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摘 要:通過激發(fā)興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智力、審美能力和心靈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它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師應該關注和認真研究的課題。文章主要探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美術過程中體驗快樂,在快樂中找到學習美術的樂趣,包括教師的教法與學生的學法的運用。
關鍵詞:美術情趣;情趣教學;教學樂趣
情趣教學在每一個時代有著不同的要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情趣教學也在發(fā)生著變化。2000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材施教”等情趣教學要求。如今如何傳承和發(fā)展情趣教學,將其與現代生活經驗相結合,與時俱進,提高教育教學效率,給基層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術教育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美術興趣的培養(yǎng)固然重要,但先決條件重在興趣的激發(fā)。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是促進學生智力、審美能力和心靈發(fā)展的重要方面,它在素質教育中占重要地位,也是教師應該關注和認真研究的話題。
一、美術情趣教學概述
(一)美術情趣
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材施教”等情趣教學要求。如今我們要運用古人的智慧,將其精髓融會貫通到現代化教育教學中,并形成一個嶄新的教學模式。美術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情感教育,而美術本身就是個人情感的表達。因此,美術教育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世界里激發(fā)自身的情感,尋找靈感,從而學會發(fā)現美、欣賞美、表達美和創(chuàng)造美。
(二)教學樂趣
教學的樂趣,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學生學的樂趣,另一方面是教師教的樂趣,只有兩個方面都做到了,整個教學過程才是完美的。教學重難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的目等在美術教學中都可以體現出“樂教與樂學”,那么這就是一次完美的美術教學。從教師自身而言,從事美術教育是平凡且難忘的,滿滿的課時安排、比賽輔導、校園文化建設、各級各類的教學資料,既是忙碌而充實的,又是欣喜并幸福的。在美術教育工作中,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也享受著快樂,這是當今的教學新模式——樂教與樂學。
另一方面,學生學的樂趣。首先,在中小學中,美術課程的安排課時量遠遠不如語數英等主科,但學生還是比較喜歡美術課的。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和家長更看重的是“分數”,導致美術這門學科不被重視。其次,美術自身的魅力,美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筑、設計、工藝美術,內容豐富、趣味頗深,深受學生喜愛。人們常說樂事有三:知足長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在美術教學中,這三樂皆有,如繪畫比賽,無論拿獎與否都要知足常樂,重在參與;完成一件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自得其樂;很多時候大型的美術作品靠一個人的力量是很難完成的,那么就要發(fā)揮團隊精神了。
二、美術情趣教學的激發(fā)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重在教學得法。美術是一門特殊的學科,要求教師采取創(chuàng)新、新穎、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但現有的美術課堂氣氛沉悶,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學科素質得不到很好的提高,致使美術教學的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不高,學生學習美術不夠積極主動。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個性發(fā)展為先,優(yōu)化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結構,尋求課堂授課的最佳方法、最佳教學模式,調動學生學習美術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及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chuàng)造力。因此,筆者結合教學實際總結出美術教學的三種特性: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學過程的觀察性、教學結果的欣賞性。
1.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
首先,啟發(fā)性教學方法的運用。激發(fā)學生在課堂上按照自己的興趣、想法去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要一味地灌輸理論知識。在備課方面,深入細致地備好每一節(jié)課,熟悉教材,精心設計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力求把握重難點,使教學內容通俗易懂,提高教學效率。運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媒體制作精美的教學課件,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把傳統(tǒng)講授教學模式與現代教學模式結合。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勤思考、多提問,活躍思維和氣氛。對于一些不自信的學生,要多鼓勵并給他們發(fā)言的機會。課余時間可以組織美術繪畫興趣班、特色社團、繪畫比賽、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等,以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繪畫水平。此外,走出教室,利用情景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找繪畫的靈感,親身感受一草一木,一花一葉。正如羅丹所說: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所以,一定要讓學生多親近大自然,多捕捉生活中的美。
2. 教學過程的觀察性
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是洞察整個世界的窗口。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不同角度的審美意識。多組織外出活動,開闊學生的視野;參與各級各類的活動,豐富生活經驗。在學生參與的各種學習活動中,要不失時機地進行反復引導,以互動的方式展開,讓學生在“玩中學”,既有學習上的收獲又有身心上的娛樂。
美術教育的另一個目的是要通過教學、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觀察、比較,涉及內容有:物象特征,物體的形體、結構、色彩,物象的神情、動態(tài)、活動情景和情調,色調的冷暖傾向,色彩的對比和諧等。只有敏銳地觀察、比較,才能更好地進行創(chuàng)造。
3. 教學結果的欣賞性
學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是與眾不同的,即使簡約幾筆也蘊含著他們的某種思想,繪畫就是一種思想感情的流露?;蛟S畫出來的和預想的會有偏差,學生會感到比較失落,但要大膽地走出第一步,成功往往是在失敗的基礎上積累起來的,這是一個不斷犯錯、不斷完善的過程,筆者經常這樣教導自己的學生。在作品完成后,還有更重要的一環(huán),就是要組織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和師評等,通過集思廣益,汲取精華,學生的繪畫能力在相互欣賞優(yōu)秀作品中不斷提高。選取好的繪畫作品,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舉辦小型展覽,讓學生欣賞、評述作品,增強和培養(yǎng)其審美意識。此外,還需要特別注重學習經驗交流,各個學科之間是相互滲透的,欣賞其他教師的精彩課堂,學習其他教師的教學風格和教學經驗,結合新課程理念,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內容。
(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首先,建立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樂學、樂教的前提?!督逃龑W》一書提到,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教學相長。尊師是尊敬知識文化的體現,愛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體現,民主平等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教學相長、學生進步、教師發(fā)展是和諧師生關系的最好體現。那么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應該怎么做呢?教師應為人師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示范”,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是非物質文化的創(chuàng)作者、傳承者之一,蘇聯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那么作為一個美術教師,要有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懂得美育,以美育人。美術教師本身就是學生心目中一個美的元素,其一言一行、一筆一畫,都是美術的體現。好的美術作品,即時的示范都可以贏得學生的青睞。
參考文獻
[1]胡知凡.談美術作為一種文化的學習[J].中國美術教育,2003(05).
[2]常存文.試論文化情境中的美術學習[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06).
[3]常銳倫.學科教育學大系:美術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4]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