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琪
摘 要:儒家思想中的“君權神授”是“天賦異稟”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它為鞏固君主統治提供了依據,帶有中國特色的遠古圖騰崇拜和易學也是“天賦異稟”產生的重要因素,古代神話故事為其提供了想象來源,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所崇拜的英雄主義為“天賦異稟”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佛道教中的“轉世輪回”為“天賦異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中華文化綿延數千年,其中許多現象的出現并不是偶然,在世代傳承中有著特定的社會歷史因素。本文立足于史書和文學作品,探討“天賦異稟”的文化內涵及其出現的原因。
關鍵詞:天賦異稟;君權神授;神話;佛教;道教
不同的文化土壤孕育不同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帶有深刻的民族烙印。翻閱中國史書和文學作品,我們不難發(fā)現某些人一降生就被賦予了與眾不同的歷史使命,或是成為權傾天下的一代君王,或是成為改變家族命運,集萬千目光的英雄人物。他們身上往往有異于常人的特征,仙人神怪轉世,降生時天降異象,或是長相奇特,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天賦異稟”,它的出現是和我們的文化傳統是分不開的。
一、“君權神授”思想的影響
中國過去幾千年處于封建社會,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其統治地位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他們經常會用“君權神授”來包裝自己。這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夏商周三代的君主已提倡自己的統治權力是神賜的。到了漢代,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學說,并得到了的當時統治者的認同,至此“君權神授”有了理論支撐。
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的天子身份,體現其異于常人的統治才能,他們往往給自己編造一個特殊的經歷,或出生時天降祥瑞,或身體容貌異于常人,或有神人預言。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特殊的出生經歷。先秦時期《呂氏春秋》中就有記載:“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币淮弁踅瞪畷r,上天會降祥瑞于下民,以示天意。天是至高無上的權威,皇帝代天實行各種權力,所以服從皇帝的旨意就是順應天意,這就給皇權神圣不可侵犯提供了堅實的依據,也從精神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統治。精神方面的統治無疑是堅不可摧的,這就使得很多君主在登上王位之后,會給自己編造一個傳奇的出生經歷,從而達到鞏固其統治的目的。《史記·高祖紀》對于劉邦出生時的記載:“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太公往視,則見蛟龍於其上。已而有身,遂產高祖?!眲钭鳛闈h代的第一個皇帝,初登皇位統治不穩(wěn)定,有了“君權神授”的加持,便使其統治更加牢固。《舊唐書》記載李世民出生與劉邦如出一轍,“有二龍戲于館門之外,三日而去。”李世民因玄武門之變導致很多人對他頗有微詞,而其有了“上天的旨意”之后,便使其成為君王變得名正言順。他們的誕生都與“龍”有關系,出生時有神龍現身是天降祥瑞。自古以來“龍”就被當中華民族的圖騰受人們敬畏和崇拜,統治者將自己稱為“真龍?zhí)熳印币彩庆柟探y治的一種手段。
并不是所有帝王的出生都能有合適的“天降祥瑞”來應和,當沒有奇異的天象時,那些卜算人的預言就成為了一個很好的證據。卜算充滿神秘色彩,歷史上那些被稱為神算子的人并不少見,三國諸葛亮、唐代袁天罡、明代劉伯溫,他們靠神機妙算、占卜算卦,在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的同時,輔佐君王成就一代偉業(yè)。根據《舊唐書》、《新唐書》、《冊府元龜》、《太平廣記》等眾多文獻記載,袁天罡一見到武則天的母親武楊氏便吃驚地說:“夫人法生貴子?!敝笪鋭t天的母親把以男裝打扮的武則天讓袁天綱看相,袁天綱驚曰:“龍瞳鳳頸,極貴驗也。若為女,當做天子?!币淮饰鋭t天的成功出自袁天罡的預言。小時候的一次相面經歷為其后來成為一代君王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天降祥瑞,神人預言為“君權神授”提供了有力的佐證,諂媚之臣的奉承、史學家造神筆法的運用也為皇帝的出生提供了支持。秉筆直書的史官在記載皇帝出生時也會摻雜一些個人情感,或是對皇帝的崇拜,或是憚于皇權的威懾,又或是諂媚、阿諛奉承。如《明史》載明太祖出生:“母陳氏方娠,夢神授藥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氣。及產,紅光滿室?!敝煸霸诋斏匣实壑八闶且粋€名副其實的小人物,有朝一日翻身坐了江山,在諂媚之臣的筆下其微賤的出身,竟成了其“天賦異稟”的佐證,皇權威勢之大,可見一斑?!熬龣嗌袷凇睘榻y治者繼位提供了充分的理論依據,并為其順利繼位營造了輿論氛圍。
君王身上體現出來的“天賦異稟”,是“君權神授”發(fā)揮到極致的結果,古代精通《易學》之人的“天賦異稟”也為鞏固皇權提供了支持??偠灾?,不管“天賦異稟”在皇權方面表現的多么傳奇或荒誕,這都是中國封建統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也是“天賦異稟”出現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二、神話影響
賦予那些身懷絕技或是有豐功偉績之人以獨特的長相,是“天賦異稟”另外的一個表現形式。由于古代醫(yī)學水平不發(fā)達,許多特殊的身體缺陷無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對上天懷有無限敬意的先民便將之歸結為上天的旨意。具有獨特長相的天賦異稟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傳說,上古時期沒有文字記載,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將上古先王描繪成各種模樣,以體現其偉大和神秘。神話傳說中華夏民族的祖先之一神農氏長相奇特,人身牛首,長成以后,身高八尺七寸,龍顏大唇?!对娊洿笱拧ど瘛分幸灿涊d了周的始祖后稷是他的母親踩了上帝的腳印出生,到了漢代,劉安的《淮南子》中提出顓頊戴午,帝嚳駢齒,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臂再肘,文王四乳現象,以獨特的長相體現其不同尋常之處的故事大量出現,對后世的影響綿延數千年。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苯y一天下的秦始皇長相竟如此奇特。無獨有偶,這些奇特的長相都是為突出他的偉大功業(yè)而故意編造出來的?!稌x書》記載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就是不用轉身就可以把頭轉向正后方,這一說法也只是為后來司馬懿奪取天下造勢而已。而《隋書》記載隋文帝滿身龍鱗,頭上長角,這種長相更加奇特,但卻被認為是帝王之相。早在上古神話中就有“顓頊戴午”的傳說,這更直接說明了神話傳說對于天賦異稟的影響。
除了史書中記載了很多天生異相的帝王名臣外,后世文學作品中天賦異稟人物的塑造也深受古代神話傳說的影響。小說《三國演義》中關羽“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張飛“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他們太過于奇特的長相也參考了上古神話故事中的那些帝王的長相,以此突出他們獨有的成就和特點。以獨特的長相表現了其“天賦異稟”,并非因為他們天賦異稟才建立了豐功偉業(yè),而是功成名就之后,人們?yōu)榱送怀鏊墓I(yè)和貢獻,賦予其天賦異稟的各種特征,也是出于英雄崇拜的心理。
如果說帝王將相身上的“天賦異稟”是被迫賦予的,那么英雄身上的“天賦異稟”則是人民主動賜予的。自古至今,人們喜歡在英雄與名人身上賦予一個“主角光環(huán)”使其更具有英雄色彩和神秘色彩。這也是人們英雄崇拜心理的體現,英雄身上的某些特質是平常人羨慕、渴望不可及的,而這時英雄的出現恰好填補了他們內心的空白。在這種條件下,人們就會心甘情愿的將自己崇拜的英雄塑造的更加完美,隨之他們就會在英雄身上賦予一些異于常人的特征,以更好的體現其非凡之處。但有些人也確實長相平凡,這時為了突顯出英雄的特別和偉大,人們往往會將其身上的某些特征夸大,并將其與具有重大成就的先人或神人系聯在一起,或是編造一個和他有關的傳奇故事,以突出其天賦異稟之處。
三、佛道教思想的影響
佛教和道教的輪回思想為“天賦異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歷經魏晉至唐宋發(fā)展到了頂峰,隨著各種佛教學說興起,佛教思想滲入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其中“因果輪回”思想的影響尤為顯著。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在形成伊始是沒有轉世輪回的思想的,隨著佛教的傳入,道教兼收并蓄吸取了佛教中轉世輪回的觀念,從魏晉發(fā)展到唐朝時期,道教中也有了輪回的觀念。就道教轉世輪回思想的形成來看,佛教和道教的輪回本質上是沒有很大差別的。輪回轉世給生命的來源增添了一些神奇色彩,因其具有特殊的才能或是奇特的經歷,從而聯想到與之有相同特點和經歷的神仙鬼怪,從而成了“天賦異稟”的一種常見形式。
因其擁有“天賦異稟”的特質被認為是某個神怪或前人轉世,這在民間傳說和文學作品中表現的極為明顯。民間傳說李世民是紫薇大帝轉世,武則天是彌勒佛轉世,李白是太白金星轉世。文學作品如《說岳全傳》認為岳飛是大鵬金翅鳥轉世,《紅樓夢》中“寶黛愛情”是“木石前盟”在今世的體現。雖然佛教中的“轉世輪回”思想比道教要早很多,但是道教的轉世輪回思想體現得更為明顯,不管是民間傳說還是文學作品,其中出現的轉世之前的人物都帶有濃厚的道教色彩,如紫薇大帝、太白金星、金翅鳥、文曲星等等。而在清代學者梁章鉅的筆下自己的老師紀曉嵐是火精、猴精、蟒精轉世:“傳紀文達師,為火精轉世,此精女身也……”這是佛教轉世的一個例子。所以,不管是道教還是佛教,其中轉世輪回的思想促進了“天賦異稟”的發(fā)展。根據主人公的特征和他的特殊經歷,為其設計一個轉世經歷,這在中國文化中不是少數,這不僅表現其“天賦異稟”,也在某種程度上表現了人們對他身上美好品質贊美。
總之,天賦異稟在中國文化中的發(fā)展有多方面的影響,“君權神授”是其產生的原因,也是促進其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帶有獨特中國色彩的卜卦和預言是其發(fā)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神話傳說豐富了天賦異稟的表現形式;佛教和道教中轉世輪回思想是影響天賦異稟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1.01.
[2]楊柳,劉博.歷史上那些奇人奇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11.05.
[3]梁章鉅.歸田瑣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1.
[4]劉安.淮南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2.01.
[5]嚴波,閆偉歌.淺析董仲舒“天人感應論”[J].湖北社會科學,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