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愛明
摘要:目前在我國新課改的時代趨勢下,學校培養(yǎng)學生漸漸開始朝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方向邁進,對于小學學習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教育者不僅重視語文、數(shù)學、英語等主要學科的教授和發(fā)展,更加關注體音美等體現(xiàn)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素質的學科發(fā)展,尤其是小學音樂的教學,對于開蒙小學生音樂智力、提高小學生音樂審美情趣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農村學校的小學音樂教育,目前我國還處在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大、教育水平難以持平的階段,讓小學音樂教育能夠更好的在農村小學中生根發(fā)芽并發(fā)展進步,這是每一位音樂教育者應該關注并思考的問題。本文主要從音樂教育的課程學習入手,探討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農村小學;音樂教學;有效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22-0207-01
1 小學音樂教學的不足
1.1 歌唱模式中庸。
長期以來,模仿試唱一直都是小學音樂課堂中的主要內容,但是目前我國很多學科在教育模式上還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習慣在課堂上以老師作為主導,設計課程情境依照計劃進行授課,通常都是老師在臺上唱一句,學生在底下學一句。但是這種方法既枯燥死板,又毫無樂趣可言,再加上農村學生在情感上大多內斂溫順,有些時候存在在模唱過程中張不開嘴的現(xiàn)象存在,以至于長期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達不到預想的教學效果,不利于學生歌唱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發(fā)展。
1.2 樂理知識欠缺。
樂理知識是整個音樂的基礎,也是整個音樂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在音樂課上需要學習各種各樣的音樂知識,認識樂譜中出現(xiàn)的各種音樂符號,比如節(jié)拍、節(jié)奏、旋律、和聲、力度、調式等等,只有了解相關的樂理知識,才能夠為音樂學習中的演唱、編創(chuàng)、奏樂等打下堅實的基礎,間接的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但是農村地區(qū)的音樂老師有些并非專業(yè)出身,只能簡單的教授模唱和樂曲欣賞知識,對樂理知識知之甚少。再者,農村地處偏僻,社會接觸面相對較窄,即使教師仔細講解了閱歷相關知識,學生們還是由于閱歷和知識經驗不足而不能完全理解。
1.3 欣賞資源匱乏。
通過音樂作品的欣賞,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刻的理解作曲的深刻含義及作曲家的真情實感,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情感發(fā)展和開闊思維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小學的音樂課堂上,許多教師在遇到音樂欣賞的課時時,往往采取不重視的態(tài)度,簡單的一筆帶過或者直接跳過兼而有之,即使有些學校有音樂欣賞的內容,但是欣賞的作品老調久遠,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昏昏欲睡、注意力不集中、課堂秩序混亂,不能完全體會音樂中所蘊藏的知識和情感,這就達不到欣賞音樂作品的初衷和目的。
2.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
2.1 多種手段教授歌唱。
教師在引導學生學唱一首歌時,首先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在授課過程中要采取多種授課方法,利用講故事、多媒體等資源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參與歌唱的學習。比如在學習《放牛郎王二小》這首歌曲時,開始學唱前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播放王二小的相關視頻片段,并向學生補充王二小的故事背景,讓學生領會王二小不畏艱險、英勇犧牲的大無畏精神,在把握歌曲情感的基礎上進行歌曲的模唱環(huán)節(jié),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更精準的把握作品的演唱方式。
2.2 靈活滲透樂理知識。
單純的教授樂理知識不僅學起來枯燥,而且識記起來也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授課時,應把相關的樂理知識滲透到日常的學唱和欣賞教學當中,通過日常的教學積累向學生普及樂理知識并加強積累,定能取得不錯的效果。比如在歌曲學唱的環(huán)節(jié)中,樂譜中出現(xiàn)了換氣的標識,那么教師在教授這一句的演唱時可以提醒學生換口氣,并向學生普及換氣的符號知識,然后通過“勝利小尖角,遇上換口氣”的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這樣一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利于樂理知識的積累學習。
2.3 貼合實際理解樂曲。
農村地區(qū)在欣賞樂曲時資源相對貧乏,相關的音樂器材和設備都不完備,但是農村也有著它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小學生的生活體驗,合理的創(chuàng)造適宜的資源幫助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樂曲。比如在學習《春天到》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戶外,近距離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機和綠樹紅花,讓學生通過肉眼觀察和身心體驗認識到春天的美麗和生機,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欣賞樂曲中蘊含的感情。
3.結束語
農村小學的音樂及教學是值得社會音樂工作者關注的問題,教師只有在新客場理念的基礎上,根據(jù)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小學生性格上的特性,有針對的進行教學,潛心鉆研教材和教法,教會學生基本的樂理知識、演唱技巧以及欣賞樂曲中的情感表達,引導學生用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和學習,在興趣的基礎上自主的進行學習和享受,才能夠讓農村孩子在音樂中尋找到自由和快樂。
參考文獻:
[1] 賴菁華.關于農村小學音樂教育的思考.福建教育,2017.
[2] 張躍進,徐琨.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的探究與實踐.大眾文藝,2012.
[3] 馮智慧.關于優(yōu)化農村小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新課程:小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