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義務教育階段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诖耍疚膶\析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結合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學理念,探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前言: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重視學生主體作用,重視培養(yǎng)他們自主探究學習能力,它轉變了以往“滿堂灌”的教學觀念。為了促進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形成,教學中教師就應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初中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獨立學習的能力,進而掌握更多的歷史知識。
一、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性因素
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主要有內在動機、學習方法和學習歸因三個方面內容。學生主觀上對歷史知識的興趣、需求和學習毅力等都會影響其最終的學習效果,在學習中他們會逐漸明白死記硬背并不能取得預期的學習目標,因此,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歸因是指從認知、能力、任務、運氣等方面總結出成功或者失敗的原因,在實際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依靠努力來提高初中歷史知識的學習效果。
二、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不重視歷史科目,教學方式單一。部分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忽視了歷史課程的重要性,致使部分歷史教師和學生對歷史課程教學和學習定位不準確,認為該科目在中考總分數中占比很小,學校一再縮減課時。教學模式單一是不容忽視的短板,通常情況下,教師以講解為主,缺少必要的師生互動,初中生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就會大打折扣。初中生既是歷史課堂的主體,也是理論知識的接收者,而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是中重要的引導者和組織者,但是部分歷史教師在課堂上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全程被動地聽,教師無暇顧及他們是否理解所講內容、是否溜號,初中生的主體性被弱化,長此以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蕩然無存。
三、初中歷史課堂中培養(yǎng)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
(一)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方法,構建和諧課堂學習氛圍
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然可以清晰地將歷史知識點傳輸出來,但是學生掌握的情況卻無法保證。對此,為了滿足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要求,教師就應積極引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尊重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增加與學生的互動頻次。作為一線教師理應緊跟素質教育的發(fā)展步伐,引進先進理念,創(chuàng)新方式和手段,合理應用談話法、辯論法、小組合作探究法等,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不斷提升主動學習的能力。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讓學生了解中外歷史發(fā)展進程,還讓他們用歷史的角度去審視周邊發(fā)生的事,更便于學生通過歷史的經驗教訓處理生活中的問題。和諧的教學氣氛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還能培養(yǎng)他們利用所學方法去探索未知領域,從而開啟學生智慧的大門,促進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率的雙提升。課上,教師利用鼓勵性的話語引導學生快樂學習;在課下,教師利用課間時間加強與學生的溝通,知曉他們的興趣、理解程度和個體差異,強化他們自主學習意識[1]。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yǎng)中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自主思考問題的能力是歷史教師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因為每個學生探索學科知識的方法較容易受先前所學和思維定勢的影響,有時候會難以推斷出準確的結論,所以培養(yǎng)初中生歷史課堂上的自主學習能力時,教師應積極組織小組合作討論學習活動。在進行新課程的講授時,教師就應將學習目標、重難點的探究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在小組討論中完成學習任務。只有學生具備提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提升自主學習意識。學生發(fā)出疑問的時候是教師了解他們學習情況的關鍵時刻,便于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的優(yōu)勢和劣勢。學生在課后復習和課后測驗中,會發(fā)現有很多不懂的問題,這時教師就要利用課間、自習課等時間引導學生大膽發(fā)問、勇于提出質疑,還要提示他們提出的問題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任務,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專注度和思維敏捷度。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后,學生在自主學習歷史知識時就會更具條理性。如果在小組討論后,學生還是無法得出問題的答案,小組長就將問題轉述給老師,隨后教師將疑難問題進行細致入微地講解,從而加深對知識點盲區(qū)的理解。以“鴉片戰(zhàn)爭”教學為例,歷史教師首先向學生播放鴉片戰(zhàn)爭的歷史紀錄片,隨后提出這樣幾個問題“鴉片戰(zhàn)爭是必然發(fā)生的還是偶然事件?”、“英國為什么向中國倒賣大量的鴉片?”、“林則徐在哪里、什么時間領導了銷煙運動?”通過分設好的歷史學習小組討論,讓學生自行探究上述幾個問題的答案,充分尊重初中生歷史課堂上的主體性,進而他們心里可能會產生“中國與英國所簽訂的《南京條約》中,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給中國帶來了哪些惡劣影響?”的疑問,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討論學習的能力,進而激發(fā)了他們提出疑問的欲望。
(三)重視科學復習,培養(yǎng)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歷史知識趣味性較強,但卻細小雜亂,倘若學生不能學會自主學習的方法,那么學習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對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初中歷史教師應結合學生認知情況和個體差異性,輔助他們構建起自己的歷史知識體系,強化他們課后自主學習意識,深化記憶。值得注意的是,獨立復習的過程是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有力抓手,在總結、歸納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學生才能輕松地學習。以“原始農耕生活”為例,教師可以培養(yǎng)學生根據不同時期人類使用的工具,對該部分知識點進行分析和總結,使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他們就會循序漸進地形成自主復習的能力[2]。
結語:
綜上所述,自主學習是初中生了解中外歷史的過程,教師在課堂上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激發(fā)他們興趣為起點,創(chuàng)新歷史教學方法,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通過小組討論合作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形成提出問題和探究疑問的能力,重視歷史復習的科學性,讓初中生取得更高層次地進步。
參考文獻:
[1]佚名.談初中歷史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策略[J].東西南北:教育,2018 (5):303-303.
[2]柳建云.歷史教學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文學教育(下),2018 (4).
作者簡介:趙芝蘭,女,甘肅省宕昌縣,中二,本科,歷史教育教學,單位:甘肅省宕昌縣沙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