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萍 傅光華 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畜牧獸醫(yī)研究所 福州 350013
禽腺病毒隸屬于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屬,目前已定型的禽腺病毒種類較多,其中雞12種、鴨 2種、鵝3種、雉雞1種、火雞3種。這些病毒在血凝特性、致病性、抗原性、血清學特性方面存在很大差異。根據病毒的抗原性不同,禽腺病毒分為3群(即Ⅰ群、Ⅱ群和Ⅲ群),Ⅰ群禽腺病毒包括從雞、鴨、火雞、鵝分離到的腺病毒,它們具有一種共同的群抗原,且廣泛存在于多種禽類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導致患禽出現肝炎病變或支氣管炎病變;Ⅱ群禽腺病毒可引起火雞出血性腸炎、雉雞大理石脾變及雞大脾病等,其共同抗原與Ⅰ群禽腺病毒不同;Ⅲ群禽腺病毒包括雞減蛋下降綜合征(EDS)等有關病毒。禽腺病毒在養(yǎng)殖場及家禽中廣泛存在,大多數禽腺病毒在健康家禽體內復制但不產生明顯的臨床癥狀,當家禽出現應激或機體免疫力下降時,才會對家禽表現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引發(fā)零星病例。2015年前,未見鴨3型腺病毒感染報道。2015年后陸續(xù)在粵、閩、浙、皖等地引起雛番鴨發(fā)病和死亡,造成疫病流行,可見禽腺病毒在遺傳演變過程中對雛鴨的致病性發(fā)生改變。
2019年4月初,云南省曲靖市某番鴨養(yǎng)殖場飼養(yǎng)的22日齡番鴨出現大量死亡,剖檢可見發(fā)病番鴨主要表現為肝臟腫大、出血和表面泛黃,腎臟腫大、出血,無菌采集病死番鴨肝臟進行實驗室病原學檢測,確定該場番鴨群為鴨I群3型腺病毒感染,現報道如下。
2019年4月初,接診一例云南省曲靖市某番鴨養(yǎng)殖場病例。該場飼養(yǎng)的雛番鴨于第3 d接種鴨小威(即番鴨細小病毒活疫苗),飼養(yǎng)至17 d時開始發(fā)病,并陸續(xù)出現死亡。至第22 d送檢時,鴨群發(fā)病率近50%、病死率近75%。應養(yǎng)殖戶迫切要求,對該病例進行了實驗室病原學檢測。
發(fā)病初期,患病雛番鴨出現精神萎靡、食欲略減、排白色稀糞。隨著病程發(fā)展,患病雛番鴨精神高度萎靡、食欲廢絕。
剖檢送檢的病死番鴨,可見肝臟腫大、出血,呈土黃色外觀;腎臟腫大、出血。其余組織臟器無明顯肉眼可見病變。
采集病死番鴨的肝臟和腎臟組織,按常規(guī)方法處理、反復凍融后離心取上清液待檢。
4.1 實驗室病原學檢測 參照文獻,對離心處理的上清液樣品分別進行鴨疑似疫病病原(禽流感病毒、鴨甲肝病毒、鴨I群2型腺病毒、鴨I群3型腺病毒、番鴨細小病毒、新型番鴨細小病毒、鴨呼腸孤病毒、鴨瘟病毒)感染的(RT-)PCR檢測,以配制好的1%瓊脂糖凝膠對擴增的PCR產物進行電泳,結果只有鴨I群3型腺病毒陽性。將擴增后的片段送公司測序后進行序列比對,結果表明獲得的擴增片段序列與GenBank數據庫中的鴨3型腺病毒序列同源性為98%~100%。
圖1 樣品PCR產物電泳圖
4.2 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特點、剖檢病變及實驗室病原學檢測結果,確定該發(fā)病番鴨群為鴨I群3型腺病毒感染。
1)鴨3型腺病毒病是近來年新出現的一種鴨傳染病,自2015年于廣東雛番鴨發(fā)生后,閩、浙、皖等地雛番鴨也隨后發(fā)生該病。此次據流行病學特點、剖檢病變及實驗室病原學檢測結果,診斷云南省曲靖市某番鴨群病例為鴨I群3型腺病毒感染,表明該病在云南省也有發(fā)生。
2)對于養(yǎng)鴨戶或養(yǎng)鴨企業(yè),在鴨群中鴨只出現死亡時應盡早送檢確診,以免耽誤治療時機和后續(xù)有的放矢做好預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