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債權行為 物權行為 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制度
作者簡介:翁石強,廣東偉倫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24
(一)區(qū)分核心:意思表示之不同
物權債權行為的區(qū)分是物權債權區(qū)分邏輯推導之結果。民法的核心是意思自治,以此為前提,由于兩者客體的不同,主體對物權和債權所抱有的目的,產生法律后果的預期也會不同。物權行為,作為一種有著獨立意思外觀和成立方式的行為,一旦完成,物權即發(fā)生變動。而債權行為,在涉及物權方面變動之時,其單純是旨在發(fā)生物權變動,是以物權產生變動為目的,而非以物權產生變動為效果。所以行使物權和債權過程中,意思表示的差異導致相對應的法律行為當然產生不同。因此,物權與債權的二分法在邏輯上必然引起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二元劃分。
(二)區(qū)分關鍵:物權行為理論
要想準確做到物權與債權行為的區(qū)分首先需要完整的認可物權行為理論。物權行為理論的相關內容雖然早在羅馬法中就有一定的呈現(xiàn),但真正確立還是在大陸法系民法最為完備的國家:德國。受其影響,在成文法民法國家和地區(qū)中,物權行為要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1.獨立原則
又叫分離原則,在此原則下,物權債權行為劃分為兩個互相區(qū)別的法律行為。債權行為有自己的債權合意和成立方式,物權行為則為體現(xiàn)物權變動之合意和成立方式,物權行為獨立于前者而存在,并與之相區(qū)分。獨立原則是物權行為理論的關鍵,是把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區(qū)分開來的第一步。
2.無因性原則
又叫抽象原則,體現(xiàn)為物權行為的效力與其債權行為也就是原因行為的效力不相掛鉤,債權行為的無效和撤銷,不能當然導致物權行為的無效和撤銷 。無因性原則是物權債權二分法劃分所必然引起的邏輯結果,債權、物權的兩分法是基于其所指客體的不同,客體的不同導致主體的行為方式產生變化,從而引起了意思表示的不同。
3.公示公信原則
該原則要求物權行為中的物權變動的意思表示合意,必須有一種客觀的方式加以肯定,以確認其產生之對世效力。我國法律中物權變動合意目前主要表現(xiàn)為動產之交付,不動產之登記。在德國民法中除以上兩種外,還包括將相關權屬證明文件如登記許可證向相對人進行交付或者在公證處進行公證兩種形式。
(三)區(qū)分體現(xiàn):物權變動模式
將物權債權法律行為相區(qū)分的關鍵在于是否承認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對待獨立性、無因性、公示公信三原則的態(tài)度差異,所導致的物權變動模式以及由此帶來的與債權行為之區(qū)分亦會不同:一是債權意思主義。以法國為代表,未嚴格區(qū)分債權與物權,而統(tǒng)稱為財產權。在此種模式下,債權合同的意思表示不僅能引起債權變動,也能直接引起物權變動。二是物權形式主義。以德國為代表,物權形式主義將債權物權行為做了應有的區(qū)分,債權合意只能引起債權的變動,不能引起物權的變動。三是折衷主義。以瑞士為代表,也叫債權形式主義,此種模式走了中間道路。當平等主體之間主張物權因法律行為發(fā)生變化時,不僅需要達成債之合意還需要交付或登記等公示要件,較之物權形式主義所不同,其將公示的方式視為事實行為,而非看做物之合意的客觀表現(xiàn) 。從中可以看出,因物權變動模式的不同,物權債權行為區(qū)分模式同樣會產生差異。
(一)我國物權與債權區(qū)分的演變
從我國第一部《民法通則》中,就沒有物權這個概念,在學習前蘇聯(lián)民法的基礎上,第五章第一節(jié)表述為財產權以規(guī)定財產所有權及相關內容。在擔保領域,《擔保法》也將“保證”這一本質上屬于債權的擔保方式與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擔保物權混編入一部法律,而只字未提“擔保物權”這一概念,這就造成債權與物權混同。這一現(xiàn)象直到《物權法》的出臺,才在法律層面上有所改善,將其獨立作為一種與債權位階相同且與債權相對應的權利置于民法體系當中,然后把保證這一屬于債法當中的擔保方式應然的排除在擔保物權之外,明確了擔保物權的范圍。從而正式將合同效力與物權效力所做了應有的區(qū)分,方為物權債權行為之區(qū)分打下了基礎。
(二)我國物權行為成立之爭
在我國長期有學者對于物權、債權之區(qū)分是否必然導致物權債權行為意思表示的不同從而產生區(qū)分抱有疑問。根本在于,物權行為要想作為一種法律行為,對于動產之交付,不動產之登記到底是成立亦或是生效要件,在認識上存在爭議,而這直接影響到物權行為理論存在的基石。如果為成立要件,物權行為便有了物之合意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能獨立存在。如果僅為生效要件,便說明了物之合意承載在于債權合意之上非交付或登記之上,便不能和債權行為相區(qū)分。
在成立、生效的問題上之所以爭論不清,原因在于我國民事立法中,常把成立與生效混為一談。所以在新的《民法總則》當中,立法者注意到了這一點,增加了特別法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排除適用,所謂特別法如《合同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從而使兩者得以區(qū)分:成立是生效的前提,生效是成立的目的。延伸到物權行為領域,物權行為獨立存在的基礎為物權變動合意,合意要想被世人所知,就必須存在于一定的客觀表現(xiàn)形式。而只有交付和登記行為的發(fā)生,才能承載當事人之間關于動產和不動產變動合意存在的事實。
(三)我國的物權變動模式演變
在我國民事法律制度中,存在著多變且不統(tǒng)一的物權變動模式。由于我國是法律繼受國家,新中國成立以后,民事立法領域主要借鑒前蘇聯(lián)、日本、法國的民法,而這些國家又是學習德國民法。因此在這些客觀情況下,造成了民事立法的不統(tǒng)一,使得物權變動條款散見于《合同法》《物權法》《擔保法》以及行政法律當中,體系較為分散:一是公示生效,將標的物的交付登記視為合同生效要件。但隨著《物權法》中關于擔保物權規(guī)定,《擔保法解釋》第四十九條的出臺,則實質上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做了區(qū)分,公示生效模式也就被拋棄;二是公示對抗主義。在公示對抗主義中交付登記只視為對抗善意第三人的要件,因此在此種模式下也沒有確定物權行為理論;三是公示要件主義。根據(jù)是否完全采納物權行為理論,在動產物權變化中,又分為物權形式主義和債權形式主義 。前者一經(jīng)交付即使不登記也發(fā)生對世效力,后者一經(jīng)交付可發(fā)生物權變動,但不登記不產生對抗效力??v觀我國《物權法》,應當認為物權變動模式我國主要用的是物權形式主義,從而承認了物權行為理論,將物權債權行為相區(qū)分。
如前所論,物權債權行為區(qū)分之關鍵在于對物權行為理論所謂的承認以及承認程度,對于獨立性、形式主義兩大原則我國學界看法趨同,爭議焦點在于無因性。對于無因性,有些學者持否定態(tài)度,在其看來,首先無因性是法律上的構想,并非歷史與現(xiàn)實之必然。其次,無因性的目的在于保護交易安全,但是,這種目的的實現(xiàn)卻以忽視甚至是犧牲出賣人的利益為代價,相對于買受人對于出賣人的保護力度較弱,有違公平原則。最后,在維護交易安全之功效上,善意取得制度完全可以在平等基礎上代替之。
(一)現(xiàn)實性問題
無因性帶來的物權行為只產生物權效果,債權行為只產生債權效果的二元劃分有利于理清債權法律關系。在現(xiàn)實中,當雙方當事人締結合同,產生債權債務關系時,標的物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因此合同存在一個履行期限,而不是當然的錢貨兩清,所以根據(jù)區(qū)分理論,一份買賣法律關系區(qū)分為合同的訂立、標的物的交付、價金的交付,是符合現(xiàn)實的。同時將物權行為效果與債權行為效果作出區(qū)別,也有利于解決現(xiàn)實問題。
(二)有違公平原則對出賣人保護不力的問題
這種看法有待商榷,首先物權行為的目的是使物權發(fā)生轉移,本身并不負有價值判斷之功效。如果不將物權債權行為效力所作區(qū)分,債權行為的效力導致物權行為緊跟著變化,物權行為就失去存在的必要。試想一下,在現(xiàn)實交易之中買受人還要考慮到前手的原因行為效力如何,該是一種多么不現(xiàn)實和繁復的舉動,在市場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的今天,物權行為無因性顯然更能與現(xiàn)代交易的效率要求相契合。如果沒有無因性,交易上的瑕疵將會直接傳導到受讓人,使受讓人由物權人變?yōu)閭鶛嗳?,這是否又有利于買受人的利益保護呢?其次,在無因性原則下,對于出賣人所謂的“保護不利”還能用不當?shù)美贫燃右约m正,所以并不存在偏袒一方的問題。
(三)對于善意取得制度對無因性功能的替代問題
在德國民法中不僅完整規(guī)定了無因性在內的物權行為理論,同時也規(guī)定有善意取得制度。我們不難看出無因性,對交易安全的維護有一個前提:即有處分權,只有在有處分權的情況下,原因行為也就是債權行為效力消失時,物權行為能繼續(xù)有效,物權轉移發(fā)生從而保護受讓人所取得之物權。而善意取得制度所解決的問題是無權處分的情況對于物權變化所產生的影響,因為沒有處分權,物權行為本就不生效。所以實際上可將善意取得制度看做是對無權處分人所為行為的一種特殊規(guī)定,顧名思義其是為了保護“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因此,兩者功能上有一定交叉但不存在可替代的問題。并且我國《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一款,對善意取得的規(guī)定沒有以“合同有效”為其條件,原因行為是否有效,在善意取得中,不影響物權的轉移,因此能夠得出論斷,善意取得其本身就確認了無因性。物權行為無因性在我國有其歷史基礎,現(xiàn)實條件,并且與各民法相關制度相契合,該原則是物權與債權二元劃分所必然導致的產物。對于德國物權行為理論應當完整的學習與繼受,不能片面否認無因性的存在,更甚否認整個物權行為理論,這對于做到債權行為與物權行為相區(qū)分,從而使民法體系更加順暢有著關鍵意義,也可保護物權變動中的第三人或相對人以維護交易安全,使民法更符合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與市民社會的發(fā)展。
物權債權行為相區(qū)分有著現(xiàn)實意義與科學意義,完整承認物權行為理論尤其是無因性至關重要,綜合我國債法及物權法相關規(guī)定,我國已經(jīng)基本確立了物權形式主義,做到了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相區(qū)別,但是還存在著特殊的立法例,如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相關規(guī)定,對此,我們更應該深入研究以期在符合國情的情況下,做到法治統(tǒng)一。
注釋:
郭澤峰.試論我國的物權行為制度——結合我國新物權法[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9):13-16.
樊利濤.論區(qū)分原則的立法模式[J].商,2016(14):231.
原軍.芻論物權變動之價值定位及其立法實現(xiàn)[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56-58.
參考文獻:
[1]陳華彬.物權法研究(修訂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2]崔建遠.我國物權立法難點問題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3]李永軍.民法總論(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4]董巍.分析物權行為的效力規(guī)則[J].中外企業(yè)家,2015(14).
[5]陳加玲.從無權處分效力探析我國物權變動模式的選擇[J].法制與社會,201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