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撰
(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yī)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小兒癲癇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兒童疾病,屬于一種兒童癲癇[1]。這種病癥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并且男性患兒的發(fā)病率較女性兒童來說明顯更高,同時這種病癥與患者的年齡也與有一定的相關性,在8~9歲的男童中發(fā)病較高[2]。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病癥在16歲以后會逐漸緩解或消退,多數(shù)患兒預后良好。小兒癲癇如果不及時治療,有可能會導致患兒出現(xiàn)面部偏側運動發(fā)作狀況,主要以強直陣攣為主,所以在臨床上需要進行及時治療,以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3]。探究將左乙拉西坦劑應用于治療癲癇中的不良反應,并對其臨床應用效果進行評價,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4月—10月間收入的所有癲癇患兒的一般資料,按照實驗要求納入其中74例患兒,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n=37)與實驗組(n=37)。對照組中患兒男18例,女19例,年齡6~13歲,平均年齡(9.4±1.6);實驗組中患兒男20例,女17例,年齡5~13歲,平均年齡(10.2±1.5);所有患兒在入院時均經臨床體檢確認為癲癇癥狀患兒不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或遺傳疾病,前三個月未接受過相關治療。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并表示支持,患兒一般資料經對比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應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患兒的首次用藥劑量為15mg/kg,每日分2次服用,患兒的用藥劑量不可超過20~30mg/kg。
實驗組患兒應用左乙拉西坦進行治療,患兒的首次劑量控制為10mg/kg,每日分兩次用藥,總劑量不可超過30mg/kg。
治療完成后,對患兒的各項功能狀況進行復查評價,治療效果。
痊愈:患兒在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完全消失,未見癲癇再次發(fā)作狀況。有效:患兒在接受治療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控制,癲癇發(fā)作頻率減少3/4以上。無效:患兒在接受治療后,其癲癇發(fā)作頻率未見減少或減少量不足1/4。
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7.0或是SPSS19.0處理,其中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等計數(shù)資料用率(%)的形式表達,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檢驗,若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86.49%(32/37),而對照組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為64.86%(24/37),對比分析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有效性對比 (例)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差異不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癲癇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神經系統(tǒng)疾病,這種疾病具有較為明顯的遺傳傾向,多發(fā)于兒童,但多數(shù)兒童在接受治療后都能夠基本恢復正常,預后較好[4]。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兒童處于發(fā)育期,大腦和身體的其他器官依舊處于智能狀態(tài),所以在發(fā)生癲癇時還應當積極控制,這樣才能保證患兒的機體發(fā)育,以提高治療效果。
丙戊酸鈉屬于一種廣譜抗癲癇藥物,這種藥物不含有氮元素,主要通過促進腦內抑制性神經遞質氨基丁酸濃度升高,來抑制患者的神經元異常放電狀況[5]。而在治療期間,醫(yī)務人員應當積極監(jiān)測患者的肝功能,避免對患兒造成肝損害的狀況。左乙拉西坦是一種新型的抗癲癇藥物,其機制在于解除負性變構劑,能夠促進中樞抑制作用的增強,有助于結合腦內突觸膜囊泡蛋白,從而阻斷患者的神經元回路,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對癲癇患兒進行治療時,應用左乙拉西坦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不會對患兒造成明顯的不良反應,具有較高的治療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