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榮輝
【摘要】在學生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要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就要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預情、學法、困惑、體驗等。讓我們從關注學生開始,到關注學生結束。在這個不斷反復關注的過程中,讓他們愛上數(shù)學,愛上學習數(shù)學,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關鍵詞】生本學習;預情;學法;困惑;體驗
“生本學習”,充分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全過程中,創(chuàng)建積極、愉悅、高效的理想課堂,它的核心就是“尊重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發(fā)展”。師生、生生之間通過合作交流,不斷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提升學習的興趣,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從而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p>
課堂教學中“生本學習”,就是要關注學生的預情、學法、困惑、體驗等,這樣的關注彰顯了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習真正發(fā)生。
一、關注學生的預情,做到有“據(jù)”可依
“預情”就是指教師對學生課前相關情況的了解。筆者在教學“方程”時,由于是借班上課,再加上當時學生的身邊沒有現(xiàn)成的五年級下冊書本。于是筆者復印了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書上的相關內容。在熟悉學生時,我把相關的復印紙發(fā)給了學生。
經(jīng)過大約十分鐘的預習,我做了一個測試。
(一)請選擇,在你認為合適的答案后面打“√”。
1.你認識天平嗎? ? ?認識( ) ? ? ? 不認識( )
2. 2+5=7( ) ? ? ?9+5=15( ) ? ? ?X+5=26( )
3.你知道什么是方程嗎?知道( ) ? ?不知道( )
4.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 )
(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數(shù)量關系。
1.一本筆記本x元,買6本一共( )元。
2.一輛汽車每小時行y千米,2.5小時行( )千米。
3.兒子藏書z本,爸爸藏書是兒子的3倍,爸爸藏書( )本。
4.某彩電,原價x元,元旦期間優(yōu)惠了116元,現(xiàn)價( )元。
從教學前測看,約有90%的學生認識了天平,并了解其使用方法;約有60%的學生認識等式;約有35%的學生聽說過方程;約有10%的學生能寫出方程;85%的學生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shù)量關系。
方程是代數(shù)的開始,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只是有了“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學習經(jīng)驗。學生對“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掌握情況良好,有利于本節(jié)課中用“方程表示相關的數(shù)量關系”的學習。因此在預習中筆者夾帶了相關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shù)量關系”練習題。
借班上課,不同于在本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并不是十分的熟悉。筆者所要上的這個班級的學生非常特殊,他們的父母都是農民工,而且來自全國多個民族,學生的年齡參差不齊,基礎自然也就會參差不齊。這就有必要進行了解。對于上課者來說,不但要了解他們的知識基礎,還有必要了解學生的生活情況。在我的想象中,原本他們應該是一群性格內向的孩子,上課應該都不敢講話??僧斘易呓麄儠r,一切與我的想象差距很大。長期漂流的生活讓他們養(yǎng)成了好動的習慣,好多的孩子都無法坐正,總是在位置上搖晃,講話沒有規(guī)矩。當我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時,迅速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師生交流后讓學生趴在桌上休息,讓每一個學生都靜下心來。這也為后來的課堂教學順利進行打下了基礎。
因此,課前預情的掌控,是十分有必要的。主要的預情包括: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生預習情況、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的地區(qū)差異等,這些都是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真正發(fā)生的前提。只有關注學生的預情,在課堂中才能做到有“據(jù)”可依。
二、關注學生的學法,做到有“法”可行
斯賓塞說,教育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的發(fā)展。教師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的應該盡量多些。
方程是代數(shù)的開始,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枯燥的。課本上解釋方程的意義就一句話“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叫方程”。如果讓學生死扣住這個意義,這節(jié)課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如何讓學生通過自身的經(jīng)驗來探索出方程這一類式子,從而理解方程的含義。筆者作了如下的設計。
教師通過天平圖讓學生用式子表示出不同天平圖的狀態(tài),也就得到了如下式子(課前制作成可以移動的板子):
20+30=50 ? 50<100 ? ?50+50=100 ? ?X+50>100
X+50=150 ? X+50<200 ? ?X+X=200 ? ?2X=200
師:同學們,看著這么多的式子,你們有什么感覺?
生:比較亂,要進行整理一下。
師:怎么整理?
生:把它們分類。
師:既然是分類,就要有一定標準,請大家思考一下,你準備按什么標準分類,分成幾類?
一分鐘的獨立思考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筆者行間巡視與學生一起討論。
五分鐘后,小組匯報。筆者沒有讓學生口頭匯報,而是讓小組內的兩名學生到前面來移動小板子,一邊移動一邊敘述分類的方法。
同學們按“等式”和“未知數(shù)”將式子分成兩類后,通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它們當中有這樣:X+50=150、X+X=200、2X=200三個式子是相同的。 因此教師讓學生給這樣的式子起名。由于有預習的基礎,學生起名為“方程”。
“方程”的得出過程,是在學生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運用掌握的“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知識來表示出不同天平圖的平衡狀態(tài)。當眾多的式子出現(xiàn)時,學生產生整理的需求,筆者順理成章地讓學生分類整理,從而得出在不同的分類中含有相同的式子,引出“含有未知數(shù)的等式是方程”這一概念。
在這一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知識經(jīng)驗、小組合作、同伴互助等都為學生學習的真正發(fā)生,做到了有“法”可行。
三、關注學生的困惑,做到有“章”可按
“方程”這一知識在小學階段不是一個新的知識,只不過在當時的學習過程中沒有明確指出來。在一年級時的8+( ?)=10,三年級時的 □□÷3=23這些就是方程。在學習前和學習中學生分別寫出含有x、y、a、z、n、□、△等的方程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自然產生了學習的困惑。
師:同學們,我們含x、y、a的等式是方程,含n、□、△的等式是方程,在我國古代還有用漢字表示的方程,這樣的表示方法給我們的交流就帶來了不便。我們怎么辦呢?(讓學生產生困惑)
師:這時有一位數(shù)學家說話了。
出示:三百多年前,法國數(shù)學家笛卡爾第一個提倡用字母x、y、z這三個字母作為未知數(shù),才形成了現(xiàn)在的方程。
整個過程中,教師把“方程”的前世今生交代得非常清楚 ,也為后面學生的繼續(xù)學習打下了基礎。本節(jié)課上,當“方程”的概念出現(xiàn)時,筆者出現(xiàn)了一年級、三年級時的方程模型,讓學生一下子了解了原來方程不是今天才學的,我們在一年級就學了。只不過當時沒有叫“方程”。當多種未知數(shù)出現(xiàn)時筆者用法國數(shù)學家笛卡爾的研究來做闡述,為今后方程未知數(shù)的統(tǒng)一作了規(guī)定。這樣的設計讓學生真正地參與了學習過程,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方程”的前世出現(xiàn)時,學生一下子了解了,原來我們以前就學過了,原來知識是相通的,知識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個知識好簡單??!
因此,作為教師要認真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困惑。當教師從學生這個學情的角度來巧妙設計學習過程,會讓學生知道,知識是可以有“章”可按的。
四、關注學生的體驗,做到有“驗”可證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自身會根據(jù)知識的呈現(xiàn)產生不同的學習的體驗。在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數(shù)量關系時,有這樣一組題:
(1)
(2)每杯果汁x毫升,3杯果汁共300毫升。
(3)兒子藏書x本,爸爸藏書是兒子的3倍,爸爸藏書300本。
(4) 汽車每小時行駛x千米,3小時行駛300千米。
當同學們列出的方程發(fā)現(xiàn)都是3x=300時,他們會非常自然地產生這樣的想法,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巧合還是背后隱含著一定的關系呢?這些體驗的產生,會讓他們對接下來的探究產生興趣。通過討論探究后,他們發(fā)現(xiàn)原來這四道題的背后都隱藏著“三個x的和是300”這樣一個相等關系。進而讓他們體驗到只要相等關系相同,就可以列出相同的方程。當學生體驗到這樣的關系后,筆者又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一個問題也列出“3x=30”這個方程。多名學生找到了這樣的問題。學生的思路一下子打開了,他們體驗到了原來“方程”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
因此,我們在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時,要充分利用好當時的這種體驗,才能真正做到以學定教。只有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做到有“驗”可證。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如果要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fā)生,必然要做到以生為本,創(chuàng)造“生本學習”的課堂。讓我們從關注學生開始,到關注學生結束。在這個不斷反復關注的過程中,讓他們愛上數(shù)學,愛上學習數(shù)學,增強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