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士尹
不管服務者站在臺前還是退回幕后,不人性的服務,肯定談不上好,不走心的服務,永遠不得人心。
幾個月前有感而發(fā),寫了一篇《別再教我怎么笑》,旗幟鮮明地反對收費站標準化微笑服務,引起一波熱議。很多讀者跟我探討,“既然收費站趨于無人化,人員越來越少,是不是該轉型抓技術、抓管理,服務品牌還搞不搞?”這個問題不忙作答,不妨先聽兩個故事。
月初,和同事去武漢開會,為節(jié)省時間,定了較早一班飛機,五點起床趕往機場。經常坐飛機的朋友都有體會,去機場最怕三件事:一怕延誤,二怕擺渡,三怕安檢口距登機口千里迢迢。不幸的是,三樣我們都趕上了,好不容易滿頭大汗坐進機艙,迷迷瞪瞪睡著了,醒來一個半小時過去了,飛機紋絲沒動。
空乘支支吾吾,先說發(fā)動機故障,后說黑匣子故障,說了一圈也沒說圓。直到有乘客大怒,機長才不情不愿在廣播里說,飛機故障修復時間待定,愿意等就接著等,有急事就下去自行改簽——值得一提的是,措辭里沒用一個“請”字,沒有道歉,沒有解釋,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大部分乘客雖然不滿,也都迅速在手機改簽,陸續(xù)下了飛機。我們好不容易改簽到起飛時間最近的航班,但行李還在飛機上,去領取時工作人員又改口說為大家換了一架飛機,行李已經轉運上去。無奈下,眾人只得把航班再改回來,幾經周折,到武漢已經下午??芍^“起個大早,趕個晚集”。
重點是,幾輪改簽手續(xù)費已接近機票價格,對此,航空公司承諾,三天內一定給個說法。五天過去了,電話一直沒來。同事氣不過,返程時直接找值班經理討說法,誰知大名鼎鼎的H航空公司態(tài)度極度強硬,不負責,不賠償,愛哪告哪告去。將“店大欺客”演繹得淋漓盡致。
幾句閑言絮語,隨風遍滿東南;
不算文思所及,見笑各位看官。
數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盞香消茶冷,半生身老心閑。
很多朋友可能會想,“這不是常事嗎?習慣就好!”問題是,作為消費者,我們?yōu)槭裁淳驮撘槐橛忠槐闉檫@樣糟糕的體驗買單,對明顯不合理的遭遇“習以為常”?難怪幾年前,高速行業(yè)談到文明服務還在對標航空,如今業(yè)內外專家紛紛笑稱,航空公司早該跳出井口,跟高速優(yōu)秀品牌對一對標。
看了航空的“差評”案例,是不是覺得咱高速公路出行服務特別完美了呢?未必。也是這個月,我到某省調研一“網紅服務區(qū)”,服務區(qū)很棒,過收費站體驗卻很不好。由于考察用了兩小時,我們的車返程走ETC車道居然顯示超時,堵在車道上,急得后車直按喇叭。好半天才有收費員來了解情況,讓我們退出來改走人工車道。改道后,窗口收費員又問司機從哪上的高速,再慢條斯理打電話核實……折騰好半天,人工車道也排起了隊,喇叭震天響。一車人早憋了一肚子氣,誰知收費員還挺有理,板著臉一個勁埋怨司機:“下次這種情況直接走人工車道嘛!”
故事講完了,感受如何?如果還想聽,關于郵政、鐵路類似案例我還有很多,每一件都是真人真事,親身體驗。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省界站要撤了,收費站要逐步無人化了,品牌還搞不搞?服務還要不要?答案不言而喻,當然要,而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有人服務尚且如此,沒人服務呢?
站在出行者和消費者立場上不難發(fā)現,服務的重點從來不在于服務你的是人還是智能化設備,只在于你全程的體驗。如果服務者從窗口前消失了,司乘可感知的服務觸點更少了,那么服務設備的實用性、穩(wěn)定性,服務流程的科學性、合理性就顯得更為關鍵。
目前,平心而論,從整個交通行業(yè)來看,服務非但沒有做到過度,而且遠遠不夠。細小瑕疵暫且不提,巨大硬傷比比皆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永無止盡,標準只會越來越高,在這一前提下,優(yōu)質服務將永遠是稀缺品。要想讓公眾發(fā)自內心對一個行業(yè)豎起大拇指,關于服務,我們要做的事情太多,要走的路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