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謂時勢造英雄,無論在文學藝術上還是在傳統(tǒng)繪畫中,往往在重要的時代節(jié)點都有具有代表性的領軍人物,而他們的思想或者作品不僅具有時代特征,還給后人研究歷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論據(jù)。那么我們在學習中國畫的過程中,可以從作品臨摹中體會到什么?是創(chuàng)造性的技法,是畫家的思想,還是學習和思考一些有用的繪畫問題?本文將從臨摹蔣兆和《流民圖》出發(fā),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關鍵詞:蔣兆和 《流民圖》作品臨摹 繪畫學習
一、蔣兆和先生與他的《流民圖》
蔣兆和先生是我國著名的人物畫大師、美術教育家,他在中國畫傳統(tǒng)筆墨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了西方美學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性地將中國水墨的骨法用筆和國畫山水的皴、擦、勾、染結合,并運用西方的素描光影的表現(xiàn)手法,拓展了水墨人物畫技巧,讓人物畫造型更為精湛,在人物畫以形寫神的刻畫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蔣先生的《流民圖》。
蔣先生的《流民圖》作于1943年,處于民族危機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此時期,戰(zhàn)爭日益激烈,波及甚廣,并導致老百姓大多成了無家可歸的難民,難民們拖家?guī)Э诩w逃亡,趕往還沒有被戰(zhàn)爭所波及的地區(qū)。這種逃亡的難民隨處可見,這給蔣先生觀察和感悟難民的悲苦提供了一個很有利的條件,也讓他積累了很多有用的素材,為最后《流民圖》的創(chuàng)作做了大量前期的鋪墊。《流民圖》(該圖原作后半部已失)長2700cm、高200cm,全畫卷以一批殘磚瓦礫作為背景,畫了100多個難民形象。這些難民的神情悲涼苦楚,卻被蔣先生刻畫得生動形象、入木三分,并充分表達了百姓飽受戰(zhàn)爭折磨,痛苦、流離失所的悲慘社會現(xiàn)狀。
筆者最喜歡臨摹的是《流民圖》中“母親懷里抱孩子”的那一部分,這畫面令筆者深深震撼。畫卷中母親一直皺眉,看著懷里的孩子,臉上透著痛苦無助卻無可奈何的表情。孩子則奄奄一息地躺在母親的懷里,四肢和腦袋無力地向下垂著,似軟弱無骨一般,讓人揪心。蔣先生用寥寥幾筆就把母親無助悲涼的神態(tài)和孩子因無力而向下垂著的身軀勾畫得如此出神,讓人震撼。
二、臨摹《流民圖》的過程
在開始臨摹原作時,筆者總是發(fā)現(xiàn)自己手中的毛筆所呈現(xiàn)的線條是那么蒼白無力、軟弱如綿,與原作的線條差距甚遠。后來經(jīng)過咨詢老師,同時又查閱了關于蔣先生繪畫時珍貴的視頻和資料,才了解到蔣先生在繪畫中大多是中鋒用筆,同時結合書法中的提按筆法,才能讓線條充滿彈力和活性。經(jīng)過多次的練習和思考才解決了線條軟弱如綿的問題。
通過不停地臨摹原作的某一部分,筆者漸漸地體悟出臨摹原作在繪畫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臨摹并不苛求要畫成原作的樣子,而是需要通過不斷的臨摹和嘗試,學習原作是如何用筆和線的,了解它的筆性是什么,如何用墨,顏色是否可以吃透到紙里,色度要達到什么樣的程度……通過不斷地嘗試、思考、打磨,把從原作中學習到的筆墨知識、勾染技法運用到自己往常的寫生和創(chuàng)作中,感悟筆墨帶來的獨特趣味性與可行性,并學習和訓練運用什么樣的筆墨語言去表達什么樣的人或場景,從而慢慢形成自己的用筆風格和表達方式。
三、總結臨摹《流民圖》所得
這都是臨摹蔣兆和《流民圖》后帶給筆者的收獲,也正是這種臨摹經(jīng)歷讓筆者切身了解臨摹,在長期臨摹中積累了大量的筆墨知識與經(jīng)驗,這將為筆者之后的獨立寫生與創(chuàng)作打下重要基礎。反觀這次對原作的臨摹讓筆者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以前經(jīng)常聽老師提到“臨摹與寫生是相輔相成的,臨摹與寫生不分家”,直到這次不間斷地臨摹和寫生才讓筆者醒悟,當寫生中出現(xiàn)自己想不明白和琢磨不透的地方,立馬就應該換紙臨摹原作。慢慢從臨摹原作中去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這種理解會更為透徹明了。不假思考的臨摹是徒勞的,不假思考的繪畫更是表面,學會思考才會讓臨摹和寫生相輔相成。
參考文獻:
[1]陳丹青.永垂不朽《流民圖》[J].書畫世界,2015(01).
[2]孫艷魁.試論抗日戰(zhàn)爭時期難民西遷的社會影響[J].廣東社會科學,1994(05).
(作者簡介:關海山,男,碩士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研究方向:水墨人物畫主題性創(chuàng)作)(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