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增曲珍
摘要: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有效提問以其高效性,在教學策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課堂上的有效提問不僅能夠實現(xiàn)即時的教學反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夠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勤思考、多動腦的好習慣。新的課程改革特別強調“問題”在學生活動中的重要性,問題既是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活動的主線,同時學習過程又可以看成是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提問;效率;問題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6-0122-01
數(shù)學課是思維體操課,如何調動起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課堂提問起著重要作用,良好的課堂提問,既能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又可調節(jié)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那么提出優(yōu)質高效的問題有怎樣的策略呢?作為一線的教師,如何讓課堂提問更有效是我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下面我對這個問題進行的一些初步探究。從一定意義上說,問題是思想方法、知識發(fā)展、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邏輯起點和推動力量,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沒有“問題”就沒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教育就是以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為起點的“問題教育”。因此,我們應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質疑問題的能力。那怎樣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
1.把握提問時機,最大限度地保障提問效率
在課堂進行過程中,教師應把握好課堂節(jié)奏,確定提問的時機。要在知識點結束后及時提問,趁熱打鐵,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強度。同時,提問不應過于頻繁,使學生感到過于疲憊。例如,在進行“認識立體圖形”這一課的教學時,教師首先進行立體圖形的介紹之后,可立即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球體的?”學生思考觀察后即可輕松得出答案。有些學生可能會誤答出其他立體圖形的物體,此時,可繼續(xù)下一個立體圖形的介紹,并講解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利用對比的手段,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問需要具有靈活性,抓住課堂情況,有效進行。
2.提問要具有目的性和導向性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而不能提一些與教學任務完全無關的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對課本的知識結構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同時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設計出具有較高水平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與學生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課堂提問,教師可以為學生指明正確的思維方向,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更加樂于參與到日常地教學中去。如果教師的課堂提問導向性不明確,就會導致學生思維混亂,這樣不僅浪費時間,而且還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教師在課堂提問中導向性必須十分明確,為學生的指明正確的思維方向。
3.提高思維能力,讓學生“善問”
首先,教師必須要有問題意識。不少教師本身就缺乏較強的問題意識,不能或不善于提出有質量的問題。教師沒有良好的質疑習慣和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所以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教師必須先行一步,提高自己獨到思想。
其次,要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會問”、“善問”。有部分學生盡管思維比較活躍,但因存在知識、經驗、語言等方面的不足,或限于思維水平的障礙,提問不得要領,缺乏深度。教學中,教師要在鞏固學生已有問題意識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其發(fā)問水平。要特別注意給學生造就萌發(fā)問題的機會、產生問題的空間、去品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如在教學《年、月、日》后,留給學生發(fā)問的機會,“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對年、月、日這些時間有什么想說的、想問的?”學生的問題五花八門,如:多少年為一個世紀?為什么有些年份的第一季度的天數(shù)不一樣,有幾種情況?等等。
4.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合理選擇提問對象,盡量兼顧每個學生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提出的問題要能夠充分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啟發(fā)學生進行自主思考,這樣能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運轉。如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可適當插入一些數(shù)學小游戲,根據游戲內容提出與教學內容相符的實際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要全面了解全班學生的能力水平以及基礎知識的差別,對每個學生的情況都要心中有數(shù),在此基礎上在根據不同的問題,選擇合適的回答對象。如在實際教學中,對于比較困難的提問就應該選擇成績較好的學生回答,而對于相對簡單的問題則選擇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真正做到學生回答問題的機會平等,這有助于差等生培養(yǎng)自信心。
5.提供思考時間,讓學生進行充分思考
教學過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值得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此時,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他們發(fā)散思維,拓展自己的思考深度和寬度,形成更加有效的思考方式。例如,在“統(tǒng)計”一課的學習中,縱向復式條形統(tǒng)計圖和橫向復式統(tǒng)計圖的理解,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問題。教師在介紹完基礎概念之后,不妨向學生提問“條形統(tǒng)計圖有什么含義?為什么要采用這種形式?”提問后空余3~5分鐘讓學生用于思考,空余期間,可進行一些簡單的提示,如“從橫軸上的數(shù)字進行思考”“它的面積代表什么意思呢?”等,幫助學生找到切入角度,讓他們學會自主思考。
總的來說,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讓問題促使學生思考,讓思考帶給學生收獲。小學數(shù)學課堂提問方式雖然多樣,但是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首先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其次是提問需具有目的性以及導向性,同時還需要符合學生的興趣,另外教師在選擇提問對象時應該要盡量照顧到班級的每個學生,最后還需要正確處理學生的回答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