導學生勇敢地面對團體沙盤游戲中遇到的問題。
團體沙盤游戲中,學生是來自同一個班級的,所以事先組內成員之間比較熟悉,正因為熟悉,所以存在著固有的交往印象,已有的凝聚力有限,學生在這樣的團體內無法真正地開放自我,存在很強的防備心理,即使教師在課上使用各種方法營造安全、溫馨、被保護的氣氛也無法破解,也就是說很難用外力使其形成新的具有公平性的團體凝聚力,這樣給沙盤的制作和整合帶來了很大的困難。[5]
組內成員拒絕自我開放,而只是停留在表面,避免課程過程中或課程后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會有意地擾亂沙盤的秩序,影響團體沙盤游戲的教學效果。
對兩個年級的434 名學生進行團體沙盤的教學后,會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在沙盤制作的過程中,沒有擺放自我像,而僅是呈現(xiàn)事件中的場景或事件中其他的人物,自我卻只是一個旁觀者,或是在沙盤中使用替代自我像,且同一形象數量較多,沒有澄清自我像獨具的特點,只是將自我像淹沒在一個群體之中。高職學生團體沙盤作品中自我像出現(xiàn)情況見表1。
沙盤游戲最終要達到的效果在于組內成員可以通過團體沙盤中的交互作用了解自我,包容他人,并將這種觀念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更新自我認知的內容,改變不良的行為。
在學生的團體沙盤課程反饋中關于自我認知及他人評價的省思很多,并且內容十分豐富,但很少有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的更正行為的想法,具體情況見表2。我們可以認為大學生是非常強調自我的,自我認知的內容及情感隨著團體沙盤課程的深入而不斷地擴大,解開了很多曾經的疑惑,了解了自我發(fā)展的問題所在,但現(xiàn)有生活中哪些事件會受到自我認知的影響,他們并不是十分清楚,或是有些了解,但在如何解決問題方面沒有找到合適自己的方式,對改變行為的執(zhí)行力量沒有形成,即自我調控不夠完善,所以沒有在課程反饋中報告出來。
隨機分組是要打破班級內學生之間的相互熟悉,所以并不是在班級內部隨機分組,而是將全校同時必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群體進行隨機分組,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不會分在同一個組內。不是同一個班級又相互認識的人也不能分在同一個組內。分組可以讓學生自主完成,教師在分組過程前做好指導語,保證實施團體沙盤游戲前所形成組的成員是相互陌生的,這樣可以減少他們在團體沙盤實施過程中的戒備心理。
表1 高職學生團體沙盤作品自我像出現(xiàn)情況
表2 高職學生團體沙盤作品反饋表報告內容
關于團體沙盤中自我像缺失的問題。大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集中在自我情感方面,而沒有集中在自我認知方面。強調站在沙盤上方觀察自我,實質是想要以全面的思維來概括自我。強調事件、場景較多,說明對自我內心感受十分豐富,對自我認知的內容卻很模糊,無法概括,更無法聚集在一件沙具上,所以無法明確地擺放自我。
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在每次團體沙盤后的課程反饋中為學生做積極的引導,以鼓勵他們在團體沙盤中尋找自我像。例如:嘗試讓自己站在沙盤的內部,你認為哪個角度或地點比較合適;挑選一個自己認為與自我有些許共同點的沙具,這個沙具與其他沙具有明顯的不同,也許它并代表不了自己,但可以通過表述去解釋和完善;將自己的像放在沙盤中感受到這個沙盤更加地完整了,如果不是可以馬上移除。在每次團體沙盤課程中都嘗試這樣去做,逐漸地尋找自我像,先選擇代替自我像,后將代替自我像逐漸清晰,也可以在沙盤以外的環(huán)境中尋找自我像,將其帶進團體沙盤之中,直至完成真正自我像的擺放。
沙盤游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不緊密需要學生了解到自我對生活事件的影響,與現(xiàn)實事件相聯(lián)系,才能解決。
這樣的聯(lián)系可以利用思維導圖去鏈接,思維導圖是一種將思維形象化的方法。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有利于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6]應用思維導圖將思維形象化的作用使學生產生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思維方式,指向生活事件、行為活動,由此展開自由聯(lián)想,將認知的改變轉化為行為的改變,使團體沙盤游戲的教學效果最大化。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使用團體沙盤的模式進行教學的時間較短。目前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多于改善問題。如何利用團體沙盤使學生獲得更多有用、有益成長的信息,將發(fā)現(xiàn)的問題解決并將結果提升到行為層面,并加以評估,是未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該研究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