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思春
小學語文要學習一些理解、句式、文法、修辭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教學一般不單獨進行系統(tǒng)的講解訓練,而是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每一項新知識點的學習,應(yīng)該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認識—理解—運用。這一學習過程不是在一次教學中就能達到目標,也不是在一節(jié)課中就能解決的,而是要通過多個輪次的遞進式教學。這樣做實際上是留給學生一些消化、沉淀的時間,有一個由知識內(nèi)化為能力的過程。部編語文教材最大的特點是明確呈現(xiàn)了單元語文要素,教師需要把單元要素融入本單元的文本教學當中去,通過文本的遞進學習,達到掌握某一語文要素的目標。下面就以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借助關(guān)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這一要素的落實為例進行整體教學規(guī)劃。
一、規(guī)劃單元語文要素“遞進式學習”落腳點
本單元有4篇課文,第一篇是《古詩三首》(《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后3篇是現(xiàn)代文《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在《海濱小城》課后有這樣的習題:“有些句子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你能從課文中找出來嗎?”這是教材編寫者引導教師在教學中進行“中心句”的學習。前一課《富饒的西沙群島》就有相關(guān)段落采用了圍繞中心句的總分構(gòu)段方式,本單元的習作“這兒真美”要求圍繞一個意思寫,也是圍繞中心句用總分的方式進行描寫訓練。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馮忠良認為心智技能形成有三個階段:“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內(nèi)化。”[1]原型定向階段是使主體掌握操作性知識的階段,原型操作是把主體在頭腦中應(yīng)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以外顯的操作方式付諸執(zhí)行;原型內(nèi)化是借助言語作用于觀念性對象,從而對事物的主觀表征進行加工改造。一項語文能力的形成需要在不同課文中進行定向、操作、內(nèi)化三階段的遞進學習訓練,才能由知識逐步形成能力。語文要素的學習僅僅通過一課的學習是不夠的,必須要依靠一輪的漸次學習,才能逐步形成能力。教師教學時要總體規(guī)劃單元語文要素的學習,通過三次指向不同目標的系統(tǒng)學習,在不同課文中進行定向、操作、內(nèi)化。這一單元就可以先通過《富饒的西沙群島》認識中心句,然后在《海濱小城》讓學生運用這種方法理解段落,最后在習作中進行遷移運用。整個單元的語文要素訓練安排如表1:
二、實施單元語文要素 “遞進式學習”路線圖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知識學習“在教學中應(yīng)該根據(jù)語文運用的實際需要,從所遇到的具體語言實例出發(fā)進行指導和點撥”[2]。既然已經(jīng)將“中心句”這一語文要素作為單元目標,在整個單元的教學中就要把這一重點貫穿始終,形成一條清晰的“遞進式”訓練路線圖。
1.起點:認識了解知識點“段落中心句”
新知識的學習,最初是了解認識?!陡火埖奈魃橙簫u》這一課中第五自然就是圍繞中心句展開描寫的,采取的是總分結(jié)構(gòu)。首次學習要講解明白,讓學生弄清楚什么叫“中心句”,以及如何進行“總分”描寫。在教學中可以采取這樣三步。
第一步,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師讓學生默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段是描寫什么的,再讓學生看看這一段的哪句話正好表達這個意思,學生很容易找到“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教師板書這句話。
第二步,找出分寫內(nèi)容“海鳥”“鳥蛋”“鳥糞”。教師引導學生再讀這一段,找出圍繞“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這句話分別描寫什么。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點明分別描寫了各種海鳥、遍地鳥蛋、厚厚的鳥糞,并板書“海鳥” “鳥蛋”“鳥糞”。
第三步,揭示總分的方法。這時候根據(jù)板書,教師揭示“總分結(jié)構(gòu)”:剛才學習的這一段圍繞“西沙群島也是鳥的天下”這句話進行描寫,這句話就是這段的中心句,屬于總寫;后面分別從“海鳥”“鳥蛋”“鳥糞”三個方面寫鳥多,這是分寫。我們把這種圍繞中心句展開描寫的結(jié)構(gòu)稱為“總分結(jié)構(gòu)”。
一個知識點的首次學習是原型定向,要一步步地揭示,讓學生有一個清晰的理解,頭腦中有清晰的印象,這樣他們就和這個知識點“相識”了。中心句與總分結(jié)構(gòu)知識點的學習,正是通過逐步的分析,以框架式的板書呈現(xiàn),給學生一個非常清晰的概念思維圖像,幫助他們理解。
2.節(jié)點: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理解課文
一個知識點的學習,一次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當它在閱讀中再次出現(xiàn)時就要“相處”了,就是運用學到的知識進行文段的分析理解,也就是原型操作。中心句在《富饒的西沙群島》的學習中有了基本印象,還要能在閱讀文本時進行理解分析。教學《海濱小城》這課時,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默讀這最后四、五、六段,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看看圍繞這句話分別寫了哪些方面?”學生自學、圈畫,然后進行交流。第四段的中心句是“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栽了很多樹”,圍繞這句話分別寫了樹的種類,桉樹葉子散發(fā)香味,鳳凰樹開花;第五段的中心句是“小城的公園更美”,主要描寫了榕樹和樹下的石凳;第六段的中心句是“小城的街道也美”,分別寫了細沙鋪成的街道,街道十分干凈。
學以致用,這是教學的基本點。在上一課學習了中心句之后,就要讓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理解、分析課文,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這樣的運用還可以延伸訓練,找到這樣的文章段落,設(shè)計幾個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不斷鞏固總分結(jié)構(gòu)的知識。
3.終點:運用所學知識點進行寫作
語文知識從開始學習到基本掌握,到最后運用,是一個由知識轉(zhuǎn)換成能力的螺旋上升的遞進過程。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最終體現(xiàn)在知識運用上,要成為自己能力的一部分?!爸行木洹薄翱偡纸Y(jié)構(gòu)”掌握以后,通過文段理解分析進一步鞏固,接下來還要運用到習作表達當中去,作為一種表達的技能熟練掌握,提高寫作水平。
這一單元的習作“這兒真美”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美麗的地方,把身邊的美景介紹給別人,并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寫。教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前面課文中學到的圍繞中心句展開描寫的方法,以“秋天的樹林就像一幅色彩斑瀾的圖畫”為例指導學生構(gòu)思,梳理出秋天的楓樹怎么樣,銀杏葉子是什么顏色,水杉看上去像什么等,再讓學生圍繞其中一句話進行描寫訓練。語言訓練有時需要給學生一個支架,這樣學生才能夠自由展開。
語文單元要素經(jīng)過一系列這樣的學習,學生從初識到再認,然后重現(xiàn),最后運用,符合兒童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這樣的經(jīng)歷,也是從知識到技能的一個發(fā)展過程。
三、構(gòu)建單元語文要素 “遞進式學習”策略
王榮生教授說閱讀教學可以“隨文教知識”,“學生缺乏這個知識,對課文的理解、感受,就可能很不到位;具備了這個知識,并把它用在當下的課文閱讀中,理解和感受就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3]。部編語文教材一個單元一個語文要素,隨著一篇篇文本的學習,逐步形成語文素養(yǎng)。教師在實施整個教學時,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目標統(tǒng)整
一個單元多篇文本,每個文本都有多個可以實施的教學目標,但是單元導語中標示的語文要素應(yīng)該是本單元的重點目標。所以要立足整個單元,統(tǒng)整教學目標,系統(tǒng)規(guī)劃好單元主目標實施的落腳點、教學步驟等。每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首先要立足于單元總體目標,并把單元語文要素作為首要目標去落實,然后才能兼顧其他目標。
2.循序漸進
語文學習是一個“慢活”,是講究過程的。我們要圍繞單元的重點學習要素,統(tǒng)一整合單元文本,充分考慮文本特點和先后順序,合理規(guī)劃好知識講解點、理解運用點、遷移訓練點。遵循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通過幾篇文本的幾次訓練達到完全掌握這一知識點,而非在一篇文本中就“一蹴而就”。
3.讀寫融通
閱讀與寫作要相互滲透、互相融通,以閱讀提升寫作,就是從閱讀中學習表達方式,并運用到寫作當中去,提高表達的水平;以寫作促進閱讀,通過寫作加深閱讀理解,提高閱讀的興趣。閱讀教學既要學習閱讀,又要學習表達,教師要緊扣單元要素知識點,在一篇篇文本的教學中做到讀寫融通,相互促進。
“遞進式學習”是從學習知識到鞏固知識并運用知識,是在鞏固中不斷提升,從知識變成技能,最終形成素養(yǎng)。語文學習需要長期的浸潤、涵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能成,所以教學要有長遠的眼光,要有長久的規(guī)劃。
參考文獻
[1] 馮忠良等.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wù)教育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 王榮生.閱讀教學設(shè)計的要訣[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