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空間是運動著的一切物質存在的形式之一??臻g既指地理上的區(qū)位,更指人類實踐構建的社會關系。依據生產方式的歷史變遷,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解析了空間社會化的現象。正是沿著這一思想線索,結合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實際,習近平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空間視角而言,其內涵在于重構人類空間關系,推動構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耙粠б宦贰背h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實踐基礎和中國方案。在理論與實踐雙重維度上,人類命運共同體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
空間是運動著的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見證了人類社會的一切活動和發(fā)展進程。空間既指地理空間,也指社會空間?!翱臻g在其本身也許是原始賜予的,但空間的組織和意義卻是社會變化、社會轉型和社會經驗的產物?!雹賉美]愛德華·W.蘇賈:《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21頁。即便諸如高低、遠近等似乎自然的空間關系,一旦與人的實踐活動發(fā)生聯(lián)系,其本質仍是某種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是“人類在改變其生存空間物理形態(tài)的過程中,依循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從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及其結構、體制等方面,對空間展開社會性形塑”②胡瀟:《空間的社會邏輯——關于馬克思恩格斯空間理論的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人類通過社會實踐不斷重構空間關系。然而長期以來人類不平等關系也通過實踐活動而固化在既定的空間之中,這種既定的空間又合法化、甚至強化了不平等關系。因而,為推動人類社會朝著更加公平正義的方向發(fā)展,亟需構建一個新的全球空間。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明確指出:“中國人民愿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共同創(chuàng)造人類的美好未來!”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經多次寫入聯(lián)合國的決議,獲得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豐富的內涵和重大的意義。
空間作為生產、生活的基本要素,通過物質的、實踐的方式見證人類社會活動。離開了空間,也就無法理解人的含義。但如果將人的實踐活動從空間中抽離,空間也就失去了意義。馬克思指出,人不是抽象的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頁。馬克思極為注重對人所處的社會空間展開分析,即便是人所處的自然空間,其背后也隱含著社會空間的意義。
在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中,空間的形成與變遷以生產力的發(fā)展為基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他們指出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社會結構,“隨著私有制,特別是不動產私有制的發(fā)展而逐漸趨向衰落。分工已經比較發(fā)達。城鄉(xiāng)之間的對立已經產生,后來,一些代表城市利益的國家同另一些代表鄉(xiāng)村利益的國家之間的對立出現了。在城市內部存在著工業(yè)和海外貿易之間的對立。公民和奴隸之間的階級關系已經充分發(fā)展”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頁。??此谱匀豢臻g的緊張關系,其背后是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分工、社會關系的調整所致。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xiāng)之間的對立是隨著野蠻向文明的過渡、部落制度向國家的過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它貫穿著文明的全部歷史直至現在(反谷物法同盟)。”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頁。機器大工業(yè)的生產加速了現代工廠的建立,與此同時工人勞動空間的自主性被完全剝奪。恰如恩格斯所說,“一個工人只有在一定的機器上被用來做一定的細小的工作才能生存”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頁。。
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決定了共同體的空間范疇。人類社會之初,“每一個單個的人,只有作為這個共同體的一個肢體,作為這個共同體的成員,才能把自己看成所有者或占有者”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6頁。。依據馬克思恩格斯的空間觀點,真正的全球空間構建必然以生產力的發(fā)展為基礎,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產物。未來的人類社會將呈現“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lián)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條件”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頁。。只有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才具有構建人類共同體空間的條件。
空間是社會關系,也只能是社會關系。隨著分工的發(fā)展,世界聯(lián)系日益密切,任何空間都無法超越特定社會關系對其進行空間化。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恩格斯分析了自然空間被卷入到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中的過程。他指出:“谷物法的廢除以及由此而必然引起的進一步的財政改革,給英國工商業(yè)提供了它們發(fā)展所必須的全部空間。此后,很快又在加利福尼亞和澳大利亞發(fā)現了金礦。殖民地市場吸收英國工業(yè)品的能力一天天增長起來。蘭開夏郡的機械織機使千百萬印度手工織工陷于徹底的滅亡。中國的門戶日益被打開。但發(fā)展最快的還是美國,其速度甚至對于這個進展神速的國家來說也是空前的?!雹唷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148-149、84、147、422、65-66頁。
資本主義試圖將一切空間納入到其統(tǒng)治范疇,并且創(chuàng)造出新的空間形式。換言之,空間的再造。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世界市場使商業(yè)、航海業(yè)和陸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又反過來促進了工業(yè)的擴展,同時,隨著工業(yè)、商業(yè)、航海業(yè)和鐵路的擴展,資產階級也在同一程度上發(fā)展起來,增加自己的資本,把中世紀遺留下來的一切階級排擠到后面去?!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2、106頁。
在資本主義野蠻擴張之初,無產階級試圖通過打破有形空間約束找到解放之路,但由于無法找到重塑社會空間,即重建社會關系的方式而告失敗?!肮と穗A級第一次反抗資產階級是在工業(yè)運動初期,即工人用暴力來反對使用機器的時候?!と藫v毀了工廠,砸碎了機器。”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402、106頁。早期的無產階級無法理解約束其行動的空間的社會意義,其革命方式自然無法將自己從社會空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在20世紀,一批學者繼續(xù)沿著馬克思主義思想,明確將“空間理論”作為研究旨趣。如,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大衛(wèi)·哈維(David Harvey)、愛德華·W.索亞(Edward W. Soja)和曼紐爾·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s)等為主要代表的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將空間意識和空間秩序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進一步發(fā)展了馬思主義空間理論。
列斐伏爾開創(chuàng)了空間政治經濟學批判范式。列斐伏爾所處的時代,生產力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人類對于空間的認識和利用也大大拓展。工廠、鐵路、高速公路、中心廣場、公園、街道等空間形態(tài)被巧妙地占有和開發(fā),生產關系沿著這些特定空間的布局和結構而搭建起來,空間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產性物質資料。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了“包括都市的空間、娛樂的空間、所謂的教育的空間、日常生活的空間等等”③[法]亨利·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李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94頁。。這些空間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場所,而且本身“被列為生產力與生產資料,列為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特別是其再生產的一部分”④包亞明主編:《現代性與空間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1、62頁。。
空間本身就是生產的一部分。空間的生產“意味著利用現存的生產力和技術,利用那些能夠在更大的規(guī)模上參與進來的團體或者階級所有的首創(chuàng)性,利用那些能夠在這一規(guī)模上構想其目標的個體的平等參與,讓他們在一個確定的制度范圍內行動”⑤[法]亨利·列斐伏爾:《空間與政治》,李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94頁。。蘇賈也認為:“資本主義已發(fā)現有能力淡化(如果不是解決的話)自己一個世紀以來的內部矛盾。因此,自《資本論》的寫作完成以來的一百年中,資本主義已成功地獲得了‘發(fā)展’。我們無法計算其代價,但我們的確知道其手段:占有空間,并生產出一種空間?!雹轠美]愛德華·W.蘇賈:《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39頁。也就是說,20世紀資本主義正是通過空間生產獲得發(fā)展??臻g生產已然成為資本主義維護統(tǒng)治的工具。
資本的內在特性就是盡可能擴大自己的空間,摧毀一切阻礙資本流通的障礙,通過不斷開拓新的空間實現增值。資本擴張的無限性不可避免地將全球空間納入到資本主義體系,并且構建了一個同質化的社會空間。但是,這樣一個空間是以一部分人受到剝削和奴役為代價。如何才能摧毀這種全球性的資本化空間?列斐伏爾給出的答案是,構建差異性空間。他指出:“差異必須成為社會與政治實踐的背景,這種實踐與空間分析相連?!雹甙鼇喢髦骶帲骸冬F代性與空間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51、62頁。差異空間將打破資本對空間的支配,終結資本主義對全球空間的主導,從而將被壓迫人們從空間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集大成者大衛(wèi)·哈維,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已經從馬克思時代主要以物的生產走向了空間生產。他提出了資本三級循環(huán)過程,解釋資本運動與城市空間發(fā)展的關系。資本流通除了進入直接的生產與消費領域(初級循環(huán)),還會進入固定資本和消費基金所構成的二級循環(huán),或者進入社會支出和科研與開發(fā)的三級循環(huán)。①[英]大衛(wèi)·哈維:《新帝國主義》,初立忠、沈曉雷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89-91頁。資本內在的強大力量,穿透了各種空間障礙,不斷尋求新的空間,將非資本領域資本化,從而獲得新的生命力。資本的擴張帶來了“全世界的空間被非領土化,被剝奪了它們先前的各種意義,然后再按照殖民地和帝國行政管理的便利來非領土化”②[美]戴維·哈維:《后現代的狀況——對文化變遷之緣起的研究》,閻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第330頁。。正是由于資本在20世紀找到了新的投資空間,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繁榮。但是,資本逐利的無限性和現實空間的有限性這一內在矛盾并沒有消除,資本主義危機并未從根源上消失。
通過對城市空間的分析,哈維洞悉了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的不平等性。他指出:“一座城市,如果將它的鄰里街坊被區(qū)隔成擁有財富過著優(yōu)雅生活的人,以及注定要為生計奔走的人,那么這樣的城市將不能算是基督教城市,而只是一座野蠻人的城市?!雹踇英]大衛(wèi)·哈維:《巴黎城記——現代性之都的誕生》,黃煜文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288頁。城市的繁榮與發(fā)展不得不屈服于資本的邏輯。城市本應是一個整體的空間,但是,資本的力量卻將城市區(qū)分為不同的空間。這種空間的區(qū)隔實質就是階級關系在空間的反映。如何擺脫資本對空間的束縛。哈維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揭露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本質和內在矛盾,變革傳統(tǒng)階級斗爭模式,以新的方式實現無產階級的解放。④王雨辰、張佳:《哈維對歷史——地理唯物主義的理論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6期。
沃勒斯坦分析了現代世界體系的核心、半邊緣、邊緣三大空間。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現代世界體系擴張中,印度次大陸、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和西非廣大地區(qū)融入世界體系,充當了世界體系的邊緣空間角色。昔日的邊緣地區(qū)可能經過努力成為半邊緣地區(qū),甚至成為核心地區(qū)。沃勒斯坦指出:“將世界經濟看成一個整體,某些國家位于核心與邊緣之間,相對于核心地區(qū),它呈現出邊緣化的過程,但是相對于鄰近的邊緣地區(qū)而言,它又呈現出一種核心化的進程?!雹軹errence K. Hopkins and Immanuel Wallerstein eds. World-System Analysis: Theory and Methodology,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82, p. 47.但沃勒斯坦看到了地理空間的有限性和資本主義擴張的無限性之間的內在矛盾。他指出,終結資本主義的將是社會主義世界政府,在這個政府中“保持一個高水平的生產率,并能改變分配制度的唯一可替代的世界體系,將引起政治和經濟決策層的重新整合”⑥[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尤來寅、路愛國、朱清浦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62頁。。從長周期來看,資本主義世界將被社會主義所替代,世界將呈現出新的空間特性。
空間既是物質性的也是實踐性的,即人的實踐活動將空間的自然性和社會性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空間的形成與變遷依賴生產力的發(fā)展??臻g本身也是生產力,是重要的生產要素。20世紀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正是得益于空間生產??臻g也是社會關系。列斐伏爾指出:“空間里面彌漫著社會關系;它不僅被社會關系支持,也生產社會關系和被社會關系所生產?!谀壳暗纳a方式里,社會空間被列為生產力與生產資料、列為生產的社會關系,以及特別是其再生產的一部分?!雹甙鼇喢髦骶帲骸冬F代性與空間生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51頁。既有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側重于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對于當前構建全球空間的分析較少,尤其缺乏對構建何種空間、實踐路徑的分析。不過,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分析了空間的實踐特性,指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可行性。
在各國聯(lián)系日益密切,世界逐步形成一個整體的背景下,快速發(fā)展中的中國追求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世界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習近平同志呼吁:“各國人民同心協(xi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雹倭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一經提出,就引起了國際社會尤其是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普遍肯定和歡迎,正成為中國外交在國際舞臺上的一面重要旗幟。目前人類所依賴的空間既是統(tǒng)一的,也是區(qū)隔的,全球聯(lián)系的整體性與國家主權的區(qū)隔性共存。在這種情境下,構建何種空間,世界仍亟待中國敘述。在空間涵義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從五個方面構建空間的新型關系。
第一,在政治上,構建國家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空間。所謂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就是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承認社會制度和社會發(fā)展的多樣性,尊重和維護它們基于國際法而擁有的基本權利,尊重世界各國的核心利益和嚴重關切,反對以武力或武力威脅干涉別國內政、為自己的私利危害區(qū)域乃至全球安全。在國際事務中,各國承認無論大小強弱,在基本權利上的平等性,并追求協(xié)調一致、共同發(fā)展,從而達成和諧的理想狀態(tài),實現國際社會的持久和平。
西方國家長期以來信奉現實主義原則。早在兩千多年前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中,修昔底德提出的“強者能夠做他們有權力做的一切,弱者只能接受他們必須接受的一切”②[古希臘]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上),謝德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414頁。被西方諸多理論家和政治家奉為圭臬。工業(yè)革命發(fā)端于西方,正是憑借工業(yè)革命帶來的技術優(yōu)勢,西方國家取得了在世界發(fā)展中的領先地位,但也開啟了給非西方國家?guī)頌碾y的殖民運動。主權原則發(fā)軔于近代歐洲,但僅僅在西方世界內部奉行主權平等的準則。西方國家對于廣大落后地區(qū)則進行了征服和掠奪,主權及主權平等原則在空間上具有封閉性。從空間意義上講,近代以降的資本主義發(fā)展就是西方對非西方的壓迫,既是西方國家強權政治在全球空間的拓展,也是資本主義不平等社會關系的全球構建。強者劃分勢力范圍、構建規(guī)則,從而出現了部分試圖取代整體的空間特性。
第二,在安全上,構建國家之間對話解決爭端、以協(xié)商化解分歧的空間。當前,國際安全形勢動蕩復雜,傳統(tǒng)安全威脅和非傳統(tǒng)安全威脅相互交織,安全的內涵和外延都在進一步拓展。在這種新形勢下,冷戰(zhàn)思維、軍事同盟、追求自身絕對安全的想法和做法已經成為歷史。在全球聯(lián)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世界各國在安全上也形成了共同依賴的狀態(tài)。一國的不安全必然導致區(qū)域的不安全,區(qū)域的不安全必然導致世界的不安全。從空間意義上講,部分的不安全意味著整體的不安全。因此,實現安全的途徑必然在空間上具有整體性。只有真正實現了人類的普遍安全,一國才能真正獲得安全。
隨著中國和平發(fā)展進程不斷深入,外部世界對中國崛起的疑慮也在增長。一個潛在的假設源自修昔底德筆下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被喻為“修昔底德陷阱”,預示著戰(zhàn)爭不可避免。習近平同志不同意這一狹隘的安全觀,認為國家安全內涵和外延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內外因素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復雜,所以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①《習近平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提出: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人民日報》2014年4月16日??傮w國家安全觀,兼顧國內國外,在空間范疇上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在空間上實現廣泛的、普遍的人類安全。
第三,在發(fā)展問題上,構建國與國之間共同繁榮、合作共贏的空間。合作共贏實質是要共同獲利,共同獲利的途徑只能是國際合作。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相互依賴持續(xù)深化,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共同發(fā)展是時代的選擇。共同發(fā)展就是要各國在合作中共同受益,共同取得繁榮和進步。當前,實現共同繁榮,需要重構有利于合作的國際空間,即包容、平衡、共贏、公平的經濟秩序,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的多邊貿易體制。
近代以來,在發(fā)展的道路上西方國家追求建立排他性的殖民體系,從空間意義上講,即建立以自我為核心的相對封閉空間。盡管二戰(zhàn)之后殖民體系土崩瓦解,但是在發(fā)展的理念上并未發(fā)生根本改變。在發(fā)展問題上,西方國家將彼此視為競爭對手,推崇零和博弈的發(fā)展模式,實質是現實主義權力政治邏輯在發(fā)展領域的延續(xù)。從空間意義上講,每一個國家都是一個獨立的空間,這些空間構成競爭對手甚至敵對關系,相互排斥。整個世界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空間,而只是由彼此獨立的一個個小空間組成。從發(fā)展的意義上講,這些獨立的空間強調部分的發(fā)展,并且通常以犧牲整體發(fā)展利益為代價。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國家秉持的發(fā)展理念和模式面臨重大困境。習近平同志指出:“世界已經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日益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推進互聯(lián)互通、加快融合發(fā)展成為促進共同繁榮發(fā)展的必然選擇?!雹诹暯剑骸堕_放共創(chuàng)繁榮 創(chuàng)新引領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8年4月11日。在彼此獨立的空間中,以“叢林法則”為生存原則,以國家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傳統(tǒng)國際關系之中,“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思維能夠成立。但是在國家間相互聯(lián)系和依賴程度空前加深,利益糾葛日益復雜的背景下,世界發(fā)展的整體性在空間意義上打破了原子式的發(fā)展模式。各國要在重大國際問題以及地區(qū)熱點上的協(xié)調溝通,共同行動,推動熱點問題的政治解決,攜手應對自然災害、氣候變化、傳染病疫情、恐怖主義等全球性問題。③習近平:《堅定信心 共謀發(fā)展——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八次會晤大范圍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10月17日。由于世界空間的整體性打破了國家的區(qū)隔性,導致了各國在發(fā)展問題上構成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
第四,在文化上,構建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空間。人類社會發(fā)展經歷了“從多到一”的歷程。人類文明的起源并不具有同根同源性。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各獨立的文明之間交往與日俱增,推動了區(qū)隔文明通過不斷交流而聯(lián)系成整體。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多樣帶來交流,交流孕育融合,融合產生進步。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相互借鑒,共同構建豐富多彩的世界,一個真正意義上斑斕絢麗的人類空間。
近代以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往與交流呈現出單向度特性。西方文明作為積極的、主動的、主體性的一方,在文明的傳播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而非西方世界往往被冠以目標、對象、客體、消極、被動之類的修飾語;在文明傳播的內容上以西方文明的科技、文化為主要內容,是西方文明對非西方文明的“教化”過程,即便偶爾有非西方文化傳入西方世界,往往也只是以某種神秘色彩出現,滿足西方世界的獵奇心理;西方在傳播技術上,無論是印刷術、電報、電話等,都擁有巨大的技術優(yōu)勢,沖擊著非西方世界的傳統(tǒng)通訊和交通模式。①鐘靖:《電報在殖民傳播中的作用》,《新聞春秋》,2017年第2期。文明交流方式在空間上造成了某一部分空間的擴展,對其他空間的擠壓、覆蓋和遮蔽。
習近平同志指出:“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雹诹暯剑骸豆餐瑯嫿ㄈ祟惷\共同體——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月20日。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為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機會。人類社會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真正處于同一空間之中,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fā)生的事件都有可能借助信息技術傳播全球。如何在不同文明之間建構有效溝通的橋梁。習近平同志強調:“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只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③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在第七十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9月29日。一個開放包容的交往環(huán)境,或曰社會空間,才能真正促進不同文明的共同發(fā)展。
第五,在生態(tài)上,構建清潔美麗、環(huán)境友好的空間。建設清潔美麗的空間需要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開始,隨著“蒸汽時代”和“電器時代”的到來,人類征服自然的技術條件不斷改善,在人與自然的競爭中,人類一步步蠶食自然的空間。在這種情況下,“人類中心論”應運而生。這種觀點認為,人是世界的主體,其他自然界是客體,作為目標、對象而存在,并最終服務于人的需要?!叭祟愔行恼摗钡谋澈?,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將人與自然看成是彼此疏離的、各自獨立的空間。
大事記,是對本地區(qū)、本部門的重大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所作的簡要記述。志書中的大事記,以時為經,以事為緯,縱向勾勒出一個地區(qū)歷史發(fā)展的輪廓和事件發(fā)展的線索,是一本志書的縮寫和提要。在志書的“述、記、志、傳、圖、表、錄”七種體裁里,“記”就是指大事記,是志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工業(yè)革命一方面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加劇了生態(tài)危機的爆發(fā)。在工業(yè)化初期,恩格斯描述了英國工人階級糟糕的生活狀況,擁擠不堪、環(huán)境惡劣,……霍亂、傷寒、天花以及其他流行病的一再發(fā)生。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68頁。在西方工業(yè)化的進程中,生態(tài)危機導致了多起轟動世界的惡性事件。然而,西方國家應對嚴重生態(tài)危機的路徑之一是將重工業(yè)、化學工業(yè)等對生態(tài)影響較大的工業(yè)產業(yè)轉向發(fā)展中國家。生態(tài)危機的背后,反映了全球空間的緊張與對立關系。資本主義越發(fā)展,生態(tài)危機就越嚴重,全球階級關系就越緊張。生態(tài)危機關乎人類命運。
根治生態(tài)危機,必須改變人與自然的既有空間關系,改變全球空間對立的狀況。習近平同志在論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明確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雹萘暯剑骸稕Q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有國際社會共同合作,才能真正應對生態(tài)危機。習近平同志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的開幕式上指出:“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中國愿同非洲一道,倡導綠色、低碳、循環(huán)、可持續(xù)的發(fā)展方式,共同保護青山綠水和萬物生靈?!雹蘖暯剑骸稊y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fā)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9月4日。面對全球生態(tài)危機,任何國家都不能將自己排除在外,現實的生存狀況已經將人類融為命運共同體。
在當今信息和交通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人們以前所未有的便捷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自然空間對于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交往的障礙將一步步瓦解,但消除社會空間的阻隔卻亟需各國的共同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僅指向了世界未來發(fā)展方向,也指明了實踐路徑。
作為一種社會關系,人類空間也是社會實踐活動的產物。二戰(zhàn)后,基于西方文化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延續(xù)至今,盡管其間有過調整和修改,但其中隱含的空間不平等關系依然存在,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忽視依然是其內在缺陷。正因為如此,中國發(fā)出“一帶一路”倡議,將中國的發(fā)展與沿線各國的發(fā)展結合起來,倡導構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
從自然空間上看,“一帶一路”倡議不局限于某一地區(qū),而是打造一個開放的空間,與所有愿意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開展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之初,習近平同志就指出:“為了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lián)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fā)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chuàng)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qū)域大合作。”①習近平:《弘揚人民友誼 共創(chuàng)美好未來——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人民日報》2013年9月8日。在目前條件下,人類交往還無法跨越領土、領海、領空的現實制約,“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首先應得到周邊國家的支持。因此,2013年秋,習近平同志先后訪問哈薩克斯坦、印度尼西亞,發(fā)出了“一帶一路”倡議,并得到中亞、東歐、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拉美、西歐等世界各國的響應。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將周邊外交列為中國外交的重中之重。習近平同志在2013年10月舉行的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同周邊國家開展合作,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fā)展,使我國也從周邊國家共同發(fā)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②《為我國發(fā)展爭取良好周邊環(huán)境 推動我國發(fā)展更多惠及周邊國家》,《人民日報》2013年10月26日。中國提出了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倡導與周邊國家構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是為了塑造一個穩(wěn)定、和平、合作、發(fā)展的地緣區(qū)域綜合環(huán)境,與周邊國家共享和平、繁榮,構建命運共同體。
中國先后倡議構建“中非命運共同體”、“兩岸命運共同體”、“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及“中拉命運共同體”等等,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充分顯示了中國在戰(zhàn)略高度上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重視。2015年3月,習近平同志出席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發(fā)表主旨演講,提出“世界好,亞洲才能好;亞洲好,世界才能好?!雹哿暯剑骸哆~向命運共同體 開創(chuàng)亞洲新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上的主旨演講》,《人民日報》2015年3月29日。習近平同志2014年7月在巴西國會演講時說:“我們應該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fā)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fā)展伙伴關系?!雹芰暯剑骸逗霌P傳統(tǒng)友好 共譜合作新篇——在巴西國會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年7月18日。在論述中非關系時,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筑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范?!雹萘暯剑骸稊y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fā)展——在二〇一八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9月4日。
2017年初,習近平同志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發(fā)表演講時說:“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在行動?!雹蘖暯剑骸豆餐瑯嫿ㄈ祟惷\共同體——在聯(lián)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1月20日。人類命運共同體并非自然空間的延伸,等待人類去發(fā)現、去探索,而是在既有的自然空間之上構建社會空間,在于人類社會的實踐活動。從空間意義上,尤其是社會空間意義上理解“一帶一路”倡議,“要本著伙伴精神,牢牢堅持共商、共建、共享,讓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成為共同努力的目標。要堅持在開放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贏,不畫地為牢,不設高門檻,不搞排他性安排,反對保護主義”①習近平:《開辟合作新起點 謀求發(fā)展新動力——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辭》,《人民日報》2017年5月16日。。
“一帶一路”倡議建立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上,主要目的是讓參與合作的國家及其民眾從“一帶一路”建設中獲益,既消除其他國家對中國發(fā)展的顧慮,也體現了中國和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享發(fā)展成果的責任使命與道義關懷。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合作中,要做到真正的“共商、共建、共享”,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共同行動。第一,要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涵蓋多種宗教和文明,各民族國家還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本民族文化。第二,要尊重社會發(fā)展的異質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從社會制度看有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甚至還有前資本主義國家。第三,要尊重經濟利益訴求的差異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于發(fā)展程度、國家大小、文化基礎等的差異,對于利益的認知、分配各不相同。只有“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才能“攜手應對世界經濟面臨的挑戰(zhàn),開創(chuàng)發(fā)展新機遇,謀求發(fā)展新動力,拓展發(fā)展新空間,實現優(yōu)勢互補、互利共贏,不斷朝著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邁進”②習近平:《開辟合作新起點 謀求發(fā)展新動力——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上的開幕辭》,《人民日報》2017年5月16日。。
“一帶一路”倡議通過五通政策,即政策溝通、設施聯(lián)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壓縮橫亙在沿線國家之間合作的社會空間阻隔。“一帶一路”之所以在自然空間上取得擴展,既得益于該倡議在自然空間上的開放性,更得益于在社會空間上的平等性。習近平同志指出,合作國家不論來自亞洲、歐洲,還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的伙伴?!啊粠б宦贰ㄔO將由大家共同商量,‘一帶一路’建設成果將由大家共同分享?!雹哿暯剑骸稊y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人民日報》2017年5月15日?!耙粠б宦贰背h提供了國際社會交往的實踐平臺,并且與世界各地的區(qū)域發(fā)展戰(zhàn)略相互銜接。這就要求各方在尊重國家主權的基礎上協(xié)調溝通、政策對接,實現合作共贏,從而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奠定基礎。
在具體措施上,“一帶一路”倡議以滿足沿線國家需要為重點?!耙粠б宦贰辈糠盅鼐€國家發(fā)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基礎設施對于經濟發(fā)展的支撐不足。中國積極推進與沿線國家在公路、鐵路、港口、航空、油氣管道、電力、通信網絡等領域中的合作。目前,以中巴、中蒙俄、新亞歐大陸橋等經濟走廊為引領,以陸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為骨架,以鐵路、港口、管網等重大工程為依托,一個復合型的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形成。④《習近平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 讓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系揚帆再啟航》,《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5日。中國倡議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沿線國家的資金融通提供了新的平臺,已經向沿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建設資金,中國設立的“絲路基金”和中國同中東歐“16+1”金融控股公司等,為“一帶一路”建設的資金融通提供了金融合作網絡。
如何真正構建起人類命運共同體,關鍵還在于各國之間民心相通。只有真正以民心相通為基礎,才能跨越自然空間的限制,壓縮社會空間距離。2018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媒體發(fā)表文章,引用中國古詩句“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⑤《習近平在巴布亞新幾內亞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 讓中國同太平洋島國關系揚帆再啟航》,《人民日報》2018年11月15日。。詩句表達了民心相通,可以跨越自然距離的阻隔。2016年初,習近平同志在伊朗媒體發(fā)表文章稱:“北京和德黑蘭相距萬里,但再遠的距離也不能阻擋中伊相互走近、增進合作,不能阻擋兩國人民友好交往、深化友誼。”①《習近平在伊朗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 共創(chuàng)中伊關系美好明天》,《人民日報》2016年1月22日。2017年6月習近平同志在哈薩克斯坦媒體發(fā)文表示:“在這四分之一世紀里,中哈關系經受住時間和國際風云變幻考驗,從建立睦鄰友好關系到發(fā)展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系,再到打造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實現了跨越式發(fā)展,達到歷史最高水平?!雹凇读暯皆诠_克斯坦媒體發(fā)表署名文章 為中哈關系插上夢想的翅膀》,《人民日報》2017年6月8日。
縱觀全球,和平仍受威脅、發(fā)展尚存不足、治理赤字凸顯。追根溯源,人類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仍然嚴重受制于人類空間的不合理不完善不公平。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人類社會空間構建的題中之義。風云激蕩方顯中流砥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從“一帶一路”倡議出發(fā),邁出了中國構建新型人類空間的堅實一步。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資本主義并未充分發(fā)展,資本力量在自然空間的擴張掩蓋了內在的危機,但是自然空間的有限性與資本擴張的無限性存在不可避免的矛盾。西方國家曾經不遺余力地在全球開疆拓土,延緩資本主義危機的爆發(f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要求打破空間的資本邏輯,重新回歸馬克思的人本邏輯,以人類命運為出發(fā)及歸宿。當今時代,生產力發(fā)展將世界各國命運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格局。然而在人類不斷突破自然空間束縛的同時,既有社會空間卻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在回應時代問題的基礎上,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空間理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產物,是滿足人類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實踐,是重構人類空間的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差異化的空間,世界各國在政治制度、發(fā)展水平、文化形態(tài)上各具特色,各顯優(yōu)勢;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正義的空間,大小國家一律平等,世界各國共享、共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實踐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其說是目標,毋寧說是實踐的歷程,從而,空間與實踐相統(tǒng)一。在中國自身不斷發(fā)展強大的同時,中國也希望與世界各國,尤其與欠發(fā)達國家和小國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