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必修課中的《屈原列傳》(節(jié)選)為例,從綜合性學習主題的確定、學習任務群的內(nèi)容選擇、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學習活動的過程與方法、教學反思五個方面就學習任務群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作初步的探索與思考,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發(fā)展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綜合性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習任務群”的概念,指出:“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逼渲笇枷胧恰皬淖鎳Z文的特點和高中生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出發(fā),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綱,以學生的語文實踐為主線?!笨梢姡行ч_展語文學習任務群的行動研究是新時代語文課程改革向縱深發(fā)展的方向,也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探索實踐的新課題。下面以必修課程中的《屈原列傳》(節(jié)選)為例,談談開展學習任務群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初步探索與思考。
一、《屈原列傳》(節(jié)選)的解讀與綜合性學習主題的確定
《屈原列傳》(節(jié)選)寫屈原遭讒被疏后“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說明了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的原因、心理狀況,評述了《離騷》的思想內(nèi)容與寫作方法,并對屈原的人品做出了“雖與日月爭光可也”至高評價。節(jié)選內(nèi)容以抒情議論為主,有別于史傳以記敘為主的表達方式。戰(zhàn)國時期,士人游說諸侯,良禽擇木而棲。唯有屈原無論遭遇如何,始終系心楚國,從不背離。他熱愛祖國,熱愛鄉(xiāng)土,熱愛人民,“雖放流,眷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愿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zhèn)”“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作者對屈原的異常推崇是因兩人的精神內(nèi)核在某種程度上的契合,同樣“正道直行,竭忠盡智”,同樣“志潔行廉”卻不為世人所容,不為帝王所重。故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而司馬遷則完成了被魯迅先生稱為“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兩人都取得了“立言”上的不朽。不論是屈原還是司馬遷,他們都為了追求自己的“道”而執(zhí)著無悔。
因此,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的主題定為“人生價值”。該主題又可分兩個次級主題:從兩人的德行中提煉出“志潔行廉”“正道直行”;從兩人的選擇中提煉出“生以踐志,死以明志”“生存選擇”。
二、學習任務群的內(nèi)容選擇與學習活動的情境設置
語文學習任務群是本真語文的深度學習,是語文實踐的行動過程。其最大變革在于:改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改教教材知識為綜合性學習活動;改基于單篇文本的學習為強調(diào)大單元的整體學習。從上述理念出發(fā),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課堂內(nèi)外的聯(lián)通,任務、情境、活動的整合來實現(xiàn)學生與世界、作者、作品的對話。
(一)綜合性學習文本群的選擇
圍繞《屈原列傳》(節(jié)選),補充《屈原列傳》全文、《漁父》、《離騷》(節(jié)選)、《報任安書》《太史公自序》等課文及王逸《楚辭章句序》,整合蘇教版教材,展開群文閱讀。學習活動的難點是文言文閱讀中的字詞障礙。通過預先印發(fā)相關的詳細注釋和譯文,引導學生結(jié)合資料通讀與整理學習內(nèi)容,并就自主閱讀中的問題展開討論。從對文言字詞的理解深入到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
(二)綜合性學習的任務與目標
本次學習活動要求學生跨越時空與兩位先賢進行生命對話。采用訪談的形式模擬采訪屈原與司馬遷,這一方面能消解古代先賢與當代認識的隔閡,通過對其文章的解讀,達成平等的交流,既不將之奉為神壇偶像敬而遠之,也不視之歷史舊物輕而棄之;另一方面能打破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隔膜,深入文言文本,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習活動要達到新課標“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的目標,通過學習,豐富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三)綜合性學習的情境設置
活動從流行文化切入,引導學生思考“人生價值”主題。當今青年流行“佛系”一說,“佛系”有其積極面,也有其消極影響,即過于看淡人生、放下一切。人生在世,總需要實現(xiàn)自我價值,特別是新時代的青年重任在肩,更要有直面人生的勇氣,有追求人生價值的力量和積極向上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古往今來,仁人志士,從來以鐵肩擔道義,以妙手著文章。屈原系心祖國百姓,留下不朽的詩篇,殉國殉道而無悔;司馬遷,以如椽大筆,秉筆直書紛紜歷史,《史記》橫空出世,光耀千古。他們都實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新時代的青年又當如何呢?
(四)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形式
基于以上思考,把董卿主持的《朗讀者》節(jié)目作為活動形式。這檔節(jié)目融文化、訪談、朗讀諸元素于一體,學生在編寫劇本,視頻錄制的實踐中,可以實現(xiàn)對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當代文化參與、實用性文本閱讀與交流、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等多個學習任務群的學習。
三、綜合性學習活動的過程與方法
主題:人生價值
情境:當司馬遷滿懷感情寫下《屈原列傳》,在擱筆前爽然自失,他又在想些什么呢?當下青年流行“佛系”一說,抱有一種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態(tài)度。然而司馬遷能放下嗎?屈原能放下嗎?如果我們是司馬遷,我們會問屈原什么問題?如果我們就是我們自己,在時代交融、飛速發(fā)展的此刻,我們又會問司馬遷或屈原什么問題?
任務: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6人一組,錄制一期《朗讀者》。以訪談的形式,采訪司馬遷與屈原(或其中之一),完成與先賢的對話。
活動一 ? 閱讀綜合性學習任務群文本,制作司馬遷、屈原履歷表和個人小傳,并歸納兩人異同。具體進程:結(jié)合工具書和必備資料自主研讀文言文本;通過履歷表梳理內(nèi)容;通過撰寫個人小傳深入了解屈原與司馬遷的選擇和精神內(nèi)核。
活動二 ? 了解并梳理歸納《朗讀者》的流程,依照流程設計《屈原列傳》內(nèi)容。具體進程:梳理歸納《朗讀者》的流程;確定訪談對象,決定訪談展開的合理性;撰寫訪談提綱,周密列表;設計《朗讀者》主題詞和開場白。推薦參考《朗讀者》第一季第三期“遇見”的視頻和文字稿。
活動三 ? 結(jié)合運用媒體,錄制《朗讀者》。具體進程:分配工作;完成初稿;錄制視頻;交流評價完善。
四、綜合性學習活動的反思
學生參與綜合性學習活動的熱情很高,他們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在閱讀、朗讀、寫作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素養(yǎng)。這讓筆者看到了課堂轉(zhuǎn)型的希望,為開展學習任務群下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積累了經(jīng)驗,增強了自信。但在活動二環(huán)節(jié)也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如訪談問題隨意化,顯得有趣而無價值;訪談目的不明確,過多涉及司馬遷生平及受辱經(jīng)歷;活動中組員的參與度有差異等。
同時當代訪談的口語化和文本語言的文言性質(zhì)如何對接與轉(zhuǎn)化也是一個問題。穿越時空的對話,如何克服語言的差別,如何理解時代的差異,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認識的差異、審美的差異等都是問題。此外,設計《朗讀者》的初衷是讓學生感受文言的魅力,激發(fā)學生深入理解人物的人格和追求,但在實踐中很多學生卻只重《朗讀者》的形式,而忽略了文本的內(nèi)容。因此,本次實踐啟發(fā)我們,課堂預設目標不宜太多,核心文本的解讀仍應作為預習和準備的基礎,教師也需要針對學生的能力水平,進行細化的分層指導。
當然,課堂到底需要什么?呈現(xiàn)什么?達成什么?如何實現(xiàn)任務群學習與文本解讀的和諧融洽?這些都是我們在進一步實踐中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本次課堂只是初步的嘗試,任務群學習有太多的不確定性,也伴隨許多的可能性,這正是我們與高中語文新課程一起成長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黃立,1983年生,女,江蘇無錫人,無錫市大橋?qū)嶒瀸W校一級教師,教育碩士學位,事中學語文教學與研究工作。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