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國華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是一門時效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大膽探索教學新路子,新方法,以實現(xiàn)預期的教學效果。故本文適應新的教育形勢,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寓教于樂,從而更好地促使知識、能力、情感三維目標的達成,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在教學中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 時政 激發(fā)興趣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069-02
一、時政選材要有針對性
時政內容廣泛,政治、經(jīng)濟、文體、科技等無所不有,我們必須把握時政是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服務這一原則,根據(jù)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選取恰當?shù)臅r政素材,從而使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為了使引入的時政事例具有針對性,教師要注意廣泛選材,電視、廣播、報紙、網(wǎng)絡都是選材的常用信息渠道,要注意精挑細選、歸類存檔。一般來說這些材料最好是學生熟知的,別總搞獨家報道。獨家報道雖可以引一時之趣,卻會使學生感覺到距離千里。因此可以從新聞聯(lián)播、焦點訪談、經(jīng)濟半小時、生活等學生熟悉的材料中選擇。學生會產(chǎn)生“道德與法治課和我們的生活聯(lián)系太密切了!”的感慨,使學生體會到道德與法治課對生活的指導性,由此激發(fā)學生探索精神和求知欲,并培養(yǎng)了良好興趣下的自主學習精神,這比傳授知識本身具有更大的意義。
選取素材切忌所選事件與所講內容不密切,硬往上套,這會給人一種強扭在一起的感覺;再者就是幾個課題同用一個事件,翻來覆去,讓人生膩。
二、時政運用要選擇好的方式方法
時政內容的運用要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等情況,選擇恰當?shù)姆绞椒椒?,在時政分析中得到啟示,加深對課本上有關理論的理解,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充分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
投影、電視、電腦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以其簡捷、形象直觀的特點給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再現(xiàn)時政事件,通過形象、生動的描述,跨越時空的深沉思考,避免了單靠課本的平敘直述和空洞的說教,大大的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各種新聞媒體中選擇時政材料,日積月累對教學幫助很大。但在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中切忌過多過濫,要主次分明。
2.采用多種形式
(1)時政快訊
道德與法治課不僅要重視課內所學,還要不斷開闊學生視野。為此可設置“時政快訊”欄目。在課堂教學中,前5分鐘進行“新聞播報”,由班中學生以同桌為小組輪流搜集材料并進行播報。其他同學進行知識點評,用所學知識對時政新聞進行分析,教師予以總結。這樣無形中增加了學生學習基本理論的目的性和趣味性,培養(yǎng)了學生運用基本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時政快訊活躍了課堂氣氛,開闊了學生視野,使學生樹立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思想。
(2)自由論壇
我們常說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在具體的操作中,由于課時所限、教學內容多的原因,真正讓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并不多。因此,可利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時間組織“自由論壇”欄目。在這個自由的空間里,學生就某個時政問題暢所欲言,或辯論、或演說、或私語,每個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論題的確立、會場的組織都是學生,教師是配角。討論過程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合理評價他人的觀點,幫助他們提高認識水平和能力。
(3)道德與法治論文
課后布置學生寫道德與法治小論文,非常有利于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教師一定要注意精心準備,選定主題、提出要求、把握中心、緊扣重點、認真講評。
(4)熱點專題
由于七年級、八年級的學生知識面相對狹窄、零散,知識接受效果稍差,所以到九年級下學期再開設熱點專題課。針對一年中重大的國際國內熱點問題,聯(lián)系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提高了復習效率。
三、時政教學要做好歸納和總結
許多教師在結合時政教學中往往忽視這一點,時政事件提出來了,也進行了討論,就草草結束,或者是認為學生明白了不需要再畫蛇添足,或者是講完理論然后提出實例,就算印證了所講理論,這些做法都有些不妥。教師應該用簡潔的且具感染力的幾句話作一總結,點明所引用時政事例與課本有關理論知識的聯(lián)系,學生的印象肯定會更加深刻,教師做到這一點并不困難,但在教學中忽略者卻不在少數(shù)。
結合時政進行教學,做到兩者的有機結合,這樣就更加突出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時代性,真正能夠達到學以致用、知以導行的目的。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引用時政教育,積極采取多種有效形式促進學生能力形成,是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實效、完成道德與法治課素質教育目標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