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峻榕 韋東遠 韋燊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以為己利他的理論視角對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行為邏輯進行研究,探究場景中體育“非遺”傳承人是如何行動的,揭示體育“非遺”傳承人為己利他的行為邏輯表現(xiàn);他們傳統(tǒng)體育技藝突出,具有一定的社會資源,擁有較好的村落聲譽。是村落間公認的“能人”,體育“非遺”傳承人為己的行為邏輯,無形中會挫敗同樣在進行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和發(fā)展的部分邊緣人物。傳承人的利他行為能使上級部門和村落參與的群體有效整合,實現(xiàn)互利共贏的局面。然而傳承人的消極懈怠行為表現(xiàn)會影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本文只是以為己利他作為研究的理論視角,尚未深入,不夠完善。因此,也未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但是,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行動邏輯將會是今后學術界研究的焦點,本文的研究可為今后這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 非遺? 傳承人? 行為邏輯
中圖分類號:G80-05?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03(b)-0208-03
Absrtact: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behavioral logic of inheritors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interest theory, explores how the inheritors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ct in the scene, reveals the behavioral logic of inheritors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or self-interest; their traditional sports skills are outstanding, they have certain social resources and have better villages. Reputation. It is recognized as a "capable person" among villages. The logic of inheritance of "non-legacy" of sports will invisibly frustrate some marginal figures who are also carrying out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The inheritor's altruistic behavior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superior departments and the groups involved in the villages, and realize the situation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situation. However, the negative slack behavior of inheritors will affect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is paper just regards self-interest as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which has not been thorough and perfect. Therefore,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have not been put forward, but under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people-oriented", the action logic of sports "non-legacy" inheritors will be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in the future.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in this area.
Key Words: Sports; Non-legacy; Inheritor; Behavioral logic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1]”是我們黨和民族培養(yǎng)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diào),“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2]”讓文化遺產(chǎn)活起來一時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迄今為止研究涉及了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等學科領域。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以下簡稱:體育“非遺”)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保護與傳承發(fā)展正面臨著諸多困境,諸如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認定制度不健全、社會關注度不高、物質(zhì)保障力度不足、人文精神關懷欠缺等,極大地阻礙和制約著體育“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相關工作。傳承人作為非遺傳承的主體,是非遺傳承和保護的核心和關鍵要素[3],現(xiàn)有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研究主要關注的熱點在于,“非遺”傳承人認定、身份認同、地位獲得、保護機制、檔案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在體育“非遺”傳承人行為邏輯的研究領域中尚未涉及,因此,通過體育“非遺”傳承人的口述,探討場景中傳承人是如何行動的,他的行為邏輯是什么?及行為表現(xiàn)。
1? 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認定
查閱資料得知,在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認定結果中,體育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歸屬于傳統(tǒng)技藝類,但在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將體育類“非遺”類項目進行了明晰細化[3]。體育“非遺”傳承人多數(shù)來自民族村落,我國對傳承人的認定按2008 年文化部出臺《認定與管理辦法》的相關規(guī)定[4]對符合的申報者進行認定。然而在認定過程中也關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政治資本的影響。官方認定體系注重的是技藝水平、傳承能力,也即人力資本。對于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求,官方認定部門很難去準確評價,這就給了社會資本以運用空間[5]。因此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認定主要考核的核心是傳承人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僅作為參考。
從傳承人認定的過程中可知,傳承人具有較為突出的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他們也算是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方面的精英,傳承人是一種群體的身份象征,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上級文化管理部門與民間傳統(tǒng)體育文化之間交流溝通和精神傳達的關鍵紐帶。是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的直接負責人和有力保障者[3],傳承人的身份地位直接影響著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為此,國家賦予了該群體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的職責與義務,傳承人得到政府文化部門以及媒體的熱捧,部分非遺傳承人還得到國家的資助。他們受到上級文化部門的重視和“關照”,在族群中也獲得良好的村落聲譽,從而為自己積累了社會資源。
在上級文化部門和族群中被稱之為“能人”。
2? 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行為邏輯分析
2.1 傳承人的為己
朱富強(2010)認為人的本性是為己,個人需求是行為目的和活動的本質(zhì)[5]。傳承人如何為己,首先我國“官本位”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因此作為普通的村民看來,被認定為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人不僅可以獲得精神層面的榮譽感和實現(xiàn)的滿足感,同時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獲得攫取利益帶來了機會。但凡能夠在村里被認定為體育“非遺”傳承人的村民,多數(shù)屬于村民眼中“能人”。在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傳承人多數(shù)是村落中所公認的“能人”,首先他們有著較高的體育技藝,有著聰明的頭腦,處事精明圓滑,有著一定的社會資源,有些傳承人還在當?shù)氐恼畽C關事業(yè)單位工作,他們利用自己工作身份可以獲取較多的資源信息,領各種機構頒發(fā)的榮譽證書,知道如何跟官員、媒體打交道。建立自己強大的社會資本網(wǎng)絡。同時部分傳承人會充分利用自己傳承人的特殊身份,與上級文化管理部門做好保護宣傳工作,與旅游經(jīng)濟聯(lián)姻,發(fā)展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地方旅游相結合,發(fā)展當?shù)氐慕?jīng)濟,為村民帶來財富。隨著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力度的不斷加大,國家資金補助的增加,由此,可作為自己財富增長的一種方式。上級文化管理部門為了更好的開展非遺文化的保護工作,或者做些政績工作也需要傳承人的配合,因此文化管理部門也會跟傳承人形成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使個人在榮譽感和獲得感得到滿足。上級文化部門需要傳承人代為宣傳和轉達各項指示文件,成為了國家意識行為的政策執(zhí)行者,但是無形中出現(xiàn)了較為不利的一面就是,挫敗了同樣在進行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傳承發(fā)展的部分邊緣人物,這一點是值得政府相關部門關注的。
2.2 傳承人的利他
體育“非遺”傳承人是國家政府部門給予他們特殊的身份,是傳承和發(fā)展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核心要素,國家不僅賦予他們相應的權利,同時也要他們履行相應的義務,是一項光榮和特殊的使命。體育“非遺”傳承人的利他行為中的他,可以是集合起來的整體,也可以是單獨的個體,例如,上級文化部門需要相關的材料、影像、表演、宣傳等工作他們會積極配合上級部門所安排,盡自己所能。雖然他們得到的補助十分的低,甚至經(jīng)常要占用勞作、休息時間。同時,這給傳承人在上級文化部門面前留下很好的聲譽,積累了一定的社會資源,上級部門一有需要表演展示時就會及時通知傳承人,這樣不僅上級文化部門有政績可出,傳承人也得到相應的紅利,形成了一種利益共贏的共同體。與此同時,在傳承人帶領下通過社會資本整合,組織召集村民進行文化商演與旅游景區(qū)合作,增長自己和同族人的財富,顯然傳承人不僅僅是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保護傳承者還是地方經(jīng)濟創(chuàng)收的領導者。在族群村落間收獲良好的村落聲望,也可為自己的子孫后代和家族的人積累社會資源。自身的威望在村落間不斷提高,為自己日后開展工作帶來了諸多便利。傳承人的利他行為,其中也包含著為己,形成了一個互幫互利合作共贏的統(tǒng)一體。
2.3 傳承人的消極懈怠
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在民間村落體育“非遺”傳承人處在十分“尷尬”境地,為何如此呢?在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項目申報和傳承人認定的過程中,上級文化部門對“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的認定會花較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各種人文關懷,打破了村落間原有的平靜,使村落處于“十分熱鬧”的氛圍中,但是等到事情辦好了,一陣熱潮過后,村莊又歸于平靜。上級文化部門并未與體育“非遺”傳承人形成真正至上而下的互動與交融。傳承人只是成為了上級文化部門代為宣傳和傳達上級指示和精神文件,使傳承人成為了上級部門代言的工具。就像村頭的傳聲器存在著,傳承人的主體地位和特殊身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傳承人在村落中的地位又“普通化”甚至成了村民閑暇時口中的談資。例如,“傳承人也沒啥樣啊,跟我們一樣下地干活”,“發(fā)一次通知得多少錢啊”等。第一,根據(jù)傳承人W說“:自從自己被認定為傳承人后,自己在村里組織活動反而困難了,群眾們沒有以往的熱情了,團結的程度也沒有以往的高漲,不太情愿也不怎么配合,或者總是以有事為由推脫”,私下聽到的傳聞是這樣,“他是傳承人政府給他補助,我們又不得補助,干嘛幫他做,我們家這么多事都做不完,”這也反映出了村落民間眼紅的心理,同時也挫敗了部分同樣在進行非物質(zhì)文化保護傳承的邊緣人物。第二,根據(jù)傳承人Q說:“自己被文化部門認定為傳承人后,文化部門也沒有與我們進行聯(lián)動,自己就多了個稱號和一塊牌子而已,沒有實際的工作要做,和往常一樣,按照上級部門指示組織群眾做些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表演,錄制材料,拍攝相片?!钡谌?,根據(jù)傳承人Y說:“現(xiàn)在組織體育活動都要跟上級文化部門進行申報備案,程序繁瑣,花費大量的時間,組織活動要拍攝相片做材料?!鄙鲜鏊私獾那闆r,直接影響著傳承人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的積極性,影響著他們的行動邏輯,歸納總結得出:作為傳承人,拿著很低的補助,但是要完成上級部門安排的任務,兼顧技藝傳承的任務,同時他們又被族群所羨慕嫉妒,甚至挖苦嘲諷等精神壓力。使他們表現(xiàn)得很不安,或者覺得自己花這么多精力做不好,覺得浪費時間,表現(xiàn)出一種消極逃避的心理。他們內(nèi)心會出現(xiàn)不安的狀態(tài)。這樣會影響傳承人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行動方向。
3? 結語
當前在我國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和傳承已經(jīng)是國家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研究的廣度涉及了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法學等學科領域,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研究也不斷的深入,例如傳承人的地位、身份認同、角色變化、建檔機制等。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行為邏輯研究尚未涉及。因此,本文借鑒前人關于傳承人研究的相關成果,試圖以為己利他作為理論視角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行為邏輯進行分析,揭示了體育“非遺”傳承人為己利他的行動邏輯表現(xiàn)。歸根結底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行為邏輯還是以為己為主,通過為己利他,將資源有效整合,以實現(xiàn)互利共贏的結構狀態(tài)。本文只是以為己利他作為研究的理論視角,尚未深入,不夠完善。因此,也未能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但是,在“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下,對體育“非遺”傳承人的行動邏輯將會是今后學術界研究的焦點,本文的研究可為今后這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2006.
[2] 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Z].2006.
[3] 汪雄,杜寧,崔家寶.體育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的身份認同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7(7):70-74.
[4] 孫九霞,李怡飛.社會資本視角下非遺傳承人的地位獲得[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9(6):2,7-13.
[5] 張鑫,趙鵬程.為己利他視角下的村干部行為邏輯分析[J].領導科學,2016,29(17):56-58.
[6] 趙芳,鄧水堅,王兵.從機械團結到有機團結:廣西壯族“打扁擔”的起源、發(fā)展與變遷[J].中國體育科技,2015,51(4):14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