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生活教育”思想的運用,有利于轉(zhuǎn)變過去“假、大、空”的作文寫作現(xiàn)狀,讓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情感、拓展寫作視野,不斷提升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關鍵詞:初中語文作文;生活教育;現(xiàn)狀;對策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思想,指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T诔踔姓Z文的作文教學中,生活教育思想的運用,有助于促使教師將作文教學與生活有機整合起來,積極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拓展寫作思路,提高寫作水平??梢哉f:“生活教育”思想運用于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有利于改變過去空中樓閣式的作文教學模式,改變學生胡編亂造的作文寫作模式,讓學生腳踏實地去感受、去積累,促進學生作文水平提升。本文中,筆者結合當前初中語文作文寫作現(xiàn)狀,探索“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的對策。
一、 初中語文作文寫作現(xiàn)狀
一直以來,“作文難,難作文”是學生在作文寫作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現(xiàn)狀。就初中學生而言,作文寫作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如下:
(一) 知識積累不足,寫作視野狹隘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作文水平,直接反映其知識積累、見識、視野等。而筆者在初中語文的作文指導中發(fā)現(xiàn):很多初中學生由于缺乏日常積累的習慣,導致知識積累嚴重不足,在作文習作的過程中,往往是“擠牙膏式”的寫作模式,不能做到“信手拈來”。同時,由于知識積累不足,導致學生的作文往往呈現(xiàn)視野狹隘的現(xiàn)狀。這樣的作文寫作現(xiàn)狀,往往跟學生日常觀察、日常積累、日常練筆不足緊密相連。
(二) 寫作內(nèi)容空洞,缺乏情感
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一定是“有血有肉”:有內(nèi)涵,有情感,有中心思想。而當前的初中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由于很多作文內(nèi)容都是“虛構”的,這些缺乏真實情感的作文寫作,導致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空洞而缺乏情感,最終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升。而學生的作文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主要原因在于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缺乏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沒有從熟悉的事物入手進行寫作,最終影響了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
二、 “生活教育”思想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運用的意義
(一) 有利于夯實學生的寫作積累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涌,文章如溪水,泉源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的流個不歇。”可以說,生活就是學生作文素材的“源頭活水”,是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最佳途徑。在初中語文的作文教學中,教師通過“生活教育”思想的運用,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的人和事,通過觀察,了解人間百態(tài),充分感受生活。這樣的生活積累,能夠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可用的素材,夯實學生的寫作情感,提高作文水平。
(二) 有利于改革創(chuàng)新初中作文教學模式
生活教育思想運用于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有利于改變過去空中樓閣式的作文指導模式,實現(xiàn)“體驗生活化、事件生活化、行為生活化、細節(jié)生活化”的作文寫作目標,讓學生的作文寫作與現(xiàn)實世界緊密結合,改變過去胡編濫造的作文寫作模式,同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觀察和積累習慣,有效地促進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改革。
三、 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生活教育”思想運用的對策
(一) 緊扣生活,豐富寫作素材
寫作素材的創(chuàng)設,是有效作文寫作的重要基礎。教師在作文教學的構建中,應注重學生作文素材的收集,在豐富多彩的生活視域之下,形成具有豐富情感的作文素材,讓作文的情感面更加開闊,真切的情感表達,能夠更好地展現(xiàn)出作文的張力。生活是作文教學的新視野,也是讓作文教學回歸生活木質(zhì)的重要基礎、教師的“教”緊扣學生的生活體驗,讓作文內(nèi)容更加真切而飽滿,避免傳統(tǒng)作文教學中“假”“大”“空”的情感表達,以利于學生良好寫作體驗的生成。因此,生活化作文的教學實踐,要培育中學生生活化的作文情感,在情感元素的融入中,讓生活情感生成真切的、感人的語句,這是初中生作文寫作的有效路徑。
在《我的母親》的課時教學之后,教師的“教”沒有戛然而止,而是以此作為寫作教學的背景,以學生的生活體驗為依托,展開“我的母親”主題作文教學。對于母親的寫作,學生有豐富的生活元素,但寫作起來,學生的語言及情感表達難以到位、為此,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我的母親》,從生活細節(jié)、生活故事著手,在故事中構建情感、在合理結構創(chuàng)設中形成完整的文章脈絡。很顯然,學生緊扣生活體驗,在點滴的生活細節(jié)中,構建母親的形象、傳遞母愛。
(二)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拓展寫作視野
筆者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生活元素缺乏積累,生活情境的滲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對生活元素的歸納、總結,進而作為作文寫作的載體,讓作文的空白點在生活化的情境構建中,形成真切的情感表達。為此,一是要合理滲透生活情境,讓生活資源成為豐富學生作文學習的重要因子,讓學生的作文學習不再枯燥乏味;二是初中生要形成開闊的作文視角,在生活情境之中,讓作文的故事敘述、情感路線更加豐富多彩,讓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作文中演繹;三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去利用好生活資源,讓作文走進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枯燥乏味的存在于生活之外。
例如,在“中國夢·我的夢”的作文教學中,學生一開始的寫作視域十分狹窄,不知如何去寫,如何從國家、自身的出發(fā),構建“夢”的框架、為此,教師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國家改革開放來的發(fā)展成果展現(xiàn)在學生的視域之中,同時引導學生從自身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將自己的理想緊密聯(lián)系在“中國夢”之中這樣一來,學生的視野更加快開闊,源于生活的“夢”,讓中國夢、我的夢的演繹更加精彩,整個作文寫作更具流程而富有情感。
綜上所述,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生活教育”思想的運用,有利于轉(zhuǎn)變過去“假、大、空”的作文寫作現(xiàn)狀,讓學生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豐富寫作情感、拓展寫作視野,不斷提升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馬智軍.生活化作文的理論與實踐[J].中學語文教學,2008(4):30-32.
作者簡介:
葉翠玲,貴州省遵義市,貴州省遵義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