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娜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文明是千百年來各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實行民族團結教育,傳承和保護中華各民族的物質、精神文化,樹立“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觀,對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義。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進行民族團結教育關系到國家的長治久安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載體,民族團結教育課程開發(fā)是學校進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載體和方式。民族團結教育教學和數(shù)學課、語文課不完全一樣,重視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真實的體驗、情感的升華。
為了結合我校實際和本地特色,我專門查閱了豐富的書籍資料,拜訪了我的哈薩克族老師和朋友們,才把研究哈薩克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我校民族團結課程資源進行深入研究。
一、民族團結課程資源開發(fā)之學習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
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各縣市及塔城、阿勒泰地區(qū)、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所轄各縣市、烏魯木齊、哈密地區(qū)、奎屯市、克拉瑪依市及甘肅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新疆哈薩克族人口已達146萬多人,其中大多數(shù)生活居住在新疆北疆地區(qū),生活居住在伊犁河谷的哈薩克族有 50多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yè)生產。
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是指在哈薩克文化中,那些具有民間特性的,具有歷史、科學、文化和社會價值并以口頭或行為的方式流傳至今的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口頭文學、表演藝術、民間舞蹈、民間歌曲、編織、繡花工藝、有關傳統(tǒng)節(jié)日等方面的內容。他們通過民間的和口頭的方式一代代承襲相傳,是哈薩克人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也是十分珍貴的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瑰寶中的一部分。
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內涵極其豐富,根據《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普查手冊》相關規(guī)定內容,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大致可劃分為以下幾類:哈薩克語、哈薩克民間文學、哈薩克民間美術、哈薩克民間音樂、哈薩克族民間舞蹈、哈薩克民間手工技藝、哈薩克人生禮俗、哈薩克民間生活、哈薩克民間信仰等。
二、民族團結課程資源利用之傳承與保護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
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是哈薩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和傳承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是保護一個民族的特色性的重要途徑。針對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對策措施:
一是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政策,制定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總體規(guī)劃。加強民族民間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保護的立法工作,明確民族民間傳統(tǒng)非物質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法律地位。
二是進一步改革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的管理體制,建立一套傳承、保護的有效機制。
在保護與傳承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過程中,做到保護與管理相結合,加強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管理人員素質上下功夫。
三是投入適當?shù)慕涃M保護和傳承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政府應宏觀調控,加大經費投資力度,以培育品牌為基礎,與新疆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及旅游景點相結合,促進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消費。
四是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活動。積極搭建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的宣傳交流的平臺,讓國內外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歡哈薩克族的民族文化。
五是重視發(fā)展民間呼吁力量,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六是加強合作,樹立資源共享觀念,培養(yǎng)哈薩克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專業(yè)人才。
保護和傳承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是促進世界民族文化多樣性,世界先進民族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也是不斷錘煉一個名族的精神、民族自信心的重要內容。加強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保護與傳承,是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現(xiàn)實需要,對于我們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wěn)定也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民族團結課程資源在實際教育教學中的運用
(一)在初三民族團結教育中華文化和新疆民族文化中的應用
中華歷史和中華文化是各民族聯(lián)合為一體的紐帶。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部分,就可以以哈薩克族的非物質文化代表阿依特斯為例,介紹阿依特斯的內涵,收集視頻、音樂等音像資料讓學生更直觀的了解哈薩克族的文化,從而增進對哈薩克民族的感情,在實踐教學中增進各民族學生的友誼,從而促進民族團結。
(二)開設關于哈薩克族非物質文化研究的校本課程
我校每周五下午第九節(jié)課都是校本課程開課時間,有授課,有社團活動。比如以哈薩克族哈薩克民間美術、哈薩克民間音樂、哈薩克族民間舞蹈等內容為載體,欣賞來自哈薩克族的優(yōu)秀美術作品、民間音樂和民間舞蹈;邀請我校雙語班的老師給學生們教授哈薩克族優(yōu)美的民歌,學跳哈薩克族的民族舞蹈等等。我們的民族團結課程資源就可以借此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課程中有來自全校各年級的學生,尤其是哈語雙語班的學生參與熱情是最高的,這門課程不僅保護傳承了哈薩克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更是豐富了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學生的文化藝術素養(yǎng),還促進了民族團結。
作為教師我們不緊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應該是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通過本課程的研究,我們不僅引導了教師探討新時期新形勢下民族團結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提高民族團結教育工作的實效,使民族團結踐行于日常生活、學習與工作中,也為新疆的團結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