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良靚,王建波
1.上海市同仁醫(y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同仁醫(yī)院影像介入科,上海 200336;2.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yī)院影像介入科,上海 200233
唾液腺腫瘤大多發(fā)生于腮腺,而發(fā)生于腮腺的腫瘤75%為良性[1],其中最常見的為多形性腺瘤[2],其次為腺淋巴瘤[3]。近年來,腺淋巴瘤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尤其是女性患者越來越多[4]。在實際臨床工作中,腺淋巴瘤往往與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瘤等其他腮腺腫瘤難以鑒別,影像學表現(xiàn)有不同程度的重疊。盡管很多學者報道腺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現(xiàn)有一定的特征性[5],但尚無相關文獻報道MRI各項特征的診斷效能。為進一步提高腺淋巴瘤的診斷準確率,本研究收集了近4年來46例于上海市同仁醫(yī)院經(jīng)病理學檢查證實的腮腺腫瘤或腫瘤樣病變患者,分析其影像學表現(xiàn),評估MRI診斷效能,同時探究腮腺腫瘤手術的必要性。
收集2012年7月—2017年1月上海市同仁醫(yī)院46例腮腺占位患者,共計病灶64個,分為腺淋巴瘤組及非腺淋巴瘤組。其中診斷為腺淋巴瘤18例(31個病灶);非腺淋巴瘤28例(33個病灶),包括多形性腺瘤20例(22個病灶)、肌上皮瘤4例(4個病灶)、淋巴結增生3例(6個病灶)、囊樣腺癌1例(1個病灶)。18例腺淋巴瘤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例;患者年齡均>50歲;明確吸煙史14例,吸煙史不詳3例;單發(fā)病灶11例,多發(fā)病灶7例。28例非腺淋巴瘤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19例;患者年齡>50歲10例;明確吸煙史10例,吸煙史不詳1例;單發(fā)病灶25例,多發(fā)病灶3例。18例腺淋巴瘤患者的31個病灶中,位于腮腺后下極25個(以下頜后靜脈走行為界將腮腺分為淺葉和深葉,經(jīng)莖突的水平線將腮腺分為前后兩個象限,以耳郭下極為水平線將腮腺分為上下兩個象限)、其他部位6個;形態(tài)為類圓形25個(定義形態(tài)為邊緣無分葉者為類圓形病灶)、其他形狀6個。28例非腺淋巴瘤患者的33個病灶中,位于腮腺后下極8個、其他部位25個;類圓形23個、其他形狀10個。
采用SIEMENS Magnetom Skyra 3.0 T MR掃描儀,層厚4~6 mm,視野(field of view,F(xiàn)OV)為230 mm×219 mm×111 mm,矩陣為244×189。采用快速自旋回波T1WI、T2WI序列,橫斷位及擴狀位掃描。46例均行MRI平掃、增強檢查及擴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b值=1 000 s/mm2)。增強掃描分別在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后30、100 s進行,注射速率為2.5 mL/s。
由3名影像學診斷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對獲得的圖像獨立分析,意見不一致時以其中2名影像科醫(yī)師的一致意見為準。重點觀察每個病灶內(nèi)部信號是否均勻;若為囊實性,則觀察其囊性成分在T1WI序列上信號是否增高;實性成分DWI信號是否偏高(b值取1 000 s/mm2),實性成分強化是否顯著,實性成分強化模式是否為“快進快出”型。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并進行入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基本臨床資料如下:腺淋巴瘤組共18例患者,其中男性17例(94.4%),女性1例(5.6%);年齡均>50歲;14例有明確吸煙史,1例無吸煙史,3例吸煙史不詳。非腺淋巴瘤組共28例患者,其中男性9例(32.1%),女性19例(67.9%);年齡>50歲10例(35.7%),年齡≤50歲18例(64.3%);10例有明確吸煙史,17例無吸煙史,1例吸煙史不詳。χ2檢驗顯示,兩組之間性別、年齡及吸煙史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腺淋巴瘤更好發(fā)于年齡>50歲的男性吸煙者,而非腺淋巴瘤并無此傾向(表1)。
腺淋巴瘤組18例患者共計31個病灶中,單發(fā)11例(61.1%),多發(fā)7例(38.9%);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極25個(80.6%),位于非后下極6個(19.4%);類圓形病灶25個(80.6%),其他形狀6個(19.4%)。非腺淋巴瘤組28例患者33個病灶中,單發(fā)25例(89.3%),多發(fā)3例(10.7%);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極8個(24.2%),位于非后下極25個(75.8%);類圓形病灶23個(69.7%),其他形狀10個(30.3%)。χ2檢驗顯示,兩組之間病灶數(shù)目和部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病灶形態(tài)均傾向于類圓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腺淋巴瘤組18例患者31個病灶中,其內(nèi)因含囊性成分而信號不均勻16個(51.6%),均勻15個(48.4%);DWI信號增高23個(74.2%),DWI信號未見增高8個(25.8%);囊性成分在T1WI上呈高信號9個(29.0%),囊性成分在T1WI未見高信號22個(71.0%);實性成分強化程度明顯23個(74.2%),不強化或輕度強化8個(25.8%);實性成分強化呈快進快出27個(87.1%),其他強化模式4個(15.4%)。非腺淋巴瘤組28例33個病灶中,其內(nèi)因含囊性成分而信號不均勻16個(48.5%),均勻17個(51.5%);實性成分DWI上信號增高10個(30.3%),實性成分在DWI上未見確切增高23個(69.7%);囊性成分在T1WI上呈高信號2個(6.1%),囊性成分在T1WI上未見高信號31個(93.9%);實性成分強化程度明顯21個(63.6%),不強化或輕度強化12個(36.4%);實性成分強化呈快進快出12個(36.4%),其他強化模式21個(63.9%)。χ2檢驗顯示,腺淋巴瘤組多表現(xiàn)為實性成分DWI高信號,而囊性成分在T1WI可表現(xiàn)為高信號,呈快進快出樣強化,兩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病灶是否信號均勻及病灶強化程度是否明顯,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圖1,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對比[n(%)]
將46例患者64個病灶的MRI表現(xiàn)納入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主要參數(shù)為信號是否均勻、實性成分DWI是否高信號、囊性成分是否T1WI含高信號、實性成分是否明顯強化及實性成分強化模式是否為快進快出。兩組之間實性成分DWI是否高信號、囊性成分是否T1WI含高信號、實性成分強化模式是否快進快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信號是否均勻、實性成分是否明顯強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病灶強化模式是否為快進快出及病灶實性成分在DWI上是否為高信號對腺淋巴瘤的診斷具有較大價值,OR值分別為101.57(95% CI:6.39~161.47)和63.89(95% CI:5.46~747.47);而囊性成分是否T1WI含高信號具有一定診斷意義,OR值為8.86(95% CI:1.22~64.40)(表3)。
圖1 患者,57歲,男性,左側(cè)腮腺無痛性腫塊4年余,有明確吸煙史A~B:T1WI及T2WI橫斷位示左側(cè)腮腺可見一較大跨葉生長不規(guī)則形腫塊影,可見清晰低信號包膜,囊性成分在T1WI上增高;C:DWI示該病變實性成分表現(xiàn)為明顯高信號;D~E:T1WI增強橫斷位及冠狀面示其包膜明顯強化,實性成分中度強化,周圍血管間隙內(nèi)可見腫大淋巴結影;F:顯微鏡下觀察常規(guī)病理切片(H-E染色,×200),上皮成分與淋巴間質(zhì)成分比例基本相當,特征性雙側(cè)排布的腺上皮細胞周圍可見淋巴細胞間質(zhì),而上皮間隙內(nèi)可見黏蛋白樣分泌物充填(紅色淡染),右上為其纖維包膜成分,可見纖維細胞間有一小動脈橫截面
表2 兩組患者的MRI表現(xiàn)對比[n(%)]
表3 MRI診斷參數(shù)的Logistic回歸分析
腺淋巴瘤又稱Warthin淋巴乳頭狀囊腺瘤[6],為一種臨床起病隱匿、可反復遷徙的良性腫瘤。文獻[4]報道男性發(fā)病率多于女性,且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吸煙為其密切相關因素,但由于女性吸煙者越來越多,故女性發(fā)病率近年來逐年攀升[7]。目前,腺淋巴瘤的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但大多認為其起源于異位的唾液腺導管[6],主要由雙側(cè)排布的乳頭狀上皮和豐富的淋巴基質(zhì)組成。但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其可能是一種發(fā)育的變異[6,8-9]。
目前,大多數(shù)文獻表明腺淋巴瘤與吸煙明顯相關,好發(fā)于中老年男性[10],本研究結果與之相符。有學者指出,近年來女性發(fā)病率明顯提高,可能與女性吸煙者比例明顯上升有關[7]。
腮腺腺淋巴瘤有病灶多發(fā)(25%)及雙側(cè)發(fā)病(15%)的傾向[2,3,8]。本研究中,多發(fā)者不算多,腺淋巴瘤組(38.9%)多發(fā)比例較非腺淋巴瘤組(10.7%)高,但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是樣本量較小所致。大多數(shù)研究[3,8]證實腮腺腺淋巴瘤好發(fā)于淺葉后下極,與本研究結果大致相符。分析原因,可能是腮腺后下極內(nèi)淋巴成分較豐富,而腺淋巴瘤本身與淋巴組織密切相關[11]。很少有研究[6,10,12]著重于腺淋巴瘤的發(fā)生部位。Sagiv等[13]研究482例腺淋巴瘤,發(fā)現(xiàn)其位于淺葉的概率高達98.4%,建議應重視腫瘤發(fā)生部位這一因素,將其納入診斷腺淋巴瘤的標準。本研究中,兩組病灶大多表現(xiàn)為境界清楚的類圓形腫塊,腺淋巴瘤組為80.6%,非腺淋巴瘤組為69.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是因為位于腮腺的腫瘤大多為邊界清楚的良性腫瘤,發(fā)病率最高的多形性腺瘤與腺淋巴瘤均可有如此表現(xiàn),并無明顯特異性。
腮腺腺淋巴瘤大多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腫塊,其內(nèi)部信號往往不均勻,有報道[14-15]稱腺淋巴瘤囊性成分的出現(xiàn)率為30%~60%,與本研究大致相符。本研究中,腺淋巴瘤組和非腺淋巴瘤組半數(shù)病灶表現(xiàn)為信號不均勻,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推測這是由于非腺淋巴瘤組內(nèi)多形性腺瘤、囊樣腺癌及肌上皮瘤均可有囊變區(qū)域而造成信號不均勻,故信號是否均勻并無太大診斷價值。
在信號表現(xiàn)不均勻的腺淋巴瘤中,實性成分大多表現(xiàn)為T1WI低信號、T2WI等信號或稍高信號,并無明顯特異性表現(xiàn)。而腺淋巴瘤囊性成分在T1WI表現(xiàn)為高信號(圖1)的概率高于非腺淋巴瘤,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由于腺淋巴瘤內(nèi)雙層排布的腺上皮具有分泌黏蛋白的功能,這種黏蛋白可引起T1弛豫時間縮短,導致T1WI呈現(xiàn)高信號。這些囊性成分的信號可表現(xiàn)為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或T1WI低信號而T2WI高信號。由本研究病理學檢查結果推測,這是黏蛋白濃度不同所致,T1WI及T2WI均為高信號的囊性成分提示含黏蛋白成分較多,液體稠厚,而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的囊性成分則提示黏蛋白成分較少,液體稀薄。因此,病灶內(nèi)囊性成分信號在T1WI上升高有助于鑒別腺淋巴瘤。
比較兩組DWI序列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腺淋巴瘤表現(xiàn)出特異性的高信號(P<0.05),與大多數(shù)文獻[14,16]報道一致,這是由于腺淋巴瘤內(nèi)豐富的淋巴基質(zhì)成分及腺上皮分泌的黏蛋白中水分子明顯受限所致。而非腺淋巴瘤的一些淋巴結反應性增生和部分惡性病變亦可在DWI上呈現(xiàn)高信號,但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腺淋巴瘤。Kato等[5]證實,腮腺病變中,盡管腺淋巴瘤與部分惡性腫瘤可表現(xiàn)為高信號,但腺淋巴瘤的表觀擴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較其他惡性腫瘤更低,這也是一個鑒別腺淋巴瘤與惡性腫瘤的關鍵。
兩組在強化程度上均傾向于明顯強化,表明大多數(shù)腫瘤有豐富血供;但在強化模式上明顯不同,腺淋巴瘤組更多表現(xiàn)為快進快出型(87.1%),非腺淋巴瘤組無明顯傾向(36.4%)(P<0.05)。Yabuuchi等[17]認為,腺淋巴瘤增強掃描模式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在動脈增強早期,對比劑主要分布于血管內(nèi),因此早期明顯強化表明腫瘤血管較豐富;而在延遲期,對比劑主要分布于細胞外間隙,腫瘤強化主要取決于微血管壁的通透性和密度[18]。本研究中腺淋巴瘤多表現(xiàn)為快進快出增強模式,是由于其含有豐富的血供及微血管成分,內(nèi)皮細胞完整,血管通透性正常,可快速廓清,與大多數(shù)研究[17-18]的結果相吻合。
有文獻[5,13,18]對腺淋巴瘤的影像學表現(xiàn)進行了描述與總結,但未對其診斷效能進行評估。本研究χ2檢驗結果顯示,腺淋巴瘤組與非腺淋巴瘤組的MRI表現(xiàn)在DWI是否為(含)高信號、囊性成分T1WI是否含高信號及增強后是否為快進快出樣強化這3個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病灶信號是否均勻和強化程度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將上述參數(shù)以二分類方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快進快出樣強化與DWI高信號表現(xiàn)因OR值較高而具有較大診斷價值,囊性成分T1WI信號較高具備一定輔助診斷價值。也就是說,MRI鑒別腺淋巴瘤時需著重關注其強化模式及DWI表現(xiàn)。因此,對于腮腺腫瘤或腫瘤樣病變的診斷,進行常規(guī)MRI平掃、DWI及增強多期相觀察病變是非常有必要的,應當予以推廣。
便捷的超聲在腮腺病變診斷中十分常用,但顯示位于腮腺深部的病變往往細節(jié)欠佳,且對雙側(cè)腮腺整體情況的顯示不如CT和MRI。CT可顯示雙側(cè)腮腺整體情況,但對病變內(nèi)部信息的反映不如MRI豐富。尤其在混合瘤與腺淋巴瘤的鑒別中,超聲和CT較為困難,此時MRI就優(yōu)越得多[7]。
目前,國內(nèi)對腮腺腫瘤的診斷大多依賴影像學方法。對于腺淋巴瘤這樣的良性腫瘤,多傾向于積極的外科切除。其實腺淋巴瘤惡變的概率僅為0.3%~1%[17-19],故Vlantis等[20]倡議或許保守治療腺淋巴瘤是可行的。若影像學檢查無法診斷,可采用穿刺。腺淋巴瘤細胞學穿刺涂片鏡下可見3種成分,即腫瘤細胞、淋巴基質(zhì)、細胞碎片或壞死物質(zhì)[21]。不少研究[20-22]證實,細胞穿刺學診斷腺淋巴瘤的陽性預測值為95.0%~98.5%,診斷良性腫瘤的靈敏度高達97.5%。盡管手術切除是治療腺淋巴瘤的有效方式,但在切除術中有可能損傷患者面神經(jīng)[23],甚至造成患者面神經(jīng)終生麻痹(2%~4%)[24-25]。因此建議,若術前能通過影像學或細針穿刺確診為腺淋巴瘤,也可考慮保守治療及隨訪,從而規(guī)避手術損傷面神經(jīng)的風險。
總之,腮腺腺淋巴瘤好發(fā)于中老年男性,與吸煙史明顯相關,其發(fā)生部位(淺葉后下極)對鑒別腮腺腺淋巴瘤有重要意義。腺淋巴瘤有一定的多發(fā)傾向,但總發(fā)生率不高。在腺淋巴瘤與其他腮腺腫瘤的MRI表現(xiàn)中,DWI高信號、囊性成分T1WI高信號及增強模式具有鑒別診斷意義,其中DWI高信號及增強模式具有較強診斷效能,應予以重視。建議對影像學確切診斷為腺淋巴瘤的患者,可考慮隨訪及保守治療,從而降低手術損傷面神經(jīng)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