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冰
摘要: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普遍存在課時緊張、反饋不及時、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等問題,導致寫作指導不充分的困境。本文提出,在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的寫作教學,可利用電子書包搭建隨身作文課堂,嘗試以“先寫后教”的教學模式,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作興趣和個性,同時增強寫作指導的針對性、真實性和有效性。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通過電子書包多次學習寫作知識。
關鍵詞:電子書包;初中語文;寫作教學;隨身作文課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9)11-0062-03
在初中寫作教學中,語文教師常常因課時緊張,面批范圍有限,陷入指導不充分的困境。近年來,一線教師積極探尋信息技術助力作文教學的可能性,探究方向集中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引入不同形式的素材;二是在課后利用網絡社交平臺,如博客、微博、QQ空間和微信公眾號等,為學生提供新的寫作和展示空間。但是如何使寫作教學真正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如何平衡線上指導與初中生網癮控制的關系,仍是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融合不可回避的問題。對此,筆者基于南寧市第二中學的智慧課堂系統(tǒng),進行了利用電子書包搭建隨身作文課堂的探索。
● 寫作教學思路的調整
智慧課堂環(huán)境下的寫作教學應當具備未來學習方式的特征:基于項目的主動學習、面向真實的深度學習、基于證據的智慧學習和突破校園的無邊界學習。[1]為此,筆者將寫作教學的思路進行如下調整。
1.指導過程——先寫后教
不同于傳統(tǒng)的先指導后寫作的教學思路,“先寫后教”模式意味著教師的寫作教學目的,是在學生的已有能力上進行彌補和提升,而不是將學生視為“無能的寫作經驗空白個體”。這是解決寫作教學內容空洞的關鍵。
首先,將作文指導放于真實寫作之后,具有學情上的可行性。經過小學六年的作文學習,大部分學生具備寫一篇完整記敘文的能力,也具有理解題目的能力,他們可以在教師指導前完成基本符合題目要求的習作。
其次,先寫后教是“學然后知不足”的翻轉課堂嘗試。對學生而言,這是主動學習寫作知識的動機。當他們在“先寫”中真實地感受到具體困難是什么時,才會主動尋求作文指導,為教師的作文教學發(fā)生做鋪墊。對教師而言,這是開展真實寫作指導的前提。教師的講授基于學生真實的問題和需求,在真實的習作中通過親自修改,檢測方法的可行性,排除無效的方法。
再次,先寫后教在一定程度上發(fā)展和保護了學生的寫作創(chuàng)造力。《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表達力求有創(chuàng)意”。[2]筆者認為,當學生基本掌握遣詞造句的能力后,教師應當讓學生先自由地寫作。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每個人的學習經歷不同,學生的表達會各有特點,習作也會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寫作風格。學生的寫作風格應當被呵護,教師不必過度干預,不必以統(tǒng)一的審美進行一刀切。
2.技術運用——以生為本
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寫作教學改革,若想達到常態(tài)化,必須考慮信息技術運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翱紤]技術的時候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關注人”。[3]從以往教學經驗來看,語文課堂內多媒體的不當使用,可能會對學生的想象力和注意力產生干擾。在語文課堂外,利用網絡社交平臺進行大量的寫作交流,又會與家長對孩子使用移動設備的管理發(fā)生沖突。如果我們使用教育信息技術時沒有考慮學科特點,沒有把學生放在教育最重要的位置,這樣的融合無疑是教育的失敗。信息技術的應用,與其思考教師如何用技術教,不如探索如何讓學生在智能環(huán)境中有效地學。
所以線上寫作教學,首要突破的是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在課時和場地方面的制約。它更像是一個繼承與創(chuàng)新的綜合體——將日常的作文指導搬到學生平板電腦中的電子書包里,讓教師隨時“上課”,學生隨時“學習”。而電子書包主要的功能,是作為一個打破時空限制的學習場域。
這一學習場域不必完全推翻傳統(tǒng)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有效方法,也不必追求無紙化的寫作全過程。對于仍處在識字階段的初中生來說,長期無紙化寫作帶來的“提筆忘字”“書寫差勁”“忽視卷面”問題,在中考筆試中是不可忽視的。
基于上述考慮,筆者采用智慧課堂系統(tǒng)中的電子書包作為教學平臺,創(chuàng)意使用日常辦公軟件PowerPoint,以電子周刊的形式為本班學生“私人定制”隨身作文課。學生的定制平板電腦僅能進行學習活動,有效解決了線上學習與初中生網癮控制的沖突。
● “隨身作文課”的實施流程
新時代的教育特點之一,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教與學將成為主流”。[4]筆者搭建的“隨身作文課”是與學生線下互動緊密結合的動態(tài)課堂。
1.獲取教學素材
(1)設計寫作項目
提高寫作能力的方法,是堅持日常寫作。新課標要求,七至九年級“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練筆不少于1萬字,45分鐘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習作”。[5]除了考場作文之外,學生需要有大量的日常練筆。日常練筆的內容根據單元寫作要求和時間,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確定,形成有計劃的作文訓練序列。例如在寒冬時節(jié),練筆的題目為《有愛的冬天不會冷》《一碗湯》等;遇到暴風雨,練筆的題目則為《被風吹落的葉子》;遇到校園內白蘭花開,則要求學生寫《白蘭禮贊》。不在課上用圖片和視頻代替學生的真實生活,而要求他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觀察。
(2)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批改
七、八年級以隨筆形式開展,學生課后完成,篇幅不限,主題不限,旨在鼓勵學生記錄生活中的素材。九年級以隨堂作文形式開展,學生在限定時間內訓練審題和創(chuàng)作。
(3)學生前來面批、修改作文
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后,主動性強的學生會前來面批。面批是傳統(tǒng)寫作教學過程中最有效用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能一對一地指出學生問題,學生能及時就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問題,并在教師的點撥下了解修改方向。在與學生分析交談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靈感亦會涌現。教師需要收集這些真實的指導,作為線上教學中如何啟發(fā)修改思路的教學資料。
對于前來面批的學生,教師應要求其及時修改作文。線上寫作教學需要來自學生的真實案例。因此,教師線下一對一的面批和修改,對于學習上更具有主動性的學生而言,能保障其“吃得飽”。
(4)收集需要展示的作文電子稿
教師根據批改情況,收集優(yōu)秀的習作,并要求學生上傳電子稿,以便后續(xù)展示。
2.制作電子周刊
電子周刊是集合優(yōu)秀作文展示、作文修改、方法總結、教師“下水文”的學習資料。它的容量相當于3個課時的堂上指導。相比于紙質資料,它易于保存,便于查找。
(1)分析學生習作問題
結合批改情況和面批時的現場交流得到的反饋,教師確定線上作文課的教學重點。
(2)分欄目呈現講授內容
開設的欄目有:①寫在前面——點明此次練筆期望學生觀察和體驗到的是什么。②題目解讀(針對考場作文)——解讀題目的陷阱和寫作出現的審題誤區(qū)。③和你一起寫——展示教師的下水文。以教師的參與,拉近與學生交流寫作的距離。④看看別人怎么想——展示優(yōu)秀習作。可以全文摘錄,也可以片段摘錄,擴大展示面。⑤修改示范——展示一篇習作修改的全過程,針對一個突出問題,總結方法。⑥本期你應該獲得的——在學習結束后,再次總結本次練筆可以挖掘的立意,需要注意的表達問題等。
(3)以問答還原面批情境
以“面批實錄”的形式,將面批作文的過程向所有學生進行還原,教師生動地記錄問答過程,實際上是創(chuàng)設出學習的情境。在信息技術與教學整合的過程中,“人不僅僅作為知識的載體和容器,更是要被視為鮮活的人”。[6]“面批實錄”能將作為讀者的其他學生代入角色,“聆聽”教師的啟發(fā)。此外,教師將得到面批的學生的作文修改版和原版進行對比,直觀地呈現修改思路。
(4)導出為PDF,上傳電子書包
PDF是在Internet上進行電子文檔發(fā)行和數字化信息傳播的理想文檔格式。將PPT導出為PDF格式,可以保障電子周刊的設計原貌,避免跨平臺發(fā)布可能出現的格式變化、內容丟失問題。而且它的顯示大小可任意調節(jié),給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閱讀方式。
3.監(jiān)控學習情況
教師在電子書包中開辟專門的寫作指導板塊,方便學生查找,反復學習。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時間,利用電子書包進行碎片化學習。教師通過電子書包的管理系統(tǒng)監(jiān)控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主動性較差的學生及時提醒。
以電子周刊為載體的隨身作文課,使得作文訓練在不增加堂上課時的情況下,將“寫—評—學—改”的過程變緊湊,保障每一次作文指導的完整性,基本可以實現七、八年級每周一次練筆,九年級隔周一次大作文的訓練量。
● 小結
基于電子書包的隨身作文課堂,呈現出以下特點:①課堂翻轉,學生缺什么,教師教什么。②教學安排不受課時限制。③教學發(fā)生不受地點限制。④教學內容具有針對性、時效性并且容量大。⑤學生根據需要決定學習的次數。⑥優(yōu)秀習作便于保存和瀏覽。出于寫作指導的特殊性和技術的簡易操作考慮,目前的隨身作文課只以文字版呈現。經過實踐,“先寫后教”的線上寫作教學對于挖掘分數處于中等的學生的寫作潛力來說具有可行性。筆者也清楚地認識到,對于注意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對這種文字版呈現的作文他們不一定有足夠的耐心閱讀,未來還需要融合更有趣味性的設計,幫助更多的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3][6]馮艷艷,盧秋紅.考慮技術的時候 我們要花更多的時間來關注人[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Z1).
[2][5]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DB/OL].http://old.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kbjd/jiedu/201008/t20100818_663548.htm
[4]王珠珠.邁出教育信息化2.0的堅實一步[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