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斌
[摘? ? 要]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面對省學業(yè)水平測試壓力,師生的有效交流愈發(fā)減少甚至消失。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和諧環(huán)境、設計全面的問題、善于科學傾聽、完善多向反饋四個方面的策略來促進師生有效交流。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有效交流;環(huán)境;問題;傾聽;反饋
[中圖分類號]? ? G633.67?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8-0022-02
從一般意義上看,教學過程是以教材為主要中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邊互動過程。但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由于受到省學業(yè)水平測試壓力的影響,部分教師為了合格率,不自覺地使自己成為教學的中心和主體,單向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忽略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即使在課堂中存在交流,也只是流于簡單的師問生答的形式,交流低效甚至無效。為此,本文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在信息技術課堂中促進有效交流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和諧環(huán)境,產生交流的火花
課堂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它的環(huán)境影響著交流的開展與效果。由于受到傳統(tǒng)課堂心理、物理環(huán)境的影響,師生、生生間很難產生有效交流,無法實現(xiàn)心與心之間的互動。改進的具體策略有:
1.正確的角色定位。由于教師與學生在知識水平層次上存在著差異,教師會不自覺地將自己定位為課堂教學中的絕對領導者,這樣就導致了師生之間關系的疏遠,無法在課堂中形成有效交流。正如我們在有些課堂中所見到的:學生面對“獨裁”的教師,更愿意和冰冷的計算機做朋友。為此,教師應當把自己定位為課堂教學中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學習者、利用自己豐富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促進者,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并不是課堂中的“客人”,而是與教師共同前行的合作探究者,把教師當作自己的朋友,在和諧的心理環(huán)境下自然而然地與教師進行有效交流。
2.合理的座位編排。據調查,常熟市除筆者所在學校之外的六所高中微機室的座位編排都是釆用秧田式排列法。此方式教師占主導地位,所以傳授知識的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然而它也有不足之處,那就是這樣的環(huán)境不利于課堂交流。原因在于后排的學生覺得教師遠遠在前,前排的學生覺得教師高高在上,使學生從空間上感受到距離感以及壓迫感,而且學生在平視前方的時候,大多看到的都是顯示器以及同學的后腦勺,不利于學生面對面交流。為此,筆者所在學校在幾年前搬遷微機室的時候經過反復討論采用了會議式排列法,此種方法是將課桌椅分成面對面的若干組,每組兩列,學生分坐在兩邊,而教師則在講課時位于學生的中央。通過與搬遷前的交流情況對比,此種編排方式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交流。當然,座位編排還有很多種方式,各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另外,編排時也要注意學生性格、愛好等方面的差異,教師要細心觀察了解情況,有時要做出局部座位調整,盡可能創(chuàng)設一個和諧的物理環(huán)境,以保證有效交流的產生。
二、設計全面的問題,豐富交流的內容
提問是課堂中最為常見與直接的一種師生交流方式。部分教師為了讓自己的課堂看起來充滿互動性,于是在課堂中穿插了許多問答的環(huán)節(jié),或者試圖利用冗長的鋪墊作預設來提問,而問題的答案基本都是學生事先就知道的或者在書本上可以很容易找到的,這些“虛化”的問題妨礙了學生對問題的探究性理解,讓交流的內容看起來十分單薄。改進的具體策略有:
1.設計多層次的問題。高中生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態(tài)度等存在差異,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的時候應注意問題的層次性。首先,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低、中、高三種認知水平,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同時用合適的問題引導合適的學生解答,讓他們體驗成功,樹立信心,迎難而上,展現(xiàn)自我。其次,教師應注意問題之間的聯(lián)系,并適時地追問,突出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層次性,引導學生一步步進入有效交流。
2.設計多維度的問題。高中信息技術學科的四大核心素養(yǎng)是高中學生在接受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表現(xiàn)。余文森教授說過,任何割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fā)展。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涉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而且要有意識地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交流,這樣的交流才更立體、更有效,更符合立德樹人的課程價值觀。在設計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問題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將它孤立開來,要將它與前兩項教學目標結合起來,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三、善于科學傾聽,推動交流的深入
在教學中,傾聽是師生之間情感紐帶的一個重要因素,也是有效交流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教學過于強調“師道尊嚴”,忽視了教學中教師傾聽的價值,再加上部分教師自身信息素養(yǎng)薄弱,從而導致了在課堂中師生交流無法深入。改進的具體策略有:
1.廣泛傾聽。在課堂中,難免有學生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有遠離標準答案的觀點,教師在傾聽時不應該帶有選擇性與目的性,面向的對象應為全體學生。
2.真心傾聽。教師在傾聽時應將自己代入學生的思維、情感世界,對于學生的言說積極做出語言、表情、動作上的反饋,讓學生感受到教師此時正和他處于同一世界,從而激起學生心中的漣漪。
3.正確傾聽。教師不僅要認真傾聽學生,還要利用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積極思考、有效判斷,透過語言準確把握學生聲音的內涵、方向和潛在意義,從而做出正確反應和評價。
四、完善多向反饋,拓寬交流的指向
“一個有效的行為必須通過某種反饋過程來取得信息,從而了解目的是否已經達到?!边@句話說明反饋是課堂有效交流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可以驗證和核實課堂交流是否有效。目前信息技術課堂的交流反饋中,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就是教師對學生行為的反饋,由此造成了反饋指向性單一。改進的具體策略有:
1.鼓勵學生對教師行為的反饋。學生對教師行為的反饋便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交流需求,反思在交流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在課堂中,這樣的反饋可以是隨機出現(xiàn)的,如學生對于教師知識點講解的精確性、科學性流露出贊同與微笑;也可以是教師預設生成的,如利用“問卷星”等以網頁的形式開展不記名的問卷調查,調查的內容可包括語言、動作、情感等方面一系列的教師行為。相比之下,教師預設生成的方法更能主動地、有目的性地了解學生對教師行為的反饋,更能促進有效交流。
2.鼓勵學生對學生行為的反饋。學生對學生行為的反饋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交流彼此的思想與情感,這樣的反饋主要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產生并主要以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的形式存在。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計算機軟件中“學生屏幕演示”的功能讓學生展示操作過程,再讓其他學生討論并反饋結果,也可以圍繞某一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并填寫反饋表。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種方法,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都應注意盡量讓學生以客觀、求實的態(tài)度來反饋,欣賞優(yōu)點,指出不足,這樣才能讓學生之間的交流更為有效。
總之,課堂的有效交流是改善課堂氛圍,活躍學生思維,發(fā)展學生合作、溝通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可靠保障,教師應多加反思,探索出更多更好的促進有效交流的策略,應用到教學中。
[? ?參? ?考? ?文? ?獻? ?]
[1]? 李紅梅.課堂交流研究[D].開封:河南大學,2010.
[2]? 田慧生.淺談課堂座位的編排設計及其教育學意義[J].上海教育科研,1995(6):15-16.
[3]? 葉瑞烽.新課程背景下有效課堂交流探析[J].教學與管理,2008(5):3-5.
[4]? 劉顯國.反饋教學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99.
[5]? 陳彩萍,李如密.課堂教學傾聽的常見誤區(qū)及歸因分析[J].江蘇教育研究,2012(1):16-19.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