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就如何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詞的興趣進行了有益探索,提出要講詩人故事,解詩人情懷;畫詩中美景,品景中意境;抓關鍵字詞,悟詩情詞意;養(yǎng)探究精神,培學習習慣;合并同類項,組團學詩詞;拓展學習空間,融詩詞于生活。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古詩詞以其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感千百年來傳唱不衰,成為華夏文明中璀璨的一顆明珠。我們每一冊的語文課本中,都有數(shù)量不等的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而且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古詩詞教學也日益顯出它的重要性。
說起古詩詞教學,相信大家都有一個感受:這短短的幾十個字,講起來可不那么容易。在古詩詞教學上,大家?guī)缀醵紤阎环N“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無奈。
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們穿越時空,走進歷史去體會古詩詞的美,激發(fā)孩子們了解祖國文化,學習誦讀古詩詞的興趣呢?在日常教學中,我做了如下探索與大家分享:
一、講詩人故事,解詩人情懷
每一首古詩詞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不但記錄了詩人的悲歡離合,表達了詩人的愛恨情仇,還和當時的政治文化生活息息相關??梢哉f是以小我記錄大時代,以大時代記錄眾生相。通過講詩人的故事,有助于學生了解寫作背景,理解詩人的情感,引起共鳴,拉近時空距離。講詩人故事,可老師講,更可學生收集講述,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因此,如果這部分教學內(nèi)容處理好,一方面可以豐富歷史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給教學增添更多生趣。我教學《長相思》時在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交流對于納蘭性德你知道多少呢?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品質(zhì),又訓練學生聽說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還為下一步學習古詩、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做好準備。
二、畫詩中美景,品景中意境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想象力是發(fā)現(xiàn)、發(fā)明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的源泉?!睕]有想象很難有創(chuàng)造,要善于創(chuàng)造則必須善于去想象。想象對于小學生品鑒賞析古詩詞意蘊同樣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古詩詞具有篇幅短小、文字簡潔卻富有意蘊的特點,學生需要依靠自己的想象來補充和領悟詩中的意境和詩句的言外之意。學生自由的練習朗讀、想象詩中的畫面,從而感受到詩中有畫,在讀詩的同時依靠想象重現(xiàn)詩中的畫面;另一方面又是畫中有詩,在讀詩的同時欣賞詩中精妙語言對畫面的描述,最終感受到的是如詩如畫、品詩如賞畫。比如在學習古詩《江上漁者》后,請同學們想象在波濤洶涌的江面上,捕魚者站在船頭,冒著生命危險,打撈著鮮美的鱸魚,讓人不由自主的對捕魚者產(chǎn)生了同情和憐憫之心。在學習白居易的古詩《憶江南》時,可以展示一些有關江南風景的美麗圖片,讓學生在感嘆大自然獨特魅力的同時,引導他們?nèi)ハ胂蠛腕w會詩人難忘江南的意境,由內(nèi)而外地讀出對江南的贊美之情。古詩詞離我們雖然很遠,可是在這短小精煉,意味悠遠的詩文中卻飽含了古人的情懷與感受。通過引發(fā)學生想象,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與詩歌意境相似的畫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詞情感、填補了詩句的含蓄和跳躍、豐富了詩句的語言和畫面,學生邊讀邊想,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既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也感受到古詩詞語言的精煉、意境的悠遠、所表達情感的含蓄深長,從而激起對古詩詞的喜愛之情。
三、抓關鍵字詞,悟詩情詞意
詩本就是友情之物。親情、愛情、友情,山水之情、愛國 ? 之情、民族之情,都融入到了這些千古傳誦的名篇佳句之中。因此,在古詩詞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認真揣摩語言,深入體會意境,以詩來傳情,品詩來悟情。例如,在教《清平樂 村居》中小兒“溪頭臥剝蓮蓬”一句時,為了能更好地品味“臥”字,我讓學生反復品讀這句詩,進而看圖觀察、想象小兒當時的神情動作,然后讓學生把“臥”換成“躺”“趴”,來品味一下不一樣的感覺,學生都能夠從中感受到這個“臥”的情景和意境。這樣一來,辛棄疾的這首田園詩詞中包含的風格情感也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四、養(yǎng)探究精神,培學習習慣
關于古代賈島和尚“推敲”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這“推”和“敲”僅一字之差,卻讓賈先生為此茶飯不思,很值得我們后人深思,更值得我們在學習古詩詞時好好“推敲”一番。賈島和尚在反復斟酌“推”和“敲”誰更好就是一個進行探究的過程。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努力倡導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的學習,從而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習慣,提升能力。很多詩詞的精、神、韻就體現(xiàn)在一兩個字或詞中,比如《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中的“綠”字,《江雪》“獨釣寒江雪”一句中的“釣”字,《詠柳》“不知細葉誰裁出”一句中“裁”字等,在詩詞研究中都是極具價值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時,應當就這些字詞設置專門的問題,以此激發(fā)出學生的探究熱情。例如,在《泊船瓜洲》中我們可以問問學生,如果這“綠”換成“到”“過”等詞會是什么效果?再比如《詠柳》中可以讓學生設想:“裁”是否用錯了?樹葉能是“裁”出來的嗎?在這樣的提問下,學生的精神會高度集中,通過反復朗讀、感悟,就會體會到“綠”非但能寫出春天來了韻味,更是讓人仿佛看見了江南大地的春機盎然;也會體會到“裁”字非但寫出柳葉芊芊細小的美態(tài),更讓人感覺到春風就像一位心靈手巧的仙女,裝扮著春天。在這樣的探究式學習下,學生不僅能夠領悟古詩詞中字詞的精妙,更會養(yǎng)成主動探究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五、合并同類項,組團學詩詞
課改提出了“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的新理念,意思是要創(chuàng)造的思維理解、運用教材,積極開發(fā)利用課程資源,采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在古詩詞教學中,也不能“就詩教詩”,而要探索研究和形成開放、富有創(chuàng)新的語文課程。特別是有了一定數(shù)量積累的高年級學生,基本能夠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例如,我在教四年級《江雪》時,就整合了一個“垂釣系列”,包括《江雪》《漁歌子》《秋江獨釣圖》《小兒垂釣》等,重點學習的是《江雪》,但同時對比略讀《秋江獨釣圖》,并推薦閱讀《小兒垂釣》《漁歌子》,通過這樣的課程內(nèi)容整合,不但讓學生在對比中更好的深化理解詩句,又可以對我國文人歷來的“垂釣”文化進行探索,還豐富了學生的閱讀量。到六年級時,通過復習的形式引導學生對學過的古詩展開題材分類,比如愛國詩、思鄉(xiāng)詩、詠物詩、送別詩等等,整合對比,同中求異,在比較學習中引導學生理解古詩,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事半功倍。
六、拓展學習空間,溶詩詞于生活
語文素養(yǎng)是存在于每個學生內(nèi)部的文化心理結(jié)構(gòu),它是不可傳遞的,只能靠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才能養(yǎng)成。因此,我們要積極拓寬古詩詞的學習渠道和方式,開展關于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在具體環(huán)境中提供言語實踐的機會。一是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利用專題板報、學習墻報、學習園地、多媒體教學、開展校園文化節(jié)等方式接觸詩詞名家,品鑒名篇名句。二是可以利用現(xiàn)代的信息化技術(shù)手段,開展詩詞朗誦和實景詩詞表演等文化活動。三是可以引導學生指物誦詩、感懷吟詩、即景背詩。四是可以開展以寫詩詞為主題的系列寫作活動。生活離不開詩意、詩情、詩韻。我們應當把古詩詞學習融入日常生活,讓學生滿懷詩情、滿眼詩意、滿口詩香,在生活中品詩,在品詩中生活,這樣詩詞才能成為學生寶貴的精神財富。
總之,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古詩詞的情感,樹立他們學習古詩詞的信心,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我們多花些心思,古詩詞教學一定可以變得活活潑潑起來的。
作者簡介:馬智華,1980年生,山西省朔州市第七小學, 中小學二級教師,本科。
(編輯: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