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大學生 人際關系 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閆秀婷,西安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203
(一)人際關系的內(nèi)涵
“人是社會動物,人與人的關系是在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中體現(xiàn)的,在交往過程中,就會形成諸多聯(lián)系,如經(jīng)濟,政治,法律,宗教,血緣以及心理等方面的關系,這些關系統(tǒng)稱為社會關系”,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有經(jīng)濟,政治,法律等。
首先,物質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礎。人們所擁有的貨幣,以及自己的勞動力之間因為各種各樣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而發(fā)生交換。人的本質是社會性,首先就要解決基本的生存難題,如:生理需求,食物的來源,過冬的棉衣等,然后才是其他的社會活動,如: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共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
其次,人際交往是知識信息的交流。這是借助于言語與非言語的媒體所實現(xiàn)的知識信息的共享,是思維想法。著名作家蕭伯納對知識信息的交流有一個十分貼切的比喻。他說,假如兩個人各有一個蘋果,互換之后,每個人還是只有一個蘋果,沒有發(fā)生數(shù)量上的變化。但是,把蘋果替換成不同的思想,兩個人交換之后,就擁有了兩種思想。如果互相融合碰撞,還會產(chǎn)生更多新奇的想法。
再次,人際交往是心靈和人格的碰撞過程。在交往過程中,不是簡單的物質交換,也不僅僅是信息交流,而是在明確的表明各自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表明各自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意義。我們應該去多多結交“無用”的朋友,因為真正的友誼不需要利益的牽絆,人們只是為了尋求一份真誠的愛與牽掛,在心靈知己的帶動和影響下,開拓眼界,提高能力。
(二)心理健康概述
健康是人類發(fā)展的最基本條件,社會學家認為,健康是創(chuàng)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是每個人的渴望和追求,人們曾經(jīng)把健康理解為:身體沒有疾病,沒有缺陷,不虛弱等。1989年,有關部門重新對健康確立了新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還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心理健康——人類健康而幸福的一個重要指標,已經(jīng)被人們所接納和認識。隨著現(xiàn)代心理學的迅猛發(fā)展,人們認識到,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重要評價標準。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
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狀況我國較側重于理論方面的研究,比如,特點、對象、理論體;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以及人際交往中產(chǎn)生的因素及其重要性。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第一,階層差異,由于大學生來在讀大學之前來自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的經(jīng)濟狀況千差萬別,由經(jīng)濟狀況導致的不同的生活習慣和交往差異,導致大學生的三觀不盡相同,在相處時就會有距離感和生疏感;第二,實踐差異,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相同的人,因此理論研究不能窮盡天下之言;第三,綜合性,它在探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發(fā)展過程及其規(guī)律時,在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具體案例時要綜合考慮環(huán)境和人格差異;第四,在異性交往中大學生存在矛盾。產(chǎn)生大學生人際交往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突然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發(fā)生重大變化,遠離自己早已熟悉的親人和朋友,獨自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使得大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孤獨寂寞感及家庭親情的減弱;第二,要盡快適應大集體的生活,自己的隱私和獨立生活空間減少;第三,大學畢業(yè)生自主擇業(yè)。
(二)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對和諧人際交往的認識和知識不足,缺少相應的專業(yè)指導
在“如果學校設立專業(yè)的心理健康咨詢中心和心理健康教師,你會主動向他們咨詢情感問題嗎?”的回答中,有高達87.3%的學生會因為覺得自己的隱私受到了侵犯,而不愿意積極的向外界尋求幫助。在“你會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心理健康活動嗎”的回答中,只有24.3%的學生表示積極主動的參加過學校舉辦的心理健康宣講講座,有高達57.7%的學生表示幾乎沒有。可見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所持有的歪曲態(tài)度和理解,有自身和社會的雙重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對大學生的引導不夠,使得大學生缺乏正確的理論和方向指導。因此為了滿足大學生人際交往方面的需求,高校應該重視大學生心理活動的建設,為他們提供一個積極的環(huán)境。健康的人際交往會幫助大學生更好的學習和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社交活動來滿足大學生的需求。
2.大學生奉行精致的利己主義,交友功利性,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好朋友
在“什么樣的人可以成為你的朋友?”的回答中,比例最高的是“有用的朋友”,緊接著的是“本事大,關系硬的朋友。”可見大學生在交友中,奉行“利益至上”的理念,存在著普遍的功利性交往。
在訪談中,男女生在“知心朋友有幾位?”中,答案有很大的差異,男生普遍反映,知心朋友有3位以上,而女生則大部分只有一個,或者一個都沒有,說明女生在交往中對人的戒備心理比較重,很難去相信別人。
3.交往中存在自卑情緒,缺乏積極主動性
在“你對自己的交往能力,談吐舉止上是否有自信?”的回答中,有63.1%的學生選擇“十分沒有自信”;在“你認為自己大在朋友圈中受歡迎嗎?”有59.5%的學生選擇“不大受歡迎”;在“你會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嗎?”的回答中,有64.9%的學生選擇“十分在意”。在訪談中,可以看到學生對自己的交往能力有點自卑而且很在意自己的形象,擔心自己表現(xiàn)的不好。
4.交往能力不強,缺乏交往技巧
在“對于某一件事情的真是情感和態(tài)度,你能否在他人面前及公共場合自如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的看法”的回答中,有高達64.8%的學生選擇“會十分緊張,不能十分準確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思?”;在“就算身邊圍著很多朋友,可是仍然覺得沒有知心好友,經(jīng)常覺得自己十分孤獨”,有高達86.3%的學生選擇“是的總是這樣”。在“與同學發(fā)生分歧和矛盾時,會主動的去找朋友和好好嗎?”只有26.9%的學生表示“我經(jīng)常這樣做。”在這次訪談中,部分學生也能自己認識到自己在情感傾訴,不善于傾聽別人的想法,想去積極的尋求改變。因此,大學生應該在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下認真學習交往技巧和人際交往的藝術,多多的參加校園實踐活動,從優(yōu)獲得大量結識新朋友的機會,從而鍛煉自己的勇氣和膽量,來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5.沒有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與異性交往困難
一群剛剛成年的少男少女,脫離家長和老師的監(jiān)督和管理,開始獨自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在讀大學之前,不論家長老師還是學生都把早戀視為洪水猛獸,猶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而大學無疑是制造愛情的溫床,大學生正待似水流年,大好青春,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浪費揮霍,情竇初開,渴望有一份浪漫的愛情和一個知心的人兒時刻關注自己,保護自己。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大學生剛剛離開父母親人朋友,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心理一定孤獨而寂寞,有情感需要;第二,大學生剛剛成年,心智發(fā)育完全,有尋找異性朋友和表達自我的渴求。但是由于經(jīng)濟不獨立,人格沒有成型,在交往中具有很大的排他性,沖動性,盲目性和強烈的心理依存性,導致大學生們在處理一段感情時往往會陷入困擾與迷惑之中,以至于發(fā)生矛盾和錯誤。
(一)平等原則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一個有良好道德情操的人,與人交往中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平等原則,人人生而平等。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無論對方和你的教育背景,生活習慣有多大差異,只要交往雙方彼此尊重,相互支持和理解,一定可以融化堅冰,獲得強烈的幸福感。
(二)尊重原則
在交往過程中,對方真誠的贊美會讓自己如沐春風,變得越發(fā)自信起來;惡語傷人六月寒,別人故意的貶低與打擊,會讓我們失去自信與積極態(tài)度,直接威脅到自我價值的確定。因此在于別人的交往中,多一些真誠的贊美和正能量的鼓勵。
(一)加強對人格教育理念的認識
人格心理學家奧爾波特認為,健康的人格是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主要決定因素之一,健康的人格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作用,人生態(tài)度,思維方式,情感宣泄和人生價值與人格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人格健全的核心是自我概念,這是每個人成長必經(jīng)的課題。首先要做到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培養(yǎng)健康的自尊,從內(nèi)心尋找安全感,邊界清晰,適當付出和合理期待,內(nèi)部控制,對自己負責。
(二)以心靈溝通為載體,建立大學生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體系
人從剛剛出生時,就正式擁有一個社會人的角色,要很好地融入社會化的過程中,就要與社會其他個體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在上文中,我們提到了交流溝通的很多技巧,比如,給人以善意的微笑,真誠的贊美,能在一見面的時候就說出對方的名字等等方式來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在上文我們著重分析了心理健康對于大學生日后發(fā)展的重要決定作用,對健全人格,獲得幸福感的重要作用,中國人有一句諺語叫:“忌病就醫(yī)”,導致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不能得到及時的發(fā)現(xiàn)和治療,我們應該正視心理問題,了解到健康心理對生命的重要作用。
(三)豐富教學形式
正如洛克所說:“只有你給他的良好原則與牢固習慣,才是最好的,最可靠的,所以也是最應該注重的。” 要從小引導受教育者接受嚴格積極的教育,在其成長過程中不斷的得到強化與指導,直至達到融會貫通的地步,對受教育者的一生都會裨益良多,受益匪淺。最重要的就是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方法為基礎,堅持具體問題具體研究,因材施教,針對棘手問題,去制定能夠切實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的理論,增加實踐教學力度,豐富教學形式,重視此類問題的研究。
注釋:
大學生心理健康[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
[英]洛克著.教育漫話[M].博任敢,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30 頁.
參考文獻:
[1]張宏.大學生人際交往及其思想政治教育[D].河海大學人文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
[2]巫春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際交往形式[J].現(xiàn)代教育叢論,2006(3).
[3]劉雷.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重慶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