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蓮芝
【摘 要】晉西說書是流傳在呂梁市范圍內(nèi)的一種由盲人演繹的民間講說故事的曲藝形式,主要包括:離石區(qū)、中陽縣、柳林縣、臨縣及孝義市等地。近幾年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對于文化活動的追求甚為強烈,其內(nèi)容之廣,其形式之多樣。當然,“晉西說書”這一曲藝文化也受到觀眾的追捧。本文針對晉西說書的保護和傳承手段進行論述,從而使晉西說書在呂梁山里發(fā)揚光大,經(jīng)久不衰。
【關鍵詞】晉西說書;現(xiàn)狀;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J8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7-0012-02
“十年奇跡看深圳,百年發(fā)展看上海,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歷史看陜西,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由此可見,山西文化的歷史悠久,獨樹一幟。作為黃河的發(fā)源地——山西,為華夏子孫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晉西說書是流傳于山西省呂梁市三川河流域的一種民間講說故事的曲藝形式,主要包括:離市區(qū)、中陽縣、柳林縣、臨縣及孝義市等地。晉西說書產(chǎn)生于民間,發(fā)展于民間,流傳于民間,具有濃郁的地方特征和鄉(xiāng)土氣息,在學習和傳播過程中有一定的自發(fā)性,學習和傳播的人群大多數(shù)為盲人,因此當?shù)厝艘鄬⒋朔Q為“盲人說書”。
一、晉西說書的簡介
作為晉西民間傳統(tǒng)曲藝,“說書”融黃河魅力與黃土風情為一體,集文學性和藝術性于一身,形成了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的“晉西說書”。
說書是指講說故事的曲藝,它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的只說不唱,有的卻既說又唱。晉西說書是流行于晉西三川河流域的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因為它主要在晉西的離石市、中陽縣、柳林縣、孝義市和臨縣等地方傳播,所以又統(tǒng)稱為晉西說書。代表性劇目有《串棗林》《下柳林》《張元清殺妻》《搖錢記》等。傳承的代表性人物有:柳林縣三交鎮(zhèn)的說書藝人張三兒、馮六興,臨縣民間說書藝人張玉旺,離石說書藝人王老九,中陽的說書藝人朱書有(已故),此人能說會道、能掐會算,精通天文、地理、風水、星相,是晉西說書藝人中不可多得的人才。
二、晉西說書的表演形式
晉西說書的演出程序一般為:帽子、引子、正本、過門和尾曲五個部分。這里的帽子,指的是器樂曲牌,相當于前奏。引子,是用演唱的方式向觀眾闡述即將開始的內(nèi)容。正本,開始主要內(nèi)容的表演。在此期間,有說有唱,說的時候只使用竹板擊打節(jié)拍,唱的時候,所有的樂器同時使用。過門,即間奏。尾曲,就是對演出內(nèi)容的一個總結。
晉西說書的演唱旋律多采用當?shù)貍鞒男≌{類旋律,其中較多采用“呂梁彈唱”中的旋律和音調。而在器樂曲牌方面也較多采用了晉西小調、“呂梁彈唱”的曲牌,也有的會采用“晉劇”中的器樂曲牌。晉西說書題材豐富多樣,古今中外,無一不涉。內(nèi)容生動活潑,真實地再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故事,反映了當?shù)厝嗣竦纳睢?/p>
晉西說書最初的表演形式為單人表演,邊奏邊唱,邊說邊演,說唱結合,樂趣無限。在后來的表演中,逐漸演變成兩人或者多人的表演,伴奏樂器的增加,使說書的音響效果更加豐滿,例如:柳林三交的說書人張三兒、馮六興的二人搭檔,三弦、揚琴、竹板外加說唱,相印生輝、妙趣橫生,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帶給觀眾無限樂趣。晉西說書的伴奏樂器主要有揚琴、二胡、三弦、笛子和竹板。一般的單人演出中,只用三弦和竹板,竹板是屬于打擊樂器的一種,表演者將其綁在腿上,通過腿的運動從而使竹板撞擊發(fā)出聲音,用來打節(jié)拍。三弦屬于彈弦樂器,是樂音的制造者,在整個演出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晉西說書的現(xiàn)狀
晉西說書是根植于呂梁山脈的一朵奇葩,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曲藝形式。其地方特色的最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語言性,生存環(huán)境直接決定了語言特性,它依賴于當?shù)胤窖远嬖冢捎诟鞯胤窖圆槐M相同,即使是同一個縣也有多種語言,素有“十里不同音”之說,所以在語言交流上造成了較大的困難,方言的地域性直接決定了演出的局限性。
晉西說書的表演藝人均為盲人,他們對說書有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出于對“說書”的熱愛,還是為了養(yǎng)家糊口,他們這種身殘志堅的精神和對于民間“說書”的刻苦學習和潛心研究都值得后人學習。他們學習“說書”有一定的自發(fā)性,沒有固定的班社和團體,在傳承的過程中,亦沒有固定的模式。由于身體的殘缺,他們無法用肉眼去觀察世界,只能用耳聆聽用心感受,正因如此,他們更加沉著冷靜,對生活有著睿智的思考。他們對于作品的學習和創(chuàng)作,不能用筆去記錄,也沒有錄音工具,全靠大腦來記憶。對于器樂的演奏和學習,他們只能靠自己去琢磨,聽到一段旋律,多次反復在三弦和揚琴上演奏,直到能熟練地掌握為止。
晉西說書的受眾群體多為老人,幾乎沒有年輕人愿意欣賞這樣的“老古董”,更沒人愿意學習這種民間曲藝,既而將面臨無人傳承的尷尬局面。在不久的將來,晉西說書將會淡出人們的視野,退出歷史的舞臺。所以,怎樣才能使晉西說書的舞臺更為廣闊,博得更多人的關注,并將之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是晉西說書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晉西說書的傳承與保護的建議
晉西說書發(fā)展至今,總體的發(fā)展態(tài)勢不容樂觀。雖然隨著電子時代和電信時代的到來,這些草根文化能憑借其已有的群眾根基進行一次全面的文化革新,通過音像資料的出版和發(fā)行,使喜愛說書的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觀看和欣賞到高水平、高質量的演出。但是現(xiàn)今的晉西說書的受觀眾的追捧度不是很高,受眾群體也逐年呈現(xiàn)負增長,年輕人對于這種草根文化并不熱衷。晉西說書作為一種民間的曲藝形式,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是無人傳承、無人保護,針對晉西說書的種種弊端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議和實施措施。
(一)電視劇《都挺好》中大力宣傳“蘇州評彈”,不僅片頭曲中是蘇州評彈的音樂,劇情中也有好多蘇州評彈的演出片段,甚至有的情節(jié)的配音都采用了蘇州評彈的音樂,使蘇州評彈得到了很好的傳播。所以通過電視、電影等新媒體宣傳民間藝術是一個很好的手段,晉西說書也應該借助新媒體來大力宣傳,從而讓更多人了解它。
(二)文化部門和殘疾人聯(lián)合強強聯(lián)手,大力宣傳民間說書這一曲藝形式,加大媒體的宣傳力度,“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已經(jīng)過時,媒體的宣傳更加深入人心,受眾群體也頗為廣泛,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多組織說書民間曲藝賽事,加大獎賞力度,鼓勵原創(chuàng)作品,提高藝人的創(chuàng)作及演出的積極性,也使更多藝人和觀眾參與其中,并借媒體的力量進行宣傳。
(三)去過成都的游客都被寬窄巷子里眾多的戲院所吸引,在這里不僅僅可以聽戲、看川劇變臉,也可以給觀眾化戲妝、拍照,吸引眾多的川劇愛好者毫不猶豫進去聽戲,也吸引了部分對畫臉譜頗有興趣的年輕游客,去了解川劇,感受川劇的獨特魅力。晉西說書也可以借鑒和學習這一手段,通過商業(yè)化的模式吸引外來游客,從而讓其了解傳統(tǒng)的音樂文化,能更好地傳承晉西說書。
(四)對“晉西說書”本身進行改革,大膽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和姊妹藝術當中的優(yōu)點,“閉門造車”有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張開雙臂去擁抱新鮮事物,才會有創(chuàng)新。晉西說書要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迎合群眾的審美,最重要的是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
(五)對晉西說書藝人進行經(jīng)濟上和物質上的保護和扶持,使他們的進一步創(chuàng)作得到更好的保障,比如,一些電子設備的補給,讓他們能足不出戶欣賞到不同地域曲藝文化和不同種類的藝術形式,從而更好地吸收和借鑒。
(六)積極培養(yǎng)新人,不能讓晉西說書的傳承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鼓勵新人學習和從事本土文化的相關職業(yè),轉變年輕人的思想,不是民間的就是低俗的,上不了臺面的。就像灰姑娘能變成白雪公主一樣,下里巴人也可以成為陽春白雪,一定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國家大力號召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呂梁市積極響應這一號召,相繼將中陽剪紙、孝義皮影戲、柳林盤子會和柳林彈唱等列入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雖然晉西說書仍然沒有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對象中,但是由于其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地方性特色,加之其流傳久遠,有一定的歷史性。所以,晉西說書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指日可待,相信晉西說書的前途將一片光明。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概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呂青,宋亞萍 .《歷史與文化》(陜北說書藝術的文化變遷探析). 2012.9(總第3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