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潔
【摘要】 目的 探討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32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采用高頻超聲進行診斷, 分析不同類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準確率。結果 32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共36個病變, Ⅰ型13個, 確診12個, 準確率為92.3%;Ⅱ型12個, 確診10個, 準確率83.3%;Ⅲ型5個, 確診3個, 準確率60.0%;Ⅳ型4個, 確診3個, 準確率75.0%;Ⅴ型2個, 確診1個, 準確率50.0%。結論 應用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更有利于臨床病情診斷, 該診斷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準確率高, 可推廣應用。
【關鍵詞】 高頻超聲;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良性腫瘤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乳腺疾病, 是發(fā)生于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發(fā)病率相對較高, 僅次于乳腺纖維腺瘤與乳腺癌[1]。此種疾病的產生原因相對復雜, 臨床上并未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 可能與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不斷刺激乳管擴張, 同時也可能與上皮細胞增生相關。臨床表現為乳頭溢乳、乳腺腫塊, 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構成直接性影響。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惡化程度嚴重, 早期診斷、及時治療能夠預防發(fā)展成乳腺癌, 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選取32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探討高頻超聲診斷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32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年齡20~66歲, 平均年齡(46.9±7.6)歲;病程1~5年, 平均病程(1.2±1.5)年;其中間歇性無痛性乳頭溢乳24例, 血性溢乳4例, 黃色溢乳15例, 腫塊4例。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高頻超聲診斷, 儀器為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頻率為7~12 MHz, 使用高頻線陣探頭。檢查時患者保持仰臥位, 充分暴露乳房, 并將上肢放置于頭頂、平舉, 檢查乳腺。以乳頭為中心放射掃描檢查。針對可能存在的病灶區(qū)域進行橫縱交替檢查。仔細觀察乳腺導管是否存在擴張情況, 明確導管寬度, 觀察乳腺導管內是否光整, 是否存在腫塊。觀察腫塊大小、形態(tài)。推壓腫塊是否存在變形、移位等情況。在檢查過程中還需檢查腫塊內部與周圍血流分布情況、動脈血流峰值、搏動指數、阻力指數、收縮期最大血流峰值。觀察患者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超聲情況, 并將其與手術病理結果進行對比。
1. 3 分型標準[2] Ⅰ型:導管擴張, 管腔中有實性回聲, 超聲顯示回聲存在彩色血流信號;Ⅱ型:囊實性回聲包塊, 并出現少許液性無回聲區(qū)域;Ⅲ型:導管存在局限性擴張, 遠端導管壁存在不規(guī)則或中斷;Ⅳ型:導管擴張明顯, 遠端導管壁中斷發(fā)現實性結節(jié)或團塊;Ⅴ型:乳腺中存在低回聲結節(jié), 周圍并未發(fā)現擴張導管。
2 結果
32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共36個病變, Ⅰ型13個, 確診12個, 準確率為92.3%;Ⅱ型12個, 確診10個, 準確率83.3%;Ⅲ型5個, 確診3個, 準確率60.0%;Ⅳ型4個, 確診3個, 準確率75.0%;Ⅴ型2個, 確診1個, 準確率50.0%。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出現于乳暈的下方, 且集中于較大的乳管內, 大部分患者為單發(fā)。本次選取的患者中, 30例為單發(fā)病灶, 2例為多發(fā)病灶。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一種良性腫瘤[3]。該疾病產生的原因至今在臨床上并無明確的定論, 有研究表明可能與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孕激素水平降低有關[4]。依據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在人體組織內的位置與生物學行為理解, 有孤立性與多發(fā)性之分。孤立性主要為單發(fā)腫瘤, 多數出現于乳腺中央區(qū)域, 距離乳頭開口較近, 于乳暈下或周邊比較大的導管中, 腫瘤發(fā)展速度較慢。多發(fā)性為乳頭狀瘤病, 集中在患者乳腺周圍, 可出現在中小或末梢導管內, 癌變的可能性相對較高。即便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一種良性病變, 但惡性病變的幾率可>12%[5]。因此, 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
臨床采取乳頭溢液涂片檢查診斷, 但由于溢液量不足、組織細胞不夠、涂片假陰性等較多的原因, 導致診斷準確率降低[6]。與此同時乳管鏡與病理活檢對患者產生的創(chuàng)傷相對較大, 患者的依從性低, 不利于檢查。隨著超聲檢查技術的發(fā)展, 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逐漸在臨床中廣泛應用。高頻超聲作為一種無創(chuàng)、快捷、廉價的診斷方法受到患者的青睞[7]。針對Ⅰ型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彩色超聲診斷, 主要表現為:首先, 乳腺導管存在稍微擴張的現象, 并且擴張的乳腺導管普遍集中在乳暈附近, 擴張的導管直徑為2~4 mm, 能夠發(fā)現內有實質性回聲, 同時實質性回聲中可發(fā)現部分點狀血流信號[8]。 此種類型病癥需將其與導管內固化的分泌物團塊與乳腺導管單純擴張進行鑒別。乳腺導管單純擴張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發(fā)現常規(guī)性的血流信號。其次, 針對Ⅱ型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判斷, Ⅱ型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影像學特征主要呈現出少許的液性無回聲區(qū)域或囊性實質性回聲團塊, 并且團塊的周圍能夠發(fā)現有少量的液性暗區(qū)[9-12]。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 發(fā)現囊性團塊中有血流信號。最后, 高頻彩色超聲對Ⅲ型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Ⅲ型導管內乳頭狀瘤在高頻彩色超聲下的具體特征為有乳腺導管局限性擴張, 遠端的乳腺導管壁中斷或不規(guī)則。Ⅲ型導管內乳頭狀瘤超聲的漏診率較高, 同時易被誤診為乳腺導管單純性擴張, 高頻彩色超聲對診斷乳腺導管擴張的敏感性較高, 但特異性較差, 在采用高頻彩色超聲診斷本病時, 掃描出導管擴張, 應在冠狀與矢狀切面詳細地觀察擴張導管壁與是否有血流信號[13-16]。另外, 高頻彩色超聲對Ⅳ型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Ⅳ型導管內乳頭狀瘤在高頻彩色超聲下的具體特征為乳腺導管有擴張的同時在遠端中斷處有實性團塊或結節(jié)[17]。Ⅳ型導管內乳頭狀瘤的高頻彩色超聲檢查有較高的誤漏診率。可見, 高頻超聲診斷價值相對較高, 對于Ⅲ~Ⅳ型導管內乳頭狀瘤需要其他輔助檢查, 減少誤漏診發(fā)生。
綜上所述, 應用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更有利于臨床病情診斷, 該診斷方法簡單、無創(chuàng)、準確率高, 可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劉真, 趙繼革, 劉全新. 高頻彩色超聲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分析. 中外醫(yī)學研究, 2017, 15(30):67-69.
[2] 郭蕾, 程建中, 劉瀏. 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價值. 實用癌癥雜志, 2017, 32(8):1348-1350.
[3] 王小玲. 高頻超聲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分析. 蛇志, 2016, 28(4):424-425.
[4] 閆田田, 蔣嘉睿, 尹冠群, 等. 高頻彩色超聲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 微創(chuàng)醫(yī)學, 2017, 15(6):764-766.
[5] 郭蓉, 張雯娟.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不同類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臨床研究.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6, 45(4):408-410.
[6] 侯發(fā)欣. 磁共振成像及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價值對比.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7, 33(24):93.
[7] 李青, 朱玥涵, 張川.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定位在乳腺微創(chuàng)手術中的應用價值.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8, 18(7):789.
[8] 石凱.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在核磁共振中的診斷價值.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 2016, 16(9):567.
[9] 吳偉, 田文, 苗欣, 等. 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計數比在乳腺導管內乳頭狀腫瘤鑒別診斷中的價值. 解放軍醫(yī)學院學報, 2017, 38(7):628-630.
[10] 曾憲鳳.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對BI-RADSⅣ級乳腺良惡性病變的應用價值分析. 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19):3399-3400.
[11] 王艷, 王俊娥. 常規(guī)二維超聲聯合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乳腺腫瘤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內蒙古醫(yī)學雜志, 2016, 48(11):1351-1352.
[12] 郭萌, 楊青, 周英, 等. 高頻超聲診斷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價值探討. 中國社區(qū)醫(yī)師, 2016, 32(25):151-152.
[13] 王玉敏, 紅華, 王芳,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診斷價值. 醫(yī)學影像學雜志, 2017, 27(1):79-81.
[14] 張穎, 王覺, 王萌,等. 磁共振成像及超聲在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診斷中的價值. 中國醫(yī)學裝備, 2017, 14(2):39-42.
[15] 賈巍, 張紅真, 王文娟,等. 乳管鏡聯合超聲檢查診斷乳管內病變的價值研究. 中國全科醫(yī)學, 2017(36):4557-4559.
[16] 唐燦, 林祖金, 林鵬生. 高頻彩超在乳腺良惡性病變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7, 8(27):130-132.
[17] 代晨爽, 李毅. 88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彩色多普勒超聲結果分析. 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 2017, 14(27):49-52.
[收稿日期:2018-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