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濤波,李 旭
(1.浙江省余姚市老方橋小學,浙江 余姚 315400;2.浙江省寧波市鎮(zhèn)海區(qū)駱駝中心學校,浙江 寧波 315202)
單元構建作為一種規(guī)范化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將產(chǎn)生積極影響。以“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為例,通過單元構建的方式來開展教學實踐,從而達到單元練習的目標和要求?!凹寄?體能.運用”維度下的單元練習方法的制定,有助于教學實效的提升。如何協(xié)調好不同維度的方法,需要在本研究中具體明確。這既是擺在體育教學面前的一大難題,也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所在。
“技能.體能.運用”單元構建維度的確定,對于學校體育教學而言將產(chǎn)生積極影響。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嘗試,善用單元練習的基本思維,將對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教學產(chǎn)生積極影響。
對于學校體育教學而言,通常一個大的單元教學內容繁雜,涉及的教學知識點較多,這就造成難度本身比較大,也使得學生的理解出現(xiàn)偏差,很難發(fā)揮教學實效。為解決該問題的存在,單元構建理念的融入顯得十分關鍵和必要。單元構建,核心則是完成教學重難點的有效分模塊化,從而將一個大的單元分為若干個小的單元模塊,使得教學內容更具針對性,圍繞不同維度開展針對性的教學,使得教學視野得以拓展,摸索和逐步走出一條創(chuàng)新發(fā)展之路,解決當前體育教學的單元教學強度較大等問題的存在。
傳統(tǒng)的籃球運動,其本身就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學生對于籃球運動的參與積極性較高。但由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的籃球相關訓練內容較為枯燥,則很難將這種學習熱情進一步放大。以本研究的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教學為例,教師在開展該教學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以單純的練習為主,學生通過多次的體前變向換手運球來達到訓練目標和訓練要求,雖然這種訓練方式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實效性且并不明顯。主要是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不高,效果有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存在,則需要依賴于單元構建策略的實施,完成系統(tǒng)分層,從不同維度下融入更多新的游戲內容和教學方法,為教學的趣味性提升提供保障,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
對于學校體育教學而言,教學的重心主要是被放在教材之上,通過教材來安排教學計劃。這是一種較為固定的教學模式,但所展現(xiàn)出的弊端則是教學固化,內容單一,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技能.體能.運用”單元構建維度下,能夠突破教材層面的限制。不同的維度,核心的側重點均有所差異。在技能層面,強調的核心是對技能層面的掌握,本次強調的則是學生的運球技能。體能方面則是要以體能為核心,將關注的焦點放在體能鍛煉層面。運用能力是檢驗對技能的掌握情況以及體能素質的檢驗過程,最終的核心是對教學的一種拓展和延伸 。
不同維度下的訓練側重點均有所差異,做好合理的安排,明確單元練習方法,對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有效性都將起到積極作用。下面以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教學為核心,從“技能”維度、“體能”維度以及“運用”維度著手,明確單元練習方法。
“技能”維度下的單元練習方法,主要內容都是圍繞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為主。該維度的練習,是整個單元的核心組成部分。在開展本維度單元的練習過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基本的了解“執(zhí)行力”一詞的概念,組織好練習的隊形,學生能夠積極配合,從而完成有序的拆分和整合,使得學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在組織好隊列之后,則可以進入到熱身環(huán)節(jié)當中,該環(huán)節(jié)的側重點主要集中在以運球技術為核心的熱身內容層面。如教師設計“穿越障礙物”的游戲方式,教師帶領學生“鉆”過人型障礙物,整個過程學生的重心較低。同時,通過“貼”過拳擊柱的方式,使得下肢在得到充分鍛煉的基礎之上,與基礎環(huán)節(jié)形成技術學習的關系[4] 。從該運球技術本身出發(fā),“貼”“鉆”2個基礎動作的聯(lián)系十分緊密,通過腳步移動的練習,進一步去掌握運球技術。在準備熱身環(huán)節(jié)之后,則進入到技能教學過程中,在該階段教師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將運球技術的核心通過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如整個技術動作的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涉及腳步、肩部、換手等基礎動作內容,以這些內容為核心,使得學生熟悉和了解這些基本的技術要求,以此來協(xié)調好自身動作,以標準化為前提,制定可行性的框架。在完成動作的講解之后,則可以進入到實踐環(huán)節(jié)當中,以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為核心,設計過障礙物的游戲方式,在特定的距離下設置四個障礙物,教師通過口令,使得學生參與其中,成功繞過障礙物且實現(xiàn)動作技術有效執(zhí)行的學生獲勝,該過程可以全程錄制,成為衡量學生技術動作的參考依據(jù)?!凹寄堋本S度下的單元練習方法,核心則是以運球技術為主,明確單元練習方法,最終為訓練價值以及有效性提供保障。
“體能”維度下的單元練習方法,強調的核心與技能不同,是以體能為主。但不可否認,體能是技能得以實施的前提條件,做好體能訓練,對于技能發(fā)揮將產(chǎn)生積極影響。學生的“體能”維度,為確保運球技術的發(fā)揮,體能的練習側重點要放在力量素質、速度素質以及協(xié)調素質等幾個方面。力量素質,強調的是變向運球過程中所需要的爆發(fā)力。速度素質則是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動作執(zhí)行力。而協(xié)調能力則是重心的穩(wěn)定性,確保技術動作得以實現(xiàn)。在開展練習的過程中,在力量素質的訓練方面,對于學生而言需要選擇一些趣味性較強的力量訓練方式,既符合學生的力量需求,也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和參與樂趣。如設置趣味“平板支撐”的游戲,2名學生相對進行平板支撐,然后通過“剪刀、石頭、布”的方式進行比拼,贏得一方后退一步,輸贏過程只移動一次。整個過程既達到了鍛煉學生軀干強度的目的,也使得力量訓練過程中的難度得到有效調節(jié),趣味性更強。又如,在速度素質的訓練方面,由于傳統(tǒng)的速度練習,主要是以短跑為主。而本次的速度練習,以追逐跑為主要方式。前者身后放置一個氣球,后者需要追上前者并刺破氣球。當氣球被刺破之后,說明游戲結束。“體能”維度下的單元練習方法,整個過程以趣味性的體能訓練為根本,制定訓練框架,使得學生可以達到體能鍛煉的目標,為體能訓練的有效性提供保障。
從“運用”維度下的角度出發(fā),該單元的練習方法主要是以技能的使用為主。例如,在完成運球技術的訓練之后,教師可以采取與實物對抗的方式,檢驗學生對于“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的掌握情況,即組織學生運用該運球技術達到過“球星模型”的方式,來與實物之間進行對抗,整個轉體探肩的過程,都需要確保動作的規(guī)范性,整個過程教師可以采取錄制的方式,而后針對學生的技術動作完成情況進行評價。在實物階段的對抗完成之后,則進入到分層遞進的環(huán)節(jié),在整個環(huán)節(jié)當中,教師可以借助視頻資料,將球星的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的技術動作相關視頻進行播放,學生在觀看完成之后可以去自主的練習,整個過程在學習、反思、優(yōu)化的全過程中進行,教師發(fā)揮自身的指導作用,為學生成績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而在最后階段,“運用”維度下,學生則需要將該運球技術應用到一對一的實戰(zhàn)當中來,以實戰(zhàn)的方式來檢驗運球技術的掌握情況,針對各種運球過程中存在的變化和問題,提出問題的解決思路,摸索和走出一條全面的發(fā)展之路,讓學生看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更主動地參與訓練。
從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的訓練情況出發(fā),“技能.體能.運用”維度下的單元訓練方法已經(jīng)基本明確,不同維度的訓練方法各有差異,但最終目的都是以運球技術的掌握為核心,全面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為體育教學提供良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在此基礎之上,還需要明確單元練習的注意事項,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保證各維度的執(zhí)行核心是學生?!凹寄?體能.運用”三個維度下,將關注的核心都應該放在學生身上,無論是技能、體能還是運用方面,都要確保設計符合學生的個人發(fā)展要求,準確的定位研究焦點,摸索和走出一條健康的發(fā)展之路。單元練習方法的確定,對于學生籃球技術的掌握將起到積極影響,以學生為核心則成為單元練習的根本所在。其二,合理控制運動負荷。從整個單元練習的全過程出發(fā),需要將側重點放在負荷的控制層面,找到研究的側重點,明確訓練的核心。負荷的控制,一方面是確保學生的學習興趣得以滿足,另一方面則是需要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得學生在適宜負荷強度下不會感到疲勞,以有效性為前提與核心,使得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其中。其三,合理的糾錯時機選擇。不同維度下,學生參與訓練的過程中,特別是該籃球運球技術的訓練,學生通常會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去參與練習當中來,一旦出現(xiàn)糾錯不及時的問題,則會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為解決該問題的存在,則需要在合理的時機下進行糾錯。這種時機的選擇,則需要教師去發(fā)揮作用。當然,在控制的同時也需要去選擇糾錯方法,避免傷及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籃球體前變向換手運球技術的教學,作為一項技術訓練的相關內容,傳統(tǒng)的訓練過程較為枯燥,只有依靠這種單元練習的方法,使得教學大單元得到優(yōu)化與協(xié)調,才能夠發(fā)揮出有效性和內在價值,摸索和走出一條全面的發(fā)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