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播學視閾下湖湘旅游文化走出去翻譯策略探索

    2019-07-03 02:32:12魏艷劉明東
    關(guān)鍵詞:毛澤東詩詞翻譯策略傳播學

    魏艷 劉明東

    摘 要:毛澤東詩詞中有部分描寫涉及湖湘地域旅游文化的片段,采取正確的翻譯策略可以優(yōu)化湖湘地域旅游文化的傳播效果,更好地展示湖湘旅游文化的獨特魅力。從傳播學角度剖析毛澤東湖湘地域旅游文化詩詞的漢英翻譯對湖湘旅游文化對外傳播的影響,認為在翻譯毛澤東湖湘文化詩詞時,對于以傳遞指示性或概念性內(nèi)容為主的信息類文本,歸化成分可以大于異化;對于具有鮮明語言風格、濃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負載類文本,在保持譯文在譯語文化可讀性的前提下則盡可能多的采用異化手段;而不管采用何種翻譯策略,對文化負載詞添加注釋是必要的。

    關(guān)鍵詞:傳播學;毛澤東詩詞;湖湘旅游文化;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9)02-0076-08

    Abstract: Mao Zedongs Poetry partly describe the fragments involving the tourism culture of Huxiang region, and adopting correc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an optimize the dissemination effect of the tourism culture in Huxiang region and better display the unique charm of huxiang tourism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n the foreign communication of huxiang tourism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communication, and holds that when translating Mao Zedongs culture Poetry, the domestication component can be greater than alienation for the information type text which mainly conveys the indicative or conceptual content. For the distinctive language style, The cultural load class text with strong cultural connotation uses the alienation method as much as possible under the premise of keeping the translation in the cultural readability of the translated language, regardless of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used, it is necessary to annotate the cultural load words.

    Key words:Communication Science; Mao Zedongs Poetry; Huxiang Tourism Culture; Translation Strategy

    湖湘文化源自千年,從史記等資料記載可以看出,舜帝傳說很可能源自湖湘一帶,《史記》載舜“崩于蒼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湖南古時稱為“南楚”,地廣人稀,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之處。從地域來講,“湖”是指洞庭湖,“湘”是指湘江。湖湘獨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氣候等自然因素使其自然旅游資源非常豐富。皮元珍指出湖湘大地,自古有著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1]71-75。李秋菊認為由于游歷所限,毛澤東早年的詩詞多以湖湘山水為主,再結(jié)合自身波瀾壯闊的時代生活和豐富的游歷體驗,從不同角度折射出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豐富意蘊[2]77-79。毛澤東詩詞已成為當今旅游業(yè)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許淵沖先生《毛澤東詩詞選漢英對照》和辜正坤先生《英漢對照韻譯毛澤東詩詞》中分別收錄毛詩47和46首,其中體現(xiàn)湖湘地域旅游文化特色的詩詞各有13首。毛澤東詩詞代表著一代詩風和世風,充分展示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體現(xiàn)了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在中國文化走出去被提升至國家戰(zhàn)略高度的時代,毛澤東詩詞中的湖湘旅游文化的翻譯和傳播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重視,這樣不僅有利于更好實現(xiàn)毛澤東詩詞的社會價值,也有利于湖南這朵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奇葩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傳播學與文化翻譯

    美國政治學家HD Lasswell 1946年首次在Propaganda,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Guide一文中明確提出了“大眾傳播科學”概念[3]100-104。1947年,美國傳播學之父Wilbur Schramm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成立了第一個傳播研究所,第二年主編了第一本大眾傳播學論文集,出版了第一本傳播學教材,至此傳播學也就應運而生。1948年,HD Lasswell再次發(fā)表了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文,對傳播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首次完整提出傳播的5W模式:誰說(傳播者),說什么(傳播內(nèi)容),對誰說(受眾),通過何種渠道(媒介),取得何種效果(反饋)[4]631-632。Wilbur Schramm也認為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包含以下要素:傳播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反饋。汪慶華提出20世紀80年代以來,譯界學者們紛紛認為翻譯是一種具有傳播學特征的、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信息傳播行為[3]100-104。德國翻譯理論家沃爾夫拉姆·威爾斯也認為“翻譯是與語言行為和抉擇密切相關(guān)的一種語際信息傳遞的特殊方式”[5]。呂俊則提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傳遞過程,其本質(zhì)是傳播[6]39-44。翻譯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是文化傳播的必經(jīng)之道,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礎(chǔ)條件。黃友義在《今日中國》發(fā)文指出:“翻譯工作作為跨民族、跨文化、跨語言交流的紐帶,是文化傳播的必經(jīng)之道,是決定文化傳播效果的直接因素和基礎(chǔ)條件,從某種角度講,也是一個國家對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環(huán)境建設(shè)的具體體現(xiàn)。”[7]54鄭德虎提出,翻譯這一文化傳播的橋梁對中國文化走出去起著非同一般的重要作用[8]53-56。劉進也指出,“中國文化能走出去多遠,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質(zhì)量和傳播效果”[9]156-163。首先,譯者,作為跨文化傳播的使者,在對外文化傳播的翻譯活動中,應當克服文化差異帶來的障礙,將本族文化向外進行有效輸出,向世界介紹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最終實現(xiàn)中國文化和世界各種文化的共同繁榮。其次,翻譯作為一項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必須考慮譯文能否贏得受眾,能否達到交流和文化傳播的效果。跨文化翻譯如果傳而不通,或效果不佳就失去了對外文化傳播的意義。因此,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通過翻譯策略更好地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具有重大意義。

    在傳播毛澤東詩詞中體現(xiàn)的湖湘文化時,傳播者即譯者如何有目的有意識地使傳播內(nèi)容被譯文讀者理解接受、如何遵循文化翻譯策略、如何通過對原文的補充闡釋等,恰到好處地協(xié)調(diào)譯語文化和源語文化之間的文化差異、幫助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異域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二、傳播學視閾下翻譯策略研究

    HD Lasswell認為任何傳播行為都包括以下“五要素”,即:who誰says what說什么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對誰with what effects取得什么效果。這里的效果指傳播效果,它是檢驗傳播活動成敗得失的重要尺度。張建認為,傳播效果指傳播者發(fā)出的信息經(jīng)媒介傳至受眾,引起受眾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的變化。受眾對信息接受的效果與傳播者的初始動機相符效果則好[10]24。然而,作為受傳對象,受眾對信息的接受并不取決于傳播者的主觀愿望,他們是有思想的特定的文化個體和群體,對傳播信息表現(xiàn)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傳播學研究受眾,受眾也在研究選擇傳播源。呂裴宜指出,在對外文化傳播中,我們的受眾來自于西方主流社會,我們之間存在很大的文化差異,他們是否愿意接受我們主動“輸出”的文化信息,是否愿意接觸信息源,他們的閱讀需求和期待、審美心理等等均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傳播效果[11]51。關(guān)世杰認為,如果受眾對我們譯作傳遞的文化信息不接受,不認知,就談不上感情和態(tài)度的改變,更談不上受眾行為的轉(zhuǎn)變,那樣的話,中國的對外文化傳播和文化走出去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12]36。

    上世紀90年代初,翻譯研究發(fā)生了“文化轉(zhuǎn)向”,中心理念在于將翻譯置于廣闊的文化空間進行考量。在此語境下,美國翻譯理論家Lawrence Venuti提出了歸化(domestication)和異化(foreignization)兩個翻譯策略的概念。所謂翻譯策略是宏觀層面的方針和目標,是對具體翻譯方法和技巧的指導。譯者在策略的指導下,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譯法來實現(xiàn)翻譯目標。王東風提出,歸化翻譯以目的語的文化為歸宿,“采取民族中心主義態(tài)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入語的文化價值,把原作帶入譯入語文化”[13]25。異化翻譯則以原語文化為歸宿,譯文偏離本土主流價值觀,保留原文的語言和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景。雖然Venuti認為歸化式譯文風格“自然”“流暢”,以滿足譯入語讀者的審美與接受心理,但是他仍然認為異化式翻譯有利于保留原文異域性特征,適當?shù)摹安涣鲿场焙汀安煌该鳌钡淖g文風格使讀者產(chǎn)生“陌生感”和“疏離感”,給他們“別樣閱讀體驗”[14]。故他提倡異化翻譯策略,以彰顯文化他者的差異,讓目標語文化見證不同的價值觀。Jeremy Munday提出,如果考慮到誰說(傳播者),說什么(傳播內(nèi)容),對誰說(受眾),通過何種渠道(媒介)取得何種效果(反饋)這五個要素,“歸化”和“異化”均有其存在和應用的價值[15]。換句話說,“譯者或出版商想要達到什么目的,就會選擇與此目的相應的翻譯策略,不論歸化異化,達到目的就是造化”[13]25。

    三、傳播學視閾下毛澤東詩詞湖湘旅游文化翻譯策略比較

    毛澤東的詩歌創(chuàng)作伴隨他豐富而曲折的人生閱歷和斗爭生涯,是詩人獨特而豐富的心路歷程和游歷生活的體現(xiàn)。李秋菊曾指出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輯的《毛澤東詩詞集》收錄了67首毛澤東詩詞,其中30多首是以他游歷過的地名為題目,或是地名在詩詞中有體現(xiàn)[2]77-79。本文選取毛澤東詩詞三個譯本中涉及湖湘地域旅游文化描述的若干片段,從傳播學的傳播策略角度探討如何在旅游文化翻譯過程中優(yōu)化傳播效果,幫助西方讀者正確理解中國文化中的湖湘旅游文化,展示湖湘旅游文化的獨特魅力。

    劉澤權(quán)在“基于語料庫的毛澤東詩詞三個英譯本對比分析”中提到,毛詩英譯最新版本是2010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正栓先生的《毛澤東詩詞精選》[19]69-74,其中收錄毛澤東詩詞43首,而辜正坤和許淵沖先生的譯本收錄的譯詩較李先生的多,且都有英文的序言和注釋,能跟好地幫助讀者了解詩詞創(chuàng)作的背景和相關(guān)文化知識。最早關(guān)注毛澤東詩詞藝術(shù)超過其革命領(lǐng)袖身份的外國譯者是精通中國文化的美國詩人、教授威利斯·巴恩斯通(Barnstone),1972年他和郭清波合譯了《毛澤東詩詞》。因此,本文選取了這三位譯者的譯本進行研究,三個譯本的譯文分別簡稱作辜譯、許譯和巴譯,以下將對(1)-(3)中的有關(guān)湖湘旅游文化的譯文,從傳播學的翻譯策略方面逐一剖析并分析其優(yōu)劣,為湖湘文化走出去的翻譯策略探討提供借鑒。

    翻譯家許淵沖在翻譯過程中有較大部分對詩詞進行了重寫,辜正坤則推崇翻譯多元互補論,相對更注重對詩詞原文的翻譯,更加忠實于原文。兩位在不同翻譯思想的指導下,翻譯采用的策略也是各有千秋。

    (1)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出自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這一句詞簡明地道出了詩人長沙故地重游的時間和地點,在這一句的翻譯中,辜采用異化翻譯法將橘子洲譯為the Orange Island,此句完整的譯文為At the head of the Orange Island, Alone I stand in the autumn chill, Watching the Xiang flow north still. 為了方便讀者更完整的理解詩詞描述的地點,辜在譯文最后對“橘子洲”進行了注釋:An isle in the Xiang River west of Changsha, noted for its delicious oranges. 譯者即傳播者是發(fā)送文化信息的主體,在跨文化信息傳播過 程中至關(guān)重要。錢鐘書先生曾生動形象地用“媒”“誘”二字說明譯者的譯文會激發(fā)讀者對原作的好奇心和喜愛之情[20]。許譯與辜譯相差無幾,但對橘子洲沒有進一步的注釋,不足以體現(xiàn)橘子洲在湖湘旅游文化中的重要性,也無法引發(fā)讀者了解的愿望。因此,從旅游對外宣傳來說,辜譯應該稍勝一籌。從傳播學的傳播內(nèi)容和傳播效果角度來說,作為后人我們有責任根據(jù)橘子洲的實際發(fā)展狀況完善辜的注釋,擴大橘子洲作為瀟湘八景之一的聲名。作為美國詩人、學者、翻譯家的Barstone則對橘子洲采用歸化翻譯的方法,譯為the promontory of Orange Island,其完整的譯文為I stand alone in cold autumn, The River Xiang goes north around the promontory of Orange Island.根據(jù)巴的譯文,讀者無法明確知道詩人獨立的地點,失去了原文生動的感覺,也弱化了橘子洲的重要性。而且他將橘子洲翻譯成the promontory of Orange Island喪失了橘子洲的美感,根據(jù)柯林斯英漢雙解字典,promontory指的是自然隆起的高地,尤其指突出海面的巖石高地(a natural elevation, especially a rocky one just out into the sea),或是岬(角)。而實際上橘子洲不但不是巖石堆積而成,反而有著肥沃的土壤,孕育著美麗動人的自然景色,生機勃勃。游客登洲,聽漁舟唱晚,觀麓山紅楓,賞滿樹橘紅,吟先賢辭賦,其樂融融。所以,此處對于類似地名的文化負載類文本宜采用異化翻譯的方法,歸化翻譯的方法不利于湖湘文化的走出去和中國文化的傳播。

    “漫江碧透”也是出自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這一句描繪了蔚為壯觀的碧水藍天的湘江風光。辜譯為With the river so purely blue,許譯為The river green down the bed,Barstone譯為The great river is glassy jade。三位翻譯家的翻譯各有千秋,有的用介詞短語,有的用獨立主格,有的用完整的句子。熊德米指出,許先生自己曾說,采用不同句式,“不是為了押韻,就是為了節(jié)奏”,這無可厚非[21]66-72。再看“碧”,有的翻譯成blue,有的翻譯成green,有的翻譯成jade;根據(jù)外研社出版的現(xiàn)代漢英詞典[22]44,“碧”做名詞用在書面中譯為green jade;作形容詞譯為blue,bluish(接近藍色的,淺藍的) green。此處,詩人用“碧”描述的是江水清澈見底,映出藍天色彩的一幕。張智中認為用glassy jade來形容“漫江碧透”十分貼切,極富英文的味道[23]。從傳播學譯文讀者和傳播效果的角度來看,來自異域文化的游客更容易接受,傳播效果更好。橘子洲是來湘游客的必去之地,這樣的意境美更能激發(fā)游客的向往之情。對于“碧”字,詩人曾在《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中也提到,詩句為“贛水茫茫閩山碧”,此句的翻譯為Crossing misty Gan waters and green Fujian hills。這句的“碧”,指閩山萬木茂盛,一片綠海,故譯為“green”。所以,對于類似于描述性的詞語采用歸化的翻譯法有利于受眾的接受,也與傳播學意義上的“接近性”和“可讀性”原則很相近。

    (2)“才飲長沙水”出自毛澤東詩詞《水調(diào)歌頭·游泳》。1956年毛澤東巡視南方,分別視察了廣州、長沙和武漢。在武漢期間他三次暢游了長江,這首詞是第一次暢游長江后寫的[21]?!安棚嬮L沙水”辜譯為The water of Changsha just drunk is a good brew,許譯為Having relished a cup of Changsha water,巴譯為After swallowing some water at Changsha。翻譯過程中,為了讓讀者更好地傳遞原文的內(nèi)涵,三位翻譯家都采用了直譯加注的翻譯法。其中,辜和巴都采用了同樣的注釋法即此句詩詞引自東吳民謠“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賦予了詩詞歷史的神秘感。許卻獨辟蹊徑,他采用了1958年詩詞作者本人對此句詩詞的注釋,即“長沙水指長沙城東眾所周知的名叫白沙井的泉水”。因此從傳播湖湘旅游文化的角度,我更贊成許的翻譯。首先傳播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旅游文化,涉及人文景觀白沙井(the White Sand Well);其次,從傳播效果來看,李秋菊認為白沙井今天能成為享譽國內(nèi)的景點,不能說沒有《水調(diào)歌頭·游泳》的推介之功[2]77-79。湖南有名謠為“常德德山山有德,長沙沙水水無沙”。如今,游人一邊品嘗“長沙沙水水無沙”,一邊欣賞品讀歷代詠白沙井的詩詞,其樂無窮。 所以,對于這種文化負載類文本適合采用異化翻譯的方法。

    “極目楚天舒”也是出自毛澤東詩詞《水調(diào)歌頭·游泳》。詩詞作者毛澤東在1957年寫給黃炎培的信中說,“我花了兩個多小時游到對岸,游程十幾公里。水流很急,我不斷地仰泳、側(cè)泳交替進行[24]。因此,真的很適合用‘極目楚天舒描寫當時的情形?!贝司涔甲g為Looking as far as my eye can reach to the sky of Chu,許譯為I find the wide,wide Southern sky,巴譯為I see the entire Chu sky。其中,辜和巴對地名“楚”采用了拼音翻譯法。巴進一步對“楚”注釋為:在戰(zhàn)國時期,楚國位于今天的武昌市。這也可以發(fā)現(xiàn)國外譯者還是很重視傳播中國文化的。辜沒有進一步的注釋。外研社出版的現(xiàn)代漢英詞典,關(guān)于“楚”做地名的解釋有二:一是one of the Warring States into which China was divided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 occupying what is now Hubei and northern Hunan;二是a name for what is now Hubei and Hunan(especially the former) [22]131。許直接將其意譯Southern。趙水福提出,對譯文讀者進行研究,是考察傳播效果、預測和評估傳播的價值和意義的核心課題[25]25。那么,現(xiàn)在我們就來預測一下“楚”的翻譯在傳播湖湘旅游文化中的價值。很顯然,對于專業(yè)型的讀者,他能理解“the sky of Chu”的翻譯,他能維護源語文化為中心的立場。對于非專業(yè)讀者,他們不愿意或是拒絕源語文化,他們則愿意接受“southern sky”的翻譯。那么為了達到傳播湖湘旅游文化的目的,我認為我們應該讓外國游客了解中國文化,這樣文化就成了一種旅游資源。外國游客了解了中國文化,中西方的差異會縮短,不同價值觀不同國家的人就可以更好地互相了解。所以,“楚”的翻譯,拼音加注法更顯優(yōu)勢。講到“楚”,我們還會想到楚國士大夫屈原,他的精神滋養(yǎng)了一代代華夏兒女和一批批湖湘志士仁人,創(chuàng)造出了輝煌的歷史和文化,也彰顯了湖湘旅游文化的厚重感和崇高美。所以,同上,對于這種文化負載類文本適合采用異化翻譯的方法。

    (3)“帝子乘風下翠微”出自毛澤東詩詞《七律·答友人》。帝子在這里指堯帝的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是舜的妃子。在古代男女都可稱“子”。此句詩詞,辜譯為With the Princesses descend the green hills on high,許譯為Riding the wind, two Queens come down from the Green Bower,巴譯為The daughters of the emperor rode the wind down to a jade meadow。而且,三位翻譯家都對“帝子”進行了注釋,其中辜的注釋為the princesses referring to E Huang and Nu Ying, the two concubines of Shun, and daughters of Yao,其他兩位翻譯家也簡單介紹了“帝子”的淵源,如許的the two queens, daughters of emperor Yao and wives of emperor Shun、巴的the daughters of the legendary emperor Yao married the saintly emperor Shun。對于有人物文化內(nèi)涵的典故,翻譯時宜采用音譯加注,音譯加意譯加注,而且意譯時要抓住漢語人名的關(guān)鍵和本質(zhì)。從這一點上看,辜的譯法最相符。那么,從傳播湖湘旅游文化的角度來看,辜譯法效果更好。湘女“多情”是湖湘旅游文化的一個特質(zhì),其原始胚胎即孕育于娥皇、女英二妃的殉情。傳說舜巡游南方死于湖南,葬于九嶷山。兩妃聽到舜的死訊,追蹤到湘水邊,傷心痛哭,淚灑竹上,形成斑痕,因此斑竹又名湘妃竹。這點點淚痕凝結(jié)的斑竹,仿佛是娥皇和女英至死守望的諾言。斑竹為湖南特產(chǎn),所以從傳播湖湘旅游文化的角度來說,作為譯者傳播者,我們首先要很直接地向讀者受眾即游客傳遞這一信息,讓他們知道何為娥皇何為女英,再通過意譯的辦法進一步展現(xiàn)這一神秘多情的自然人文風情所凸顯的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凈,從而讓游客了解湘女多情的歷史文化淵源。綜上,對于有典故內(nèi)涵的文化負載類文本建議采用異化翻譯的方法。

    “芙蓉國里盡朝暉”出自毛澤東詩詞《七律·答友人》。外研社出版的現(xiàn)代漢英詞典顯示“芙蓉”的意思有二,一是cotton rose hibiscus,二是another name for荷花[22]262。三位翻譯家對于“芙蓉國”的翻譯也不盡相同。辜譯為land of lotuses,許譯為a Lotus land,巴譯則為Land of the hibiscus。那在詩人的詩作里,“芙蓉”到底是指木芙蓉還是荷花?雖都是植物,開出的花也都能代表湖南壯麗美好的風光,但畢竟一種是陸生一種是水生。百度百科顯示,唐宋時代,湖南湘、資、沅、澧流域廣生木芙蓉,花繁盛,而又頗為淡雅素美。五代詩人譚用之游湘江后賦詩“秋風萬里芙蓉國,暮雨千家薜荔村”被廣為傳誦。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毛澤東同志兩次引用此詩,更使“芙蓉國”之名人盡皆知。因而湖南有“芙蓉國”之雅稱。王磊也指出,芙蓉,是荷花的別名,又指木芙蓉花。古代湖南盛產(chǎn)木芙蓉[24]。從這些可以看出,巴譯是最符合湖南被稱為芙蓉國的歷史文化淵源的。那么從傳播湖湘旅游文化的角度來說,巴譯最為準確地對外傳播了湖南的自然風情,是湖南生態(tài)旅游的代表景觀。綜上,對于表述自然風光、風土人情等文化負載類詞仍建議采用歸化翻譯的方法,講清楚概念性內(nèi)容,將事實、觀點和知識用“直白的語言”表達清楚,翻譯時不必拘泥于語言形式而是內(nèi)容。

    四、毛澤東詩詞湖湘旅游文化翻譯的思考

    (一)毛澤東詩詞湖湘旅游文化翻譯原則

    令人敬仰的毛澤東詩詞給后世留下了一座難以超越的藝術(shù)豐碑,當我們細細品讀其中的豐富內(nèi)涵和獨特魅力時不難發(fā)現(xiàn),毛澤東詩詞中隨處都體現(xiàn)出湖湘文化的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毛澤東詩詞中蕩氣回腸的宏大故事、天馬行空的玄思妙想更增添了湖湘這片神奇秀美之地的吸引力與魅力。劉德軍認為翻譯已不再是語言學層面的字面詮釋,更是文化層面的闡釋和再現(xiàn)[26]16-109。作為譯者即傳播者,我們應該將傳播的效果和讀者的感受作為翻譯的出發(fā)點和最終目標。旅游的本質(zhì)是感受文化,尤其是感受異域文化,毛澤東詩詞中體現(xiàn)的湖湘特色旅游文化更是我們翻譯該詩詞時的一個關(guān)鍵,好的目的語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和能使一種文化的含義在另一種新的文化接受空間中獲得新生,從而更快更好地被異域文化讀者接受。

    綜合以上傳播學視域下毛澤東詩詞英譯本中湖湘旅游文化英譯分析的現(xiàn)狀,毛澤東詩詞中的湖湘文化對外傳播翻譯文本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以信息為主的文本和文化負載類文本。以信息為主的文本主要指反映國家經(jīng)濟、文化、制度建設(shè)和國民生活現(xiàn)狀的文本,如“人民解放軍占領(lǐng)南京”“一橋飛架南北”等。文化負載類文本則指文化承載量較大的文本以及含有中國特色文化的文本,包括實用文化、思想文化和藝術(shù)文化還有典故等,如“惜秦皇漢武”“寂寞嫦娥舒廣袖”等。根據(jù)以上三位翻譯家有關(guān)湖湘文化翻譯譯文效果的比對,文化負載類文本適合采用異化的翻譯策略,既對名詞進行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又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行文規(guī)范和文化標準。當然,在翻譯表達時也要迎合西方主流社會讀者的口味,贏得目標讀者,達到傳播目的。

    從傳播內(nèi)容角度來說,在翻譯毛澤東詩詞中體現(xiàn)的湖湘旅游文化時,首先要考慮中國的文化因素,體現(xiàn)對外宣傳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保留中國文化精髓的原則,做到宣傳自然旅游資源、人文資源和物質(zhì)文化資源的文化價值。隨著旅游的文化色彩越來越濃,旅游者已不滿足于泛泛的游山玩水,越來越重視旅游對象的的文化品位與內(nèi)涵的豐富多彩,希望通過觀覽與體驗來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增加生活樂趣。畢冉認為譯文如能讓受眾游客在旅游過程中了解、欣賞異域文化的神秘和神奇之處,則是對受眾更高層次上的關(guān)照[27]50-52。為此,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本著客觀、中肯的態(tài)度,關(guān)注詩詞中文化內(nèi)涵的傳遞。

    其次,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跨心理的傳播活動。從傳播學角度研究旅游文化翻譯時,從受眾的角度來說,則要體現(xiàn)以受眾為中心的原則,考慮英語國家文化,考慮他們的接受心理與文化差異,關(guān)注他們的感受、審美體驗和審美期待,即劉明東提出的實現(xiàn)文化傳播的翻譯應遵循文化順應原則[28]88-93。只有先讓西方讀者慢慢了解、熟悉中國文化,而且受眾的基數(shù)不斷擴大,中國文化才有在西方生根的空間和土壤。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國力的不斷增強,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國的內(nèi)在動力可以促使他們接受其文化語言中所沒有的中國英語表達,國際讀者能容忍和理解中國英語中的異國特色與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最后,無論是歸化翻譯法還是異化翻譯法,只要能提高對外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促進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走出去,就是好的翻譯法。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閱讀需求,他們從各自選取的譯本中都能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歸化和異化策略的取舍上,各有其存在的價值,只要把握好度,兩者即可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對于以傳遞指示性或概念性內(nèi)容為主的信息類文本,翻譯的目的是將事實觀點傳遞清楚,使譯文風格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思維和表達習慣、認知水平和審美趨向,歸化成分可以大于異化,這也符合傳播學意義上的接近性和可讀性原則;對于具有鮮明語言風格、濃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負載類文本,翻譯的目的是傳遞漢語言文化特質(zhì)和漢文化的異質(zhì),保持譯本的文化身份,在保持譯文在譯語文化可讀性的前提下則盡可能多的采用異化手段,形意兼顧,不可以形害意。在毛澤東詩詞湖湘文化翻譯中,不管采用何種翻譯策略,對文化負載詞添加注釋這一環(huán)節(jié)一定不能少,可以采用音譯加注也可采用直譯加注,總之單純地只翻譯卻沒有補充任何實質(zhì)內(nèi)容,也不涉及景點歷史背景與民俗文化等的介紹,都不利于湖湘文化的傳播。

    (二)毛澤東詩詞湖湘旅游文化翻譯對策

    毛澤東詩詞譯本無疑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和橋梁,具有極大的文學和社會價值。從本文第四小節(jié)可以看出,對于同一個文本,每一位譯者都因自己不同的翻譯目的、個人積累、社會責任等對原作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從而產(chǎn)生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翻譯作品。研究者們也對翻譯家們的作品進行了全方位多元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以下從湖湘旅游文化走出去的角度對毛澤東詩詞的翻譯提出些許對策。

    1.豐富翻譯內(nèi)容。毛澤東詩詞中涉及湖湘文化的詩句并不是很多,鑒于毛澤東詩詞在國內(nèi)國際的影響,建議對前來參觀與毛澤東詩詞相關(guān)的景點的外國游客配發(fā)旅游宣傳手冊,手冊中包含相關(guān)毛澤東詩詞的完整譯文及其背景、文化知識的英文介紹,還可以包含交通工具、特色餐飲、民俗文化等內(nèi)容的英文介紹等,這樣既能讓湖湘文化走出去還能推動毛澤東詩詞在海外的傳播。由湖南省毛澤東詩詞外譯研究基地負責人劉明東教授組織編寫的、太平洋學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A selection of Mao Zedongs Poems: Appreciation[29]將提供很好的借鑒。

    2.提升翻譯質(zhì)量。湖南旅游資源的翻譯存在誤譯現(xiàn)象,例如拼寫錯誤、詞匯錯誤、語法錯誤、漏譯、直譯、前后翻譯不一致等,影響了湖湘旅游文化的傳播,很難滿足國際游客的需求。此外,湖湘旅游英語翻譯與毛澤東詩詞的結(jié)合還面臨著困境,如需要滿足游客需求、需靈活處理跨文化因素等,只有這樣才能在旅游翻譯內(nèi)容上更好地引起游客的共鳴。針對這些現(xiàn)象,需要聘請專業(yè)人員進行指導。只有提升翻譯質(zhì)量,才能徹底實現(xiàn)旅游翻譯的國際化水平,助推文化走出去。

    3.培養(yǎng)傳播人才。湖湘旅游文化走出去離不開優(yōu)秀的傳播者。湖湘旅游文化翻譯與毛澤東詩詞翻譯相結(jié)合離不開高水平的翻譯人員,他們是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旅游部門應聯(lián)合有關(guān)翻譯專業(yè)機構(gòu),如毛澤東詩詞外譯研究基地的,培養(yǎng)更多高水平外語翻譯人才,加強翻譯理論學習和實踐,更好地提升質(zhì)量。

    五、結(jié)語

    湖湘旅游文化的翻譯是湖南對外宣傳的窗口,毛澤東詩詞中湖湘旅游文化的翻譯也是毛澤東詩詞對外宣傳的窗口,決非小事。旅游文化能促進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之間的文化交流。英譯毛澤東詩詞時,譯者如能用喜聞樂見的語言向外國游客展示湖南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恰到好處地宣傳湖南傳統(tǒng)的人文景觀,這樣一定能擴大湖湘旅游文化的影響,促進湖湘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從而更好地將毛澤東詩詞推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皮元珍. 淺論湖湘旅游文化的審美特質(zhì)[J].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6(3):71-75.

    [2] 李秋菊. 毛澤東詩詞的紅色旅游業(yè)價值[J]. 求索,2012(3):77-79.

    [3] 汪慶華. 傳播學視閾下中國文化走出去與翻譯策略選擇[J]. 外語教學,2015(3):100-104.

    [4] BL Smith, HD Lasswell, RD Casey. Propaganda, Communication and Public Opinion: A Comprehensive Reference Guide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46(30): 631-632.

    [5] Will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M]. Tubingen: Gunter Narr, 1982.

    [6] 呂俊. 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lǐng)域[J]. 外國語,1997(2):39-44.

    [7] 黃友義. 讓翻譯事業(yè)更好地為跨文化交流服務[J]. 今日中國,2008(7):54.

    [8] 鄭德虎. 中國文化走出去與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 上海翻譯,2016(2): 53-56.

    [9] 劉進. 對外文化傳播翻譯策略研究[J]. 學術(shù)界,2010(12):156-163.

    [10] 張建. 英語對外報道并非逐字英譯[J]. 上??萍挤g,2001(4):24.

    [11] 呂裴宜. 受眾心理與傳統(tǒng)文化傳播[J]. 貴州社會科學,2007(7):51.

    [12] 關(guān)世杰. 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 對外大傳播,2006(12):36.

    [13] 王東風. 歸化與異化:矛與盾的交鋒?[J]. 中國翻譯,2002 (5):25.

    [14] Lawrance Venuti.Translators Invisibility[M]. London and NewYork:Routlegde, 1995.

    [15] 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gde, 2001.

    [16] 辜正坤. 英漢對照韻譯毛澤東詩詞[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7] 許淵沖. 毛澤東詩詞選(漢英對照) [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3.

    [18] Wills Barstone. The Poems of Mao Zedong [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19] 劉澤權(quán). 基于語料庫的毛澤東詩詞三個英譯本對比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5):69-74.

    [20] 錢鐘書. 林紓的翻譯[C]//七綴集.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1] 熊德米. 詩無達詁,譯盡其能[J]. 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05(5):66-72.

    [22] 外研社辭書部. 現(xiàn)代漢英詞典[Z].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23] 張智中.毛澤東詩詞英譯比較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24] 王磊. 毛澤東詩詞鑒賞[M]. 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25] 趙水福. 試論大眾傳播體系中的主體[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0(1):25.

    [26] 劉德軍. 跨文化傳播下的旅游資源翻譯策略選擇[J]. 南華大學學報,2013(6):106-109.

    [27] 畢冉. 傳播學視角下旅游翻譯原則與方法探析[J]. 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5):50-52.

    [28] 劉明東. 文化圖式翻譯原則與策略[J].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5):88- 93.

    [29] Mingdong? LIU,Wenjie TANG,Xibei CHEN. A selection of Mao Zedongs Poems: Appreciation[M]. Wellington:The Pacific Academics Press,2017.

    [責任編輯:吳曉紅]

    猜你喜歡
    毛澤東詩詞翻譯策略傳播學
    毛澤東詩詞文化圖式及其翻譯
    《作者自述》兩個譯本的對比賞析
    人間(2016年28期)2016-11-10 21:12:28
    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原則與策略研究
    漢語疊詞及其英譯
    國際會展用語特點及口譯策略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7:39:43
    2016央視春晚“咻一咻”的傳播學解析
    新聞傳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4:47
    傳播學視閾下新一代“四有”革命軍人的培養(yǎng)研究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4:45
    相遇中的“傳播”:傳播學研究反思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大數(shù)據(jù)的傳播學解讀
    新聞傳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6
    黃洋界緣何蜚聲海內(nèi)外
    黑龍江史志(2014年1期)2014-11-11 18:36:47
    弥勒县| 高密市| 碌曲县| 汝州市| 乌拉特后旗| 嵩明县| 荔波县| 高密市| 富裕县| 南木林县| 哈密市| 宜章县| 自治县| 安新县| 娱乐| 六安市| 汝阳县| 肇庆市| 重庆市| 阳泉市| 太原市| 秦皇岛市| 新乡县| 阿瓦提县| 颍上县| 综艺| 乌审旗| 长岛县| 通辽市| 融水| 天等县| 山东省| 阿拉善盟| 泗水县| 景洪市| 平遥县| 青州市| 阆中市| 健康| 岑溪市| 镇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