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夢玲 張之燕
摘要:提升文化自信,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保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而且兼容并蓄、異彩紛呈,是文化自信的基石?!鞍賾蛑妗崩デ侵袊诺鋺騽∷囆g的優(yōu)秀代表,其哲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體現(xiàn)在文學性、音樂性和表演性等諸多方面。《羅密歐與朱麗葉》是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愛情悲劇,以昆曲形式來演繹這部作品對昆曲的傳承發(fā)揚有極大借鑒意義。昆曲英譯策略也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關鍵詞:文化自信 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 昆曲翻譯 傳統(tǒng)文化
一、引言
2016年是英國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周年。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戲劇節(jié)——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策劃了“世界莎士比亞戲劇周”的大型演出活動。“莎士比亞戲劇周”在英國愛丁堡的五個劇場同時進行,七天共三十場大型演出,其中二十七場是來自全世界各國頂尖藝術家?guī)淼纳勘葋啈騽?。最后三場同樣是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是表演形式卻是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昆曲。2016年也是中國明代偉大的戲劇家和文學家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并世雙星”——莎士比亞、湯顯祖穿越時空的藝術碰撞,是東西方文化的又一次交匯。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fā)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yǎng)。”而昆曲則是“中國古典藝術的代表,是中國傳統(tǒng)雅文化在戲曲領域里的集中體現(xiàn)”。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上演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以昆曲形式演繹莎翁作品,體現(xiàn)了對中國傳統(tǒng)古典文化的自覺和自信。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黽一部典型的愛情悲劇,被胡適譽為“西人之梁山伯與祝英臺”。它歌頌了青年男女互相傾慕,敢于追求自由純真的愛情,遇到敵對力量與艱難險阻時勇于抗爭,最終犧牲自我的高貴精神。類似的主題在昆曲中的經(jīng)典曲目《長生殿》《牡丹亭》《西廂記》等中都有所體現(xiàn)。本文將通過分析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創(chuàng)作背景、中英文劇本、舞臺表演藝術等方面,概括總結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揚有借鑒意義的方法經(jīng)驗。
二、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創(chuàng)作背景
1.國內背景:昆曲在2001年入選首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它充分詮釋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特征和審美原則?!白鳛橐环N成熟完美的綜合性藝術,昆曲具有諸多構成因素,主要包括文學、音樂、舞蹈、表演、妝容、砌末等,它的遺產(chǎn)價值也體現(xiàn)在極其廣泛的文化領域中?!钡驗槔デ奈幕瘍r值極高,包羅萬象,幾乎涵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方面面,且又是古典雅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代表了中華民族曾經(jīng)的文明高度,隨著其依附的封建制度的衰敗,昆曲也不可避免地沒落。昆曲的衰微是因為“民族雅文化這個大環(huán)境,在晚清市民文化的興起中遭到破壞而帶來的結果”。人們“所好惟在秦聲啰弋,厭聽吳騷”,再加之近代以來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中國自近代以來學習西方政治制度、經(jīng)濟制度、軍事科學技術,文化上也潛移默化地受西方影響,全球化的沖擊進而導致了昆曲的全面式微。
當下國內的情況,一方面是人們對昆曲不了解,越不了解越難認識到昆曲的價值所在,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更談不上自信了;另一方面是對西方文化心向往之,崇尚西方。比如2016年同是莎士比亞和湯顯祖逝世四百周年,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早就深入人心了,而《牡丹亭》里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卻流傳不廣?!皽@祖不如莎士比亞的世界影響力,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不僅僅在西方文化彌漫之后,還在之前的中國文化語境中,湯顯祖就已經(jīng)黯淡下來?!崩デ读_密歐與朱麗葉》便可以借助莎士比亞在國內的影響力,讓更多的人接觸到昆曲,加深人們對昆曲的理解,從而更有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發(fā)揚。
2.國際背景:如果說湯顯祖的昆曲是中國雅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那么莎士比亞的戲劇則是西方市民文化崛起的優(yōu)秀代表。戲劇題材十分豐富,囊括當時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宗教、軍事、外交、商業(yè)、民俗等,帝王、貴族、富商、了“The music sounds like”,這對于不了解《琵琶行》的外國聽眾起到了很好的解釋作用。又如,對[石榴花]中“西施畫舸,范蠡煙波”的英譯為“The beauty Xishi is sitting in the gaily painted pleasure-boat, Her lover Fanli is rafting.”這句話運用了西施范蠡的典故,而譯者故意在譯文中多加了“The lover”使人物關系更加清晰,便于外國觀眾理解。另有,“只半刻曇花不久長”——“Which is merely a flash in8 pan”,“真花能笑,玉有香”——“ShallI compare thee to the blossoming flower or the transparent in my hand”,“更唐宮靡艷漢宮秋,到伊州繁急涼州驟”——“The most famous emperors cannot protect their beloved concubines.In sad tunes maidens expecting the return of husband”等直接向觀眾揭示了唱詞的背景與內在含義。雖然意譯的特征使英譯版失去了其原版的“寫意”特點,但是本著以“決定翻譯過程的首要原則是翻譯目的”的宗旨,譯者們摒棄了追求高深精準的翻譯境界,為的是觀眾有一種貼近生活的對話感,而不是艱澀難懂的學術感,更好地提升趣味性與互動性,使受眾更加廣泛,在促進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走向世界的同時,作為一種更易被世界人民接受的形式,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
同時,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從西方戲劇改編而成的昆曲,它以及其英譯對昆曲莎劇走向世界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與典型意義。將昆曲向世界傳播需要尋找合適的昆曲曲目翻譯對象。莎士比亞,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劇作家,其每一部作品都堪稱經(jīng)典。其中早期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以經(jīng)典永恒的愛情為主題,歌頌著一曲“愛”與“美”的頌歌,少了幾分《麥克白》式的恐怖與血腥,它更容易受到全世界觀眾的喜愛。昆曲將西方文化融入其本身,再以東方文化的凝聚形式向世界輸出,大大提高了目標觀眾的數(shù)量,同時(例如一些莎士比亞愛好者或是中國文化愛好者),能夠收到更多的信息反饋,無論是抱著好奇或是懷疑的心態(tài),都是對昆曲及昆曲譯本的傳播和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昆曲,在現(xiàn)今的復興階段,需要創(chuàng)新,需要注入新鮮血液,尤其是當昆曲一直活在老一輩的記憶里,而“90后”“00后”對戲曲提不起一丁點興趣的時候,尤其是當西方文化一次次沖擊著東方文化,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自信危機的時候,是時候想一些辦法去吸引年輕人的眼球、去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去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了。也就是說,昆曲也需要改變,需要隨著時代的需求而改變。這時候,新的昆曲曲目的演繹又何嘗不是一種力挽狂瀾的做法呢。
五、結語
昆曲作為中華文化濃縮的精華,也標志著優(yōu)雅從容的生活態(tài)度,在其唱腔、語言、思想、題材等方面都反映了昆曲藝術所展現(xiàn)出的中國詩詞、舞蹈、古典音樂、舞臺表現(xiàn)的高超造詣。然而,任何一門藝術,都需要有一定的受眾群才能生存和發(fā)展下去。隨著時代的快速發(fā)展和審美方式的改變,人們對那意蘊悠長婉轉的戲曲藝術也有了新的要求,昆曲藝術需要革新,中國文化的傳播方式更需要革新。此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給昆曲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對西方原著獨到的理解下,結合中國文化背景進行改編,融入了中國文化中對于形象特有的描寫手法,加之寫意審美和詩意意境的烘托,將東西方文化巧妙的結合。同時,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英譯版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著重意譯上的翻譯目的,大大增強了昆曲在海外的影響力。
穿上了西化“新衣”的昆曲在激發(fā)了國內外人民對于戲曲的興趣的同時,也預示著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需要跟隨時代的潮流。此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及其英譯在其創(chuàng)新性和專業(yè)性上對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極具借鑒意義。其在保持以中國文化為核心價值的本質上,結合并利用西方元素,并以清晰明了的形式展現(xiàn)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助于消除國際上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從而促進世界人民對于中國文化的深層理解。當創(chuàng)新理念變得炙手可熱,一味墨守成規(guī)只會使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陷入歷史的怪圈而被人遺忘,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迫切需要吸收新的元素、接受新的理念、面對新的改革。平民、流浪漢等各色人等都能在戲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莎士比亞的戲劇不僅僅是英國社會的百科全書,受到社會各階層的喜愛,還乘著“文藝復興”的“東風”在17世紀陸續(xù)傳人德、法、意、俄和北歐諸國,之后更是隨著全球化的浪潮,傳入美洲、亞洲、大洋洲及非洲。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以莎士比亞的作品為外衣,以昆曲為內核,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尚未能遠播四海時,以莎劇為契機,在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上亮相定能給外國友人耳目一新之感。而且中國戲曲與莎士比亞戲劇嫁接也有先例,河南梆子《約/束》就改編自《威尼斯商人》,舞臺表演添加了很多中國元素,在國外的演出可謂是好評如潮。所以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也能夠借助莎翁戲劇,將中國優(yōu)美典雅的昆曲文化帶向世界舞臺。
三、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處處彰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編劇是中國戲曲學院研究生班導師、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陳超老師,他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始終秉持“昆曲文學藝術的形與魂均不能變異”的原則。筆者有幸拜讀了整部劇本,在閱讀時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濃濃的古典文學和燦爛文化氣息,劇本巧妙地將《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情節(jié)融入昆曲的體裁中,看不出一絲嫁接的尷尬痕跡,可謂是巧奪天工。劇本內容上多處用典,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歷史掌故俯拾皆是,語言典雅優(yōu)美,融合了詩詞曲賦等多種文學體裁;舞臺藝術也是盡善盡美,美輪美奐。
1.編曲方面,陳超教授“嚴格遵從傳統(tǒng)聯(lián)套的規(guī)范,恪守每字平仄,每出(場卜韻到底不換轍韻”,呈現(xiàn)的是原原本本昆曲的精華。我國傳統(tǒng)音樂中,曲牌音樂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宋代時,由于城市民間音樂的繁盛,曲牌音樂形式逐漸發(fā)展擴大,曲牌聯(lián)套的音樂結構出現(xiàn)了。這種結構經(jīng)元雜劇的發(fā)展,到明清昆曲達到鼎盛。劇本中曲牌名依次為[粉蝶兒][石榴花][泣顏回][撲燈蛾][黃龍滾犯][煞尾][引子][繞池游][山坡羊][山桃紅][綿搭絮][南鄉(xiāng)子][鎖南枝][前腔][隔尾][懶畫眉]……嚴格按照曲牌聯(lián)套的結構,不亂篡改,完完整整地保留了昆曲的形式,保存了昆曲的精華,呈現(xiàn)出原汁原味的藝術盛宴。
2.情節(jié)方面,比較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及莎士比亞的原著可發(fā)現(xiàn),編劇對原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編,刪去了大量不適合昆曲表演的情節(jié),保留下來的則是適合用昆曲來演繹的。原著中的宴會場景換成了幾個男子慕名前往朱府欣賞朱麗葉的舞姿,而不同于原著中的男男女女們一起跳舞的宴會情節(jié),這是因為東西方開放程度不同,原著中的朱麗葉更為活潑大膽,昆曲版的則要嫻靜矜持得多,所以場景安排也要與人物性格相適應。原著中的“陽臺告白”的場景換成了“花園告白”,這可能是因為東西方建筑樣式不同,中國古代建筑并沒有類似于西方的陽臺,男女幽會也是在花園居多。原著中出現(xiàn)的是神父,昆曲版出現(xiàn)了花神,中國有鬼神志怪小說的傳統(tǒng),花神則寄托了人們美好的愿望,希望借用神力來挽回悲劇,表達人們對愛情悲劇的深深同情??偠灾膭舆^的場景都是為了更好地用昆曲的形式演繹出美好的愛情故事,更好地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
3.內容方面,劇本不僅語言精美,而且處處用典,增添詩情畫意。王國維指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蓖鯂S極力推崇元曲,認為后世不能繼之。元曲是元代的文學頂峰,元曲與元代以前的文學都對明清昆曲文學中的曲詞產(chǎn)生重大影響,因此昆曲中的曲詞可謂是集結了歷代文學的精華。
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既靈活運用了“西施畫舸,范蠡煙波”“洛女下凌波”“做個趙師雄到那羅浮山把美人訪…‘寫離騷香草美人愁”“想司馬茂陵秋瘦”“卓文君怨白頭,綠珠吟,相思剖”“怕杜陵當日尚沒佳篇”等著名典故,又巧妙化用了諸如“霓裳一派瑤池墮”“云情暖,花貌香”“漫說瑤臺月下幸相逢,又住了群玉山頭第一峰”“旗亭向日晚,藹藹林嵐生”“任飛花今日殘紅更舊”“倚遍這玉欄桿”“想一樣菊花人瘦”等文學名句。中國古典文學里的經(jīng)典意象也比比皆是,如“移宮換羽”“珍珠滾盤又數(shù)顆,徹底芙蕖現(xiàn)綠波”“做鴛鴦棲著漁梁靠”“任那斜陽”“倚遍這玉欄桿”“但愿得桃花依舊”“恰好個暮春三月天”“一霎的崔成滿紙云煙”,等等。單單列出這三種語言特色,就可窺見昆曲的言辭精妙了,還可以通過昆曲觸碰歷史,浸潤在古典美中。
4.表演上,筆者雖未能去愛丁堡國際藝術節(jié)上欣賞現(xiàn)場演出,但有幸觀看了表演錄影,至今記憶猶新,回味無窮。昆曲的舞臺表演藝術與西方戲劇截然不同,西方是寫實性原則,而昆曲則是“以寫意性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形象以反映現(xiàn)實”。筆者在觀看昆曲藝術家的表演時,聯(lián)想到昆曲表演就如同中國畫一般,重神似、重意境、虛實相生、形神兼?zhèn)洹_@種寫意性效果是由“表演的程式化、時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虛擬化以及人物的行當化”體現(xiàn)出來的。劇中的羅密歐扮演者楊楠和朱麗葉的扮演者張鑫在舞臺上似乎進入“忘我”的境界,歌舞身段既遵從程式規(guī)范,又“類乎自然”,既高于生活,又合乎情理,可謂是行云流水,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以及真和美的高度統(tǒng)一。時空上轉換自如,昆曲舞臺隨著人物的走動、情節(jié)的推進而不斷發(fā)生變化。在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舞臺可以是朱府、羅府、朱麗葉的閨房、羅密歐與朱麗葉相會的花園、朱能和羅密歐打架的大街上。時間上也是沒有太多道具來體現(xiàn)時間變化,不像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晚上會有燈籠、月亮等道具來體現(xiàn)時間概念。砌末也就是道具布景,“李斗《揚州畫舫錄》記載‘各班戲裝砌末之設,但求富麗堂皇而不惜工本”,可見砌末在昆曲表演中的地位是極高的。莎劇中的道具多用來指涉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昆曲版則更側重于道具的文化內蘊和相關的人物心理變化。在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中,可以注意到羅密歐用的是書畫折扇,以示其是文人公子,有高雅之風。且執(zhí)扇有許多動作,以扇擊掌是在思考,開扇遮擋是掩飾見到朱麗葉的喜悅羞澀之情,在扇面上張望表示急切心理。人物的不同行當代表了不同的人物性格、社會身份和地位,在欣賞昆曲時,看到人物不同的行當,便能推測出人物的特點。比如朱麗葉是大家閨秀,類似于《牡丹亭》里的杜麗娘《長生殿》里的楊貴妃,就是閨門旦。朱麗葉的近身丫鬟類似于《牡丹亭》里的春香、《西廂記》里的紅娘,就是貼旦。
四、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英譯版精妙得當
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雖是演繹莎翁戲劇,但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推廣昆曲,擴大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陳超教授堅持原汁原味的昆曲劇本創(chuàng)作和表演,將昆曲的典雅優(yōu)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昆曲在國內傳播度尚且不高,指望外國人看懂并達到欣賞的境界更是難上加難。翻譯理論家漢斯·威密爾(Hans Vermeer)根據(jù)行為學理論提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人類行為活動。他的翻譯目的論(Skopostheory)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首要原則是翻譯目的(The prime principle determining any translation process is the purpose[Skopos]of the overall translational action)。此次昆曲版《羅密歐與朱麗葉》側重于舞臺演出,目的是為了讓目標讀者將注意力放在舞臺表演上,去欣賞人物的肢體語言,了解昆曲的舞臺表演藝術。翻譯劇本的策略便要有所調整,譯文既要遵循忠實地傳達人物情節(jié)意蘊、譯出美感的原則,也要考慮到受眾的接受程度;譯文不能太過艱深,否則會將觀眾的注意力分散到理解臺詞和故事情節(jié)上,譯文也不能完全迎合觀眾口味,否則便失去了昆曲的本色,違背了創(chuàng)作初衷。
“昆曲英譯是一種跨時空的跨文化交流”,“譯者不僅要對自己的社會與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也要對另一方的社會和文化有所了解”。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譯者是張之燕老師及其指導的兩名學生余孫文和葛軍華。張老師是英國??巳兀‥xeter)大學博士,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及莎士比亞作品研究,她對于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尤其是莎士比亞研究有很深造詣。翻開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英譯本,既可感受到濃濃的昆曲氣息,又可以領略到西方文化的魅力。現(xiàn)選取幾例進行分析:
1.譯文保留較多原文意象
(1)耿耿的牛郎意訛 遙遙的織女情多。
The ingenuous cowherd is moved and the weaving lass is affectionate.
鵲橋沒架銀河朗亙。
And yet the bridge in The Legend of Love is unconnected.
(2)作鴛鴦棲著漁梁靠,也。
We are like the sweet couple of the mandarin ducks.
(3)睇盼著劉郎重又。
Expect Liu Yuxi's returning.
雖然這些意象,諸如“cowherd”“weaving lass”“mandarin ducks”,“Liu Yuxi”等是不為外國觀眾所熟知的,但譯文中保留這些意象,可以讓外國觀眾帶著疑問,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文化。
2.譯文充分考慮英語詩歌韻律特點
(1)不由咱帶青驄,策鞭忙過。
Riding my bluish white horse,I am spurring in a haste.
昨日里夜難寐,意惹情魔。
Hit by Cupid's arrows,I could not sleep last night.
(2)朱麗葉:(白)感君多情……
Juliet:I am touched by your affection and passion.
(3)倚卿卿玉軟香浮。
My dear brother murmurs and mopes.
(1)中horse和arrows,haste和night,句與句間押韻;(2)中affection和passion押尾韻;(3)中murmurs和mopes押頭韻。
3.譯文化用莎士比亞的語言
(1)飽賞那洞府仙娥,抵多少,擲車潘果。
Just to admire her charm and grace, overshadowing sun and moon.
(2)詩友甲:啊列位!今日名賢云集,高會成歡,務須暢飲,以永今夕。
First Poet: Today prominent people gather lively here,so I propose a toast to eternalize this joyful moment.
(3)韶華傾負,塵夢破,萬物凋殘。
Sans splendor youth, sans earthly dream, and sans everything.
(1)中在莎士比亞的Romeo and Juliet就有“Juliet is the sun,kills the envious moon”的表達。(2 )eternalize一詞化用莎士比亞的Sonnet 18一詩,“etemal summer shall not fade,eternal lines”.(3)sans一詞化用莎士比亞As You Like It中的“sans teeth,sans eyes,sans taste,sans everything”.這種翻譯技巧將莎翁的妙句融入昆曲字幕,會引起觀眾們尤其是莎劇觀眾們的極大共鳴,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4.譯文融入西方經(jīng)典意象
(1)則問你綺席華筵那日嬌。
On the banquet day, thou are far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Three Graces.
(2)光閃閃風流滿座。
In the sparkling light, all seats are taken by romantic wits.
(3)怏怏的歌云不散。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nt more haunting notes.
(4)昨日里夜難寐,意惹情魔。
Hit by Cupid's arrows,I could not sleep last night
(1)中Three Graces是希臘的美惠三女神。(2)romantic wits讓人聯(lián)想到伊麗莎白時期的大學才子派-university wits.(3)看到nightingale便想到英國浪漫主義詩人Wordsworth的The Solitary reaper.(4)Cupid's是羅馬神話的小愛神,hit by Cupid's arrows是fall in love的經(jīng)典表達。字里行間浸潤著西方的文化,便于調動觀眾們的興趣,有熟悉之感。
五、結語
本文在習總書記倡導文化自信、復興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大背景下,通過分析昆曲藝術的國際國內背景,鑒賞昆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英文版本的精妙之處以及昆曲舞臺表演藝術的超凡魅力,總結出一些有利于昆曲藝術乃至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傳承發(fā)揚的經(jīng)驗。昆曲作為中國傳統(tǒng)雅文化的陽春白雪,優(yōu)美高雅的同時也艱澀難懂,昆曲傳播可借助早已深入人心的莎士比亞作品,在國內國際舞臺上擴大自身影響力。用昆曲創(chuàng)作作品時要堅守原汁原味,保留大量中國古典文學意象,嚴格遵從曲牌連套結構,舞臺表演也要體現(xiàn)“寫意性”原則。昆曲英譯要靈活使用翻譯策略、技巧、方法,在原作與讀者或觀眾之間斟酌權衡,達到翻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