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偉 徐恒友
摘 要: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背景下的信息化時代,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核心和關鍵。本文以法庫縣東湖二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探索和實踐基礎上,提出六條策略來提升初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關鍵詞:初中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
在“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背景下的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也就成為必然。這就要求學校擁有適應時代發(fā)展需要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強、科研能力突出的新型教師。那么,如何運用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培養(yǎng)、提高初中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就成了亟待研究并解決的問題。
一、 構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學應用環(huán)境
構建良好的信息化應用環(huán)境是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的基礎,因此學校創(chuàng)設了有利于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高的應用環(huán)境。東湖二中建有計算機教室、一對一電子教室、錄播教室、物理、生化數(shù)字探究實驗室。每個班級配備計算機供學生使用,每位教師一臺辦公用電腦。所有教室、實驗室全部配備了鴻合電子白板。所有教室都設置了網(wǎng)絡接口,無線網(wǎng)絡覆蓋整個校園。學校加強教學軟件和教學資源的建設,引進了教學助手、互動課堂、家校幫、鴻合i學、優(yōu)師端、微課通等軟件用于信息化教學,并依托沈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東湖二中數(shù)字化教育教學平臺、央館-教育云規(guī)?;掌脚_、法庫縣智慧教育云平臺、智學網(wǎng)教育云平臺等使用終端上的教育教學軟件和功能教室來實現(xiàn)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學校組織學科骨干教師與技術人員將集備形成的教案、試題、課件等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上傳到東湖二中資源庫,便于師生下載分享。
二、 優(yōu)化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內(nèi)容和方式
加強師資培訓,提高教師隊伍教育信息化應用水平已是推動學校信息化的關鍵。學校采取了“走出去,請進來”和定期舉辦校本培訓的辦法提升教師隊伍信息化應用能力。幾年來,我校領導及學科骨干教師多次到省外信息化名校聆聽專家報告、觀摩及系統(tǒng)學習。聘請省電教館高鐵鋼副館長、市電教館田露館長、和平區(qū)師校信息化專家李冬云等專家到我校開展教育信息化理論和應用培訓。學校每年多次組織教師進行沈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東湖二中數(shù)字化教學平臺使用、教學助手、互動課堂、家校幫、優(yōu)師端、錄播系統(tǒng)、網(wǎng)上遠程聽評課、電子集體備課系統(tǒng)、多媒體互動教學系統(tǒng)應用培訓。同時學校根據(jù)教師的學科需求、知識基礎和個人需求的不同,分層次設計培訓的教學內(nèi)容。在培訓的過程中,采用多樣化的組織形式,提高教師的參與性和能動性。在培訓后,教師要進行總結和反思,總結學習經(jīng)驗,改進教育教學。通過這些方式,增強了教師熟練運用網(wǎng)絡平臺進行學習與交流的能力,提高了教師網(wǎng)上教學、教研的能力。
三、 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
依托東湖二中教學云平臺,通過“課前融合”“課中融合”和“課后融合”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實踐?!罢n前融合”是教師利用云平臺備課端進行教學設計、學案設計、微課和教學課件制作,教師根據(jù)學情制定個性化預習案,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為學生開展課上學習奠定良好的知識與能力基礎。
“課中融合”是教師利用云平臺的上課端的電子書、課件、微課、測試來輔助教學。它的學習小組、畫板、投影、計時器、隨機點名、放大縮小、一鍵黑屏等功能在學科教學中更體現(xiàn)出信息化應用創(chuàng)新。電子書在英語、語文、歷史等文科教學中,有重點字詞、單詞的解析。更具特色的是還具有在線搜索功能。理科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學科課本圖形再現(xiàn),尤其地理學科各種類型地圖的展示,有利地輔助了教師的課堂知識的呈現(xiàn),同時也利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和自主探究學習。作答的試題經(jīng)過掃描儀的掃描,直接生成成績分析報告。
課后融合,教師通過教與學過程中的大數(shù)據(jù),實現(xiàn)對學生學習質量及時有效的監(jiān)測、診斷和反饋,并進行科學的反思及評價。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程度,設計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布置分層作業(yè)、靶向作業(yè)。這樣有效促進學生分層學習,照顧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疑惑,通過手機端App“一對一”一個在線答疑功能,及時與老師溝通和討論。學生、老師利用教育云平臺提供的一站式學習交流平臺,滿足教學研討、個性化學習互動交流等信息化需要,進而實現(xiàn)數(shù)字化學習環(huán)境下教與學的變革與創(chuàng)新。
四、 深化學科的信息化教學研究
以課題為抓手,深入研究如何將信息化教學與自己從事的學科進行深度融合,研究如何在本學科教學中充分發(fā)揮現(xiàn)代信息技術化難為易、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激發(fā)學習動機、創(chuàng)設最佳學習環(huán)境、提供豐富學習資源,建構本學科信息化教學的教學模式、方法和途徑。積極開展信息化教學課題研究,以課題研究促進教師信息化專業(yè)成長,提高信息化教學科研水平。
五、 依托教育云平臺開展師生網(wǎng)絡教與學,實現(xiàn)資源共享
教師和學生利用網(wǎng)絡學習空間進行教與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我校依托沈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利用空間樹拓撲圖方式將學校領導的空間、班級空間、學生空間、教研組社區(qū)、教師空間及學校校本資源、在線課程和教育云空間鏈接到東湖二中教育資源公共平臺上??臻g樹拓撲圖使它們相互關聯(lián),一站式應用,實現(xiàn)云端一體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落實到師生日常教學活動和學習中。在“課堂用、經(jīng)常用、普遍用”的基礎上,形成“班班用平臺、師生用資源、人人用空間”。實現(xiàn)信息化教與學應用覆蓋全體師生,使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六、 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團隊建設
信息化教學包括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以及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升學習效率、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必須依托高效、互補、配合的信息化教學團隊。學校成立了信息化教學應用團隊。每個年級每個學科組2-3名信息化骨干教師,他們負責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信息化應用方面的培訓與指導,兵教兵、兵幫兵的方式使教師信息化教學智慧充分釋放,推進教師專業(yè)成長,提升教師利用信息化解決問題、開展自主學習與融合創(chuàng)新的能力,推進形成個性化教學風格,實現(xiàn)教師自主且有深度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鄭小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培訓一體化改革策略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10).
[2]王洪蘭.“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16(26).
作者簡介:
郭慶偉,徐恒友,遼寧省沈陽市,法庫縣東湖第二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