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幼
“留心觀察周圍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像”,這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第二學段學生的習作要求。本文以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為例,談談如何指導學生寫觀察類作文。
一、依托單元習作例文,學習觀察方法
人們常說寫作的秘訣是“七分觀察,三分表達”,可見,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第一要素。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也就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也比較真實生動。因此,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在這個單元中安排了《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兩篇精讀課文和《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兩篇習作例文。這四篇課文都是圍繞“觀察”這條主線展開的,內(nèi)容充滿童真,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熟悉的動物、植物為描寫對象,引導學生體會觀察的好處,增強仔細觀察的意識。
《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作者意外發(fā)現(xiàn)同一片草地在一天內(nèi)的不同時間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教師可以先借機問學生:“作者按照早上、中午、傍晚的時間順序?qū)懖莸氐淖兓?,這樣寫有什么好處?”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就會明白,按照不同的時間去觀察,就能觀察到草地顏色的變化。所以,想要觀察一種事物的變化,連續(xù)觀察很重要。接著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想想我們觀察什么事物時,也要連續(xù)觀察它,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變化。又如,文中作者經(jīng)過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了草地顏色變化的真正原因。教師馬上問:“作者都仔細觀察了什么才有這個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細讀課文,指出作者除觀察了蒲公英的形狀外,還仔細觀察了草地顏色和蒲公英張開、合攏有很大的關系。這樣,學生又學會了一種觀察方法,那就是要仔細觀察事物顏色、形狀的變化。文章教完后,教師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學以致用,具體做法是觀察含羞草。教師先出示兩張含羞草葉子的圖片,一張是葉子張開的圖片,一張是葉子收縮后的圖片,指導學生從葉子的顏色和形狀上觀察不同,推測葉子變化的原因;然后播放含羞草葉子變化的視頻;最后指導學生細致觀察含羞草葉子變化有什么特點。學生在親身接觸含羞草、仔細觀察含羞草葉子的變化后,獲得了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習作時就不會出現(xiàn)無從下手的窘?jīng)r了。
二、根據(jù)學生思維特點,鼓勵大膽想象
細致觀察,給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是如果要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并且做到生動、具體、有吸引力,還必須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力。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什么是想象力、如何發(fā)揮想象力,還比較抽象。筆者認為可以借助本單元習作例文中的文章,告訴學生可以加入自己觀察后得到的想法。如《我家的小狗》中,寫小狗學念“狗”的時候叫得最歡,作者進行了推測,把自己想到的也寫進去了。又如《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中,寫楊梅吃多了牙齒被酸倒的原因,作者也是進行了推測。因此,加入自己的想法,可以把對象寫得更加生動、具體。
除了加入自己觀察后得到的想法,還可以發(fā)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運用比喻或擬人的修辭手法,使句子更生動形象、更有意思?!督鹕牟莸亍分杏羞@么一句話:“蒲公英的花就像我們的手掌,可以張開、合上。”在教學時,可以采用比較的教學方法,出示另一個句子——“蒲公英的花可以張開、合上”,引導學生比較,看哪個句子更好。學生一比較就知道文中的這個句子更好,因為文中的句子是一個比喻句,它把蒲公英的花比作人的手掌,使句子更生動形象,讀起來更有意思。教師繼續(xù)引導:人的嘴巴也可以張開、合上,為什么不說蒲公英的花和我們的嘴巴很像,可以張開、合上呢?學生馬上反駁,把蒲公英比作人的嘴巴,一點都不好看、不恰當。這樣一來,學生明白了,使用比喻句也要恰當,否則不但不生動形象,而且還很尷尬。
三年級學生的想象力是天馬行空的,教師的想象力有的時候根本就跟不上他們的節(jié)奏,所以,千萬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判他們的想象是否正確。比如在指導學生觀察含羞草葉子的變化時,有的學生說含羞草葉子張開的時候像羽毛,有的學生說像不能轉(zhuǎn)動的風車,還有的學生說像小扇子。含羞草葉子合攏時,有的學生說像瘦瘦的海星,有的學生說像一根針……有的學生從單片葉子觀察,有的學生從整體上去觀察。觀察的角度不同,想象出的也就不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這些觀察中得到了訓練。所以,想象對于學生來講不是很難,我們過去對學生的要求過于嚴格和規(guī)范,局限了學生的想象力。要讓學生學會想象,首先要讓學生敢想,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聯(lián)系,這樣才能使想象豐富起來。
三、借助觀察記錄單,嘗試篇章寫作
本單元在作文教學中指出,在指導學生觀察身邊事物的時候,可以用觀察記錄單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再根據(jù)記錄單寫習作。筆者認為這是一種非常棒的學習方式,它不僅訓練學生的觀察方法,同時還能為觀察習作積累豐富的素材。比如,教師在指導學生觀察含羞草前,可以先設計一張觀察記錄單,讓學生在觀察含羞草時,將觀察所得記錄在記錄單上,然后再指導學生將觀察所得連貫地、完整地在班上交流、分享。
怎樣指導學生完成觀察記錄單呢?最初的觀察記錄單由教師設計,完成了幾次觀察記錄單后,學生都能自己設計觀察記錄單了。有了觀察記錄單,就可以指導學生“初試身手”了。也就是將觀察記錄單中的觀察記錄所得,結(jié)合自己的想象,寫一篇完整的觀察習作。《牽?;ā愤@篇觀察習作,語感比較強、閱讀面比較廣的學生能寫一篇200多字的作文,但也有的學生只能寫100多字的片段。筆者認為,只要學生能抓住牽牛花顏色、形狀的變化,并能通過自己的想象力,寫出牽牛花的特點,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我們把“初試身手”定位在“初試”,就是引導學生初步嘗試寫下觀察所得,不做字數(shù)的要求和質(zhì)量的限定。如果在初試階段對學生的習作做太高的要求,如必須生動、具體、有創(chuàng)意等,就會使大多數(shù)學生對習作產(chǎn)生畏難情緒。正因為如此,本單元的習作要求重點僅是指導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一處事物或一處場景清楚明白地寫下來,再通過展示交流,感受觀察的好處,養(yǎng)成留心觀察、細致觀察的好習慣。
三年級的學生處于習作的起步階段,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自信心,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恰當?shù)姆绞胶头椒?,讓學生的第一篇觀察類習作成為愉快的學習經(jīng)歷,為以后自覺、愉快地作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福建省羅源縣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