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 在《好人難尋》中,作者奧康納為讀者生動的刻畫了“不合時宜的人”這一角色,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性的扭曲與變態(tài)。而奧康納在她所處的那個時代中她被稱為“邪惡的奧康納”,因為在她的作品中社會冷漠荒誕,人們自私麻木,毫無溫情可言。實際上奧康納只是想通過作品來讓人們正視自己內(nèi)心的邪惡,她描寫暴力是想叫醒麻木地活在這個冷漠社會的人們,以暴力撕開社會的面具,揭露社會的本質(zhì),進而救贖人們,拯救世界。
關(guān)鍵詞 冷漠 暴力 救贖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14
Abstract In "Good Man Is Hard to Find", the author O 'connor vividly portrays the character of "anachronistic man" for readers, which reflects the distortion and abnormality of human nature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n her era, O 'connor was called the "evil O 'connor", because in her works, the society was cold and absurd, people were selfish and numb, and there was no warmth at all. In fact, O 'Connor just wants to let people face their inner evil through her works. She describes violence to wake up people who live in this indifferent society numbly, tear off the mask of society with violence, reveal the essence of society, and then save people and the world.
Keywords violence; indifference; salvation
0 引言
奧康納是美國南方作家之一,是美國文學的重要代表人物,她的作品主題深刻,風格獨特,寫作手法卓越,受到國內(nèi)外眾多讀者喜愛,她的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性格怪誕,人性扭曲,《好人難尋》作為她最負盛名的作品之一,講述了一個南方一個普通家庭旅途中的悲慘遭遇。老祖母一家六口人打算自駕到佛羅里達州度假,在途中,老祖母突然想去看古屋,結(jié)果意外發(fā)生車禍,并遇到“不合時宜的人”,最終全家被殘忍殺害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讀者可以清晰感受到殺人團伙的扭曲人性,他們冷漠無情,以施加暴力為樂,那么,是什么原因?qū)е滤麄冏兊萌绱藲埍??又有何方法來“治療”他們的殘暴呢?/p>
1 暴力產(chǎn)生的原因
《好人難尋》的社會背景是二戰(zhàn)之后。二戰(zhàn)后,人們在工業(yè)革命沖擊下,價值觀發(fā)生了轉(zhuǎn)變,人們以金錢,利益,物質(zhì)為中心,漸漸變得冷漠無情,失去了南方傳統(tǒng)的風度,失去了宗教信仰,失去了心靈的依托,因此容易走向極端,催生社會暴力慘劇。在西方社會,宗教信仰是西方人思想,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的根基,然而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原有宗教信仰開始沒落,傳統(tǒng)觀念逐漸淡化,人們越來越向“錢”看齊,荒蕪了自己的精神樂園,人人以自我為中心,冷漠自私,在生活的苦難和重壓中看不到光明和方向,暴力事件頻發(fā),人人自危。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感到迷惑和絕望,要么麻木不仁,要么走向極端。
1.1 社會原因
《好人難尋》中的施暴者是“不合時宜的人”,提起施暴者,我們可能會認為他童年不幸,缺乏教育導致的,然而他卻是一個“有文化的流氓”,他少時在唱詩班待過,曾經(jīng)也是一名虔誠的宗教信仰者,就像他自己說的“我記得我從來也不是什么壞孩子,不過不知道為何,我做錯了事,進了監(jiān)獄,它徹底毀了我,獄醫(yī)說我殺了我父親,但是他說了慌,這并不是我做的,我父親其實死于一場瘟疫”,足以證明,他本質(zhì)并不壞,并非生為暴徒,他的黑化,由以下方面造成,首先無罪而身陷囹圄,讓他感到法律不公,危難而無人援手,讓他感到人性冷漠,進而他自己的信仰產(chǎn)生了動搖,對上帝有了疑問,最后他認為是上帝拋棄了他,沒有看見他的痛苦,徹底放棄了自己的信仰,成為了一名離經(jīng)叛道者,與上帝背道而馳,試圖通過殺人來發(fā)泄痛苦,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如果這個社會能給予“不合時宜的人”以公正,關(guān)懷,對他溫柔以待,他斷然不會成為這樣的暴徒。
1.2 個人原因
首先,受害者老祖母在一定程度上給了施暴者走向極端的起因和契機。第一,在故事開頭,正是因為老祖母的自私,奸詐,不負責,導致全家人行程錯誤,意外翻車,進而遭遇暴徒。第二,在遇見暴徒時,老祖母認出他們后,沒有緘口不言,反而因為自己的愚蠢,把全家人置于困境。第三,在她得知暴徒會對她下殺手后,她這個所謂的“信徒”,自稱的善人,顯露出自己虛偽的一面,她企圖用自己的“虔誠宗教信仰”引導,感化“不合時宜的人”,希望令他相信,追隨上帝,做一個好人,以此來擺脫自己的困境,擺脫殺身之禍。然而,正是她伸手想觸碰“不合時宜的人”的那刻,被暴徒殺害。試想,如果老祖母不那么自私,懦弱,誘導家人改變路線,發(fā)現(xiàn)路線錯誤后因怕被斥責而選擇啞口不言,也就不會遇見殺人團伙;如果老祖母不那么愚蠢,大叫出“不合時宜的人”的名字,觸碰到殺人團伙的忌諱,她和她的家人也就不會被滅口;如果她不那么虛偽,自以為是,暴徒也就不會驟然不適,忙下殺手。所以說,這個暴力事件的產(chǎn)生,與老祖母的自私,懦弱,虛偽有著很大的關(guān)系。其次,“不合時宜的人”,少時本是個好少年,信仰上帝,熱愛生活,然而遭受法律的不公正和社會的冷漠后,他感到疑惑,不安,對上帝的信仰不再堅定,他沒有選擇放下仇恨,放下過去,沒有思考如何去讓這個社會變好,而是決定去報復社會,仇視信仰,進而一步步迷失,逐漸變成一個殺人惡魔,“不合時宜的人”沒有進行自我審視,自我救贖,而成為一個施暴者,主導了殺害老祖母一家人的暴力事件??偠灾鐣淖兏?,科技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進步,導致了人們信仰缺失,人性自私,冷漠。而人們的自我,虛偽,殘暴又進一步加劇了社會問題的產(chǎn)生,進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導致了“好人難尋”的局面,社會與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兩者相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什么樣的社會孕育出什么樣的人,什么樣的人進而組成什么樣的社會,因此,暴力產(chǎn)生與社會和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密切相關(guān)。
2 暴力帶來的結(jié)果——救贖
“暴力”和“救贖”看起來是兩個相左的詞語,試想暴力只能讓事情變得更糟糕,往更壞的方向發(fā)展,何談救贖?何談用暴力拯救世界?然而,暴力確實可以起到救贖的作用。例如,古今中外,無數(shù)次的社會進步,無數(shù)次的革命都是“拋頭顱,曬熱血”,進而喚醒麻木的民眾,起到振聾發(fā)聵的作用。暴力可以推動人們?nèi)ニ伎?,去深入探究社會的本質(zhì),人們的內(nèi)心,進而幡然醒悟,推動社會發(fā)展。
2.1 暴力對老祖母的救贖
在遭遇這起暴力事件前,老祖母一向自詡為虔誠的信徒,聲稱自己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無條件追隨上帝,并企圖用自己的偽善,感化施暴者,讓“不合時宜的人”放下仇恨,拾起信仰,不再殺人。然而,當她得知“不合時宜的人”要殺害她時,她的信仰不再堅定,她認為上帝不會來拯救她了,如果不是這起暴力事件將老祖母置于生死之境,恐怕老祖母自己都沒發(fā)現(xiàn)自己是個偽信徒。老祖母死的那一刻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信徒,她像一個母親對待孩子那樣,希望給“不合時宜的人”以關(guān)愛,她想去撫摸他,去感化他,帶他走出困境,雖然沒有幸免于難,但死后,她端詳?shù)淖?,像耶穌受難的坐資一樣,面帶微笑,仰望天空,像個孩子一樣,她一定是痛苦并快樂著,此刻的她成為了一名真正的信徒,得到了上帝的救贖,而這次救贖也正是來自于這起暴力事件。
2.2 暴力對“不合時宜的人”的救贖
由于社會的不公正,人性的虛偽冷漠,使得“不合時宜的人”由一名虔誠的信徒,變?yōu)榱艘幻┩?,性格扭曲的他,以殺人來填滿自己空虛的內(nèi)心,證明自己的存在,以殺人來報復這個社會,以殺人來逼上帝現(xiàn)身,證明上帝并不能阻止他殺人。在殺害老祖母一家前,“不合時宜的人”認為殺人是世間唯一的樂趣,然而,當老祖母一家被殺后,他的同伙對他說“殺人還挺有意思的”,然而他卻對他的同伙說:“閉嘴,生活沒有真正的樂趣!”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合時宜的人”內(nèi)心的變化,良知泯滅已久的他內(nèi)心起了一絲同情,還有他對同伴說:“如果她活著時每分鐘都有人開槍打她,她倒很可能成為一個好女人的”,這句話說明他已經(jīng)明白老祖母雖然死亡,但已經(jīng)得到了救贖,也明白是了這份救贖是死亡帶給她的,而他自己在失去殺人這個唯一“樂趣”后,還要在這個無趣的世界逃亡,他明白了這一點,就證明在某種程度上,他得到了救贖,而這份救贖,也是暴力帶給他的。
因此,要理解暴力和救贖的關(guān)系,要從理解這個暴力事件過程和暴力事件結(jié)果入手,不能把眼界局限于表面詞意,暴力帶來的并不全是惡果,在某些社會環(huán)境中它可以發(fā)人深省,給人們敲響警鐘,刷洗人們污濁蒙塵的內(nèi)心,幫助人們重新找回信仰,找回生活的方向與生命的要旨,讓這個社會重新鋪滿陽光。
3 結(jié)語
文學作品中描述暴力的場景有很多,這些場景的大小,結(jié)構(gòu),側(cè)重點和角度各有不同。然而像作者奧康納這樣,以暴力為視角,從中為麻木冷漠的人民尋找救贖,幫助他們探索苦難生活的起因,以及告訴人們?nèi)绾瓮ㄟ^努力和改變讓自己,讓他人擺脫困境的方法,這樣的奧康納表面看起來很“邪惡”,實則覺得她是一個很暖心的作家。暴力雖然可以起到救贖的作用,然而日常生活人們遇到暴力事件的幾率不大,遇到暴力事件的人又會遭受極大的痛苦,那么如何去喚醒麻木的人們呢?文學作品正是一個很好的渠道,通過文學作品中的“暴力”事件讓人們進行自我反思,既喚醒了麻木之人,警示了冷漠,又帶領(lǐng)人們審視自己的內(nèi)心,敢于直面自己的偽善,敢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進而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園,重建和諧友愛的社會,讓這個社會“好人好尋”。
參考文獻
[1] 劉海平,王守仁,張沖.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一卷)[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 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6.
[3] 主萬,屠珍,譯.公園深處:奧康納短篇小說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4] 杜志清,張燕.試析奧康納《好人難尋》的荒誕主題[J].華僑大學學報,2001(2):114-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