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工商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正念(mindfulness)起源于東方佛教文化,正念減壓法的創(chuàng)始人卡巴金將正念引入心理學領域,將其定義為以一種有意識的、專注于此時此刻、不加任何判斷的特殊方式集中注意力[1]。正念強調對當前經驗(如身體感覺、情緒、想法等)保持有意識覺察與注意,同時強調對當下經驗保持好奇、開放和接納的態(tài)度,不評判,不做出習慣性的自動反應,增加有意識的行動。近幾十年來,正念被西方率先提煉成一種心理訓練方法,廣泛應用于減輕甚至消除身心癥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積極心理品質,國內也對正念的理論和應用研究進行了初步嘗試[2-5]。自尊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格特征,已有研究表明,正念與自尊呈顯著正相關[6],對自尊有重要的正向預測作用,正念訓練能有效提升個體的自尊水平[7]。同時,自尊水平越高的個體,心理健康水平越高[8]。大學階段屬于成年早期,具有較高的心理問題發(fā)生風險,大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后面臨劇烈角色轉變,加之原來在成長過程中累積的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可能凸顯,本研究擬探討大學一年級學生正念及其與自尊、心理健康的關系,為提升大學生心理素養(yǎng)提供路徑參考。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式,于2018年11月隨機抽取保定市某高校大學一年級學生602人,以班級為單位發(fā)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589份,有效率為97.84%,年齡17~20歲,其中,男生230人,女生359人。
(1)人口學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經濟情況等。(2)五因素正念問卷[9](FFMQ)評估正念水平,由Baer等2006年編制,鄧玉琴等翻譯修訂,共39個項目,5點計分,分為5個因素:觀察、描述、有意識行動、不判斷、不反應,分數(shù)越高,正念水平越高。本研究中總問卷及五個因素的Cronbach系數(shù)分別為0.668、0.774、0.755、0.839、0.747、0.589。(3)自尊量表[10](SES)評估研究對象的總體自尊情況,本研究中的Cronbach系數(shù)為0.857。(4)癥狀自評量表[10](SCL-90)測評心理健康水平,包括90個項目,每個項目1~5級評分,包括10個因子,分別是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及其他。本研究中采用總分代表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次調查中SCL-90總問卷的Cronbach系數(shù)為0.974,10個因子的Cronbach系數(shù)0.685~0.876。
數(shù)據(jù)錄入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分析人口學變量對正念的影響,對正念與自尊及癥狀自評總分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相關分析和中介效應檢驗。
2.1.1 不同性別的學生正念水平的比較
男生在有意識行動、不判斷上得分明顯低于女生,在不行動上明顯高于女生,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的學生正念水平的比較
2.1.2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正念水平的比較
獨生子女描述的得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見表2。
表2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正念水平的比較
2.1.3 父母受教育程度對正念水平的影響
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大學生的觀察、描述、正念總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進一步兩兩比較,父母高學歷學生觀察得分明顯高于父母中學歷的學生;父母高學歷學生描述和正念總分明顯高于父母中學歷學生,同時明顯高于父母低學歷學生,見表3。
表3 父母受教育程度對正念水平的影響
高表示父母雙方高中以上學歷,中表示父母雙方其中一方高中以上學歷,低表示父母雙方高中以下學歷。
2.1.4 家庭經濟收入對正念水平的影響
本研究中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以學生的主觀評估為劃分依據(jù),家庭經濟收入高的學生描述得分明顯高于家庭經濟收入中等和家庭經濟收入低的學生,見表4。
表4 家庭經濟收入對正念水平的影響
2.1.5父母有無精神問題對正念水平的影響
父母無精神問題的學生描述得分顯明高于父母有精神問題的學生,見表5。
表5 父母有無精神問題對正念水平的影響
2.2.1 正念與自尊、心理健康的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及相關分析
經Pearson相關分析,正念總分與自尊明顯正相關(r=0.495,P=0.000),正念總分與心理健康明顯負相關(r=-0.231,P=0.000),自尊與心理健康明顯負相關(r=-0.235,P=0.000),本研究中心理健康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見表6。
表6 正念與自尊、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2.2.2 正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自尊的中介效應檢驗
采用Baron和Kenny提出的方法進行中介效應檢驗[11]。本研究中正念是自變量,自尊是中間變量,心理健康是因變量。第一,檢驗自變量正念對因變量心理健康影響的顯著性,回歸系數(shù)為-0.231,回歸效應顯著。第二,檢驗自變量正念對中間變量自尊影響的顯著性,回歸系數(shù)為0.495,回歸效應顯著。第三,檢驗中間變量自尊對因變量心理健康影響的顯著性,回歸系數(shù)為-0.235,回歸效應顯著。第四,前三步的檢驗結果都顯著,說明中介效應可能存在。檢驗自變量正念與中間變量自尊對因變量心理健康的影響結果:正念與自尊同時放入回歸方程后,心理健康對正念和自尊的回歸作用依然顯著,但心理健康對正念的回歸系數(shù)增加到-0.151,絕對值減小了0.080,回歸效應減弱,因此得出結論,自尊在大學生正念與心理健康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見表7。
表7 回歸分析結果匯總表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大學一年級學生正念水平受到人口學特征的影響,男生在有意識行動及不判斷上明顯低于女生,在不行動上明顯高于女生,說明女生更傾向于有覺知的行動,對當前經驗更多采用不評判的態(tài)度;男生比女生更傾向于不對當前刺激作出習慣化的反應。這個結果與社會印象中女性更細膩敏感、接納包容,而男性更理性是一致的。研究發(fā)現(xiàn),獨生子女、父母高學歷、家庭經濟收入高、父母心理健康的學生正念水平更高,可能是由于這樣的家庭往往父母文化素養(yǎng)高、有更好的經濟條件,相比來說,更關注子女的心理發(fā)展,對子女有更多的陪伴和傾聽。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總分與自尊、心理健康之間兩兩相關,并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正念和自尊都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進一步中介效應檢驗的結果表明,自尊在大學生正念與心理健康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即正念既直接影響心理健康,也通過影響自尊水平間接影響心理健康。正念倡導對當前經驗保持觀察和覺知,有利于從困擾自己的情緒中抽離出來,拉開與情緒的距離,以客觀的視角去觀察情緒,降低卷入負性情緒的程度和概率。同時,正念所訓練的接納與開放的態(tài)度,是一種順其自然、活在當下的態(tài)度和智慧,可以減輕控制,有效改善焦慮、抑郁、強迫等心理癥狀,使情緒狀態(tài)更具有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個體情緒管理能力,直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與他人的研究結果一致[4-5];同時,正念可以提升個體對自我及他人的接納度和寬容度,提高自我滿意度,提升人際關系質量,使人際交往更加親密和諧,這種積極的自我概念與和諧的人際關系有助于提高個體的自尊水平,自尊作為焦慮的緩沖器,可以提升抗壓能力,高自尊水平個體體驗到更多正性情感,在遇到挫折時,更傾向于采取尋求幫助等積極的應對策略去解決問題,擁有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本研究表明,通過提高正念水平,不僅可以直接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可以經由提升自尊水平,間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接下來,應繼續(xù)探索團體輔導等正念訓練干預的方法,研究如何培訓師資,建立規(guī)范化培訓體系,真正使正念培育方法助力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高校人才培育工作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