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小芳
鋼琴因其音域寬廣、音響效果宏大、表現力豐富等特點而備受人們喜愛。當前,鋼琴的普及率在我國也越來越高,然而,許多家長在考慮讓孩子學習音樂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學習鋼琴,可要想在鋼琴上演奏出美妙的音樂,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近期,鋼琴家、鋼琴教育家、鋼琴音樂評論家、中國音樂家協會全國考級鋼琴專家組組長周銘孫教授的新書《把鋼琴彈好聽——彈鋼琴易被忽略的一些事兒》正式出版了。一聽到新書出版的消息,我腦海里便浮現出早年周老師在錄制《學鋼琴與教鋼琴的要領與秘訣》VCD中親切儒雅的講解和彈奏,在考進中央音樂學院之前,這套VCD讓我學到了很多實用的鋼琴演奏技巧和教學方法,至今受益匪淺!拿到周教師的新書后,我如獲至寶,一口氣讀完,感觸極深。書中全是“干貨”,沒有晦澀的原理,沒有艱深的術語,質樸的語言娓娓道出周老師多年來積淀的寶貴教學經驗,讓人感受到了周老師為中國鋼琴演奏與教育事業(yè)持續(xù)奮斗的熱情。
全書緊緊圍繞“如何把鋼琴彈好聽”的主題,主要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節(jié),是周老師彈奏理念的總論,他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人與鋼琴的連通,指尖觸感延長到發(fā)音點,手指從“入鍵”到“離鍵”等提法,讓人醍醐灌頂,耳目一新;又對“彈到點與彈到底”、找尋鋼琴觸鍵的最佳發(fā)音點進行深度剖析,給廣大師生們以精細入微的點撥,尤其是談到手指“離鍵”的環(huán)節(jié),從節(jié)奏到樂感的培養(yǎng),踏板使用的禁忌和注意事項,再到樂句的劃分和樂曲風格的把握,逐一做出詳解,這種對細節(jié)考究和鉆研的“高標準、嚴要求”正是周老師畢生追求的藝術境界!
第二部分是本書的核心,集中在第二和第五章節(jié),大篇幅談論了音樂演繹和音樂表現。技術總是為音樂服務的,彈出好聽的聲音,其中的經驗和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書中介紹了大量實用而又能出色表達音樂的彈奏技巧和要訣。比如,長短音的道理既簡單又不簡單,好聽的聲音不僅需要想象力,還須在認真讀譜的基礎之上,用腦子去把好的聲音組織起來,在強與弱、快與慢、實與虛、剛與柔、長與短、頭與尾、明與暗的對比之中,處處都體現著演奏者的音樂修養(yǎng)。周老師特別強調了在音樂中應高度重視休止符的“無聲更勝有聲”,讓人感嘆音樂不僅是時間的藝術,更是聲音的藝術。在第五章節(jié)中,周老師精心選擇了十五首樂曲,包括由淺入深、有慢有快的多種類型,從協調好旋律和伴奏兩者的比例和層次入手,逐段進行了音樂解讀和演奏方法的剖析。讓人清晰直觀地感受到好聽的音樂是如何有說服力地將一系列音組織起來并調配適當的,其中,周老師對許多具有典型意義織體的彈奏感覺與處理方法,完全可以舉一反三地運用到類似的曲目中。
第三部分則是本書的第三、四章節(jié),詳細講解了彈奏鋼琴的方法和技巧,每一種方法和技巧的背后都浸透了周老師多年來不斷嘗試、認真鉆研、反復思考的心血與汗水,從手指基本的站立、支撐、角度,到弱指訓練,音階、琶音訓練的方法,練習高抬指的意義,以及練習“平均”到更高境界的“不平均”等,周老師毫無保留地將他一生鋼琴演奏和教學精華在書中傾囊相授,只為惠及更多想要在鋼琴上尋求突破的師生。好音樂需要好技術的支撐,尤其是手指的主動性,現如今訓練手指機能的方法不勝枚舉,只有真正科學的方法才是珍貴有效、值得傳播的。因此,周老師在書里對掌握彈奏方法的意識提醒道:“對與不對,好與不好,舒服與不舒服有時就在一念之間,就在微妙的變化中?!边@有時難以察覺,但它們都逃不過老師的眼睛。同時,周老師秉承了偉大的蘇聯鋼琴教育家涅高茲的思想,論述完前方手指的訓練,繼而大篇幅分析到后方的腕、肘、肩的組織與配合,讓讀者更加透徹理解了涅高茲的“一切為了前線!”
本書還有一個畫龍點睛之處——微信掃碼功能,可以在閱讀文字的同時拿起手機同步掃碼觀看視頻。這樣閱讀時既有文字譜例,又有周老師精準到位的演奏和講解,對于廣大鋼琴師生來說,是最好的音樂學習方式了。每次掃碼視聽,我都不禁心生感慨:周老師這么多年筆耕不輟、不懈鉆研,堅持練琴,親自錄制的示范視頻堪稱完美,值得我們每位鋼琴教師學習。視頻里,周老師揮指拂鍵,功力深厚,潺潺音流傾指而下,在指尖出彩綻放,使人如沐春風,沉醉其中。這恰是周老師在實踐自己所說的:“當我們能從心里感受到音樂與情感汩汩流出,經過身體、手臂、手指,最終流向琴鍵、探入琴槌時,才可以用我們的指尖讓鋼琴動情地歌唱,讓音樂變得真正詩意動人,從演奏者的心‘流入’欣賞者的心!”
這本書是周老師嘔心瀝血給廣大鋼琴師生在教學上的用心指導,周老師文筆風趣,循循善誘,運用大量生動形象的比喻,讀起來妙趣橫生,淺顯易懂。如對裝飾音的解釋“不是頭上扣個大碗”,而是“先用自上而下的小動作為啟動,靈敏地小小一動即可”,三言兩語,清楚透徹,一下就將令人一籌莫展的技術難題化難為易了。為講解手指與琴鍵相吸時,周老師引用了郎朗、史卡拉穆扎、謝爾曼的教學比喻,描述手指如“壁虎腳上的吸盤”“章魚的吸盤”,手臂“務必要像章魚的觸手那樣柔軟”,將彈琴的手比喻成“猩猩和老鷹”“學習它們的敏捷,準確地抓取,努力做到萬無一失”,這些金句字字珠璣,能幫助讀者更加透徹理解彈奏時手指與琴鍵的親密關系。
周老師勤奮好學,對各行各業(yè)都有涉獵,擁有極為廣博的知識面,將鋼琴學習需要探討的問題在其他領域找到映射,由學科間的聯通類比得出規(guī)律,從而能深入淺出地講解鋼琴演奏與教學的奧妙。比如周老師多年來對戲劇表演理論“規(guī)定情境”進行探索和應用,致力于將其借鑒到鋼琴音樂的表現與演奏中;將學音樂的“樂感”與學外語的“語感”作對比,說明兩者的相似之處;將譜子上休止符比作一幅畫卷的留白,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想;或將踏板的運用與做菜調味、美術調色相提并論,這些都需要操作者反復斟酌,靈活應變。當談及某種音型的音樂效果時,周老師總能用最貼切的方法與生活實際聯系,為了探究用腦指揮樂譜及演奏全局的過程,甚至引用滑雪冠軍成功思考的經歷……
周老師在書中提到的教學方法是科學嚴謹的,字里行間無不以理服人,常常給人以啟發(fā),如對于手腕參與鋼琴演奏的分析論證上,周老師在解釋手腕上下運動時提出以手腕為主導,上提帶動手指離開琴鍵,然后再下落支撐手臂的自然重量,掌關節(jié)支撐,而完成這一過程需要臂腕放松,動作不可僵硬,手腕在這里實際起調節(jié)作用,不作為或者反之,起阻礙作用都是不可取的!同時,手臂“就像一根柔軟的水管”,完全自由自在、沒有任何緊張感地“掛”在那里,這樣在無形中就給初學者灌輸了放松的概念。鋼琴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很多學琴者若在初學時期沒有解決手腕的放松協調,便會在之后的學習中手腕僵硬、問題百出,甚至是走彎路,這確實令人很不愉快!總之,像這樣直指學習“病灶”,“藥到病除”的實用教學方法書中還有很多。
周老師在教學指導中尤其重視對音色的把握,這也是把鋼琴彈好聽的關鍵。凡是會破壞美好聲音的彈奏方式,都會在本書中提出摒棄。由此,周老師提出了“用指尖品嘗音色”“讓手臂漂浮在空中”等觀點;斷奏時不可將手提得太高而落鍵,這樣會因為臂重在較高距離下落時不斷加速,從而“砸”向琴鍵,破壞了發(fā)出好聲音的先決條件;初學者剛開始慢練時,動作一定要做到位,幅度可以大一些,而在之后的不斷練習和熟練之后,應當精簡動作,以免夸張的動作讓聲音變得粗糙,等等。書中每一部分都從不同側面強調對聲音的控制,音色的把握,強調所有的技巧都要服務于把鋼琴彈好聽,所有的方法都是有明確針對性的,都是為特定的聲音效果和音樂服務的。音樂必須主導一切!這才是老師寫作本書的初心,也是學習鋼琴的宗旨。
讀罷此書,一遍不夠過癮,遂又讀幾遍,而越是反復閱讀,越是能從每一種觀點的細節(jié)考究處、每一首樂曲的觸鍵音色和情感流露中品出周老師超出常人的勤奮和智慧。全書凝聚著他一生的教學經驗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讓我們在流暢自如的閱讀中,一下子解決了學習和教學中長期存在的很多頑癥。正如周老師所說:“動一下腦子,找到癥結所在,變換一下思路,也許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币虼耍覍⑦@本難得的鋼琴演奏與教學實用寶典鄭重推薦給大家,希望更多的鋼琴師生能夠從中獲益,相信大家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并由此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自己彈好鋼琴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