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栩倫
摘 要:“用典”是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手法,在庾信的代表作《擬詠懷》組詩中,“用典”這一手法十分突出。在《擬詠懷》中,庾信運用了大量的典故,在引用典故同時模糊了古今時空界限和抒情主體;“用典”手法的運用,讓詩歌產(chǎn)生了獨特的美感,使詩歌的思想情感表達更為含蓄、自然而深沉。
關鍵詞:庾信;擬詠懷;用典;詩歌情感
“用典”即“引用典故”,指在創(chuàng)作中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詞句以豐富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用典”這一手法在魏晉南北朝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十分盛行,而庾信作為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用典”這一手法在他的作品中出現(xiàn)得極為頻繁,其后期作品《擬詠懷》二十七首便是他在這一方面的代表作。
《擬詠懷》是庾信詩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這一作品是庾信羈旅北朝時所創(chuàng)作的,在組詩中,庾信主要抒發(fā)了自己的亡國之痛、思鄉(xiāng)之情和身世之悲,風格蒼涼悲苦,情感深沉厚重;詩歌所隱含的意蘊極為豐富,這與庾信在詩歌中大量用典息息相關。
一、《擬詠懷》中“用典”的特點
《擬詠懷》二十七首中,詩人運用了大量的典故,這使詩歌的情感表達更為深沉內斂;綜合來看,詩人在《擬詠懷》中用典手法的運用,具有以下兩個特點:一是詩歌中引用的典故數(shù)量極多;二是引用典故時詩人模糊了時空界限和抒情主體。下面作詳細論述。
(一)《擬詠懷》二十七首中,詩歌引用典故的數(shù)量極多
《擬詠懷》二十七首詩歌中,幾乎每首詩歌都引用了歷史典故;此外,典故在詩句中密集出現(xiàn),一首詩可能會出現(xiàn)三四個典故,甚至出現(xiàn)一句一典的情況。以《擬詠懷》其八為例:
白馬向清波,乘冰始渡河。
置兵須近水,移營喜灶多。
長坂初垂翼,鴻溝遂倒戈。
的顱于此去,虞兮奈若何。
空營衛(wèi)青冢,徒聽田橫歌。
縱觀全詩,作者幾乎每一句都引用了一個典故,詳情如表1。
由表1可以直觀看出,庾信在《擬詠懷》中的詩文創(chuàng)作引用了大量的典故,除了《擬詠懷》(其八)以外,其四、其十五等都幾乎是一句一典的情況。經(jīng)統(tǒng)計,《擬詠懷》二十七首共計二百七十四句詩,其中用典的詩句就達到了一百三十句,幾乎接近了一半。
大量的典故的運用給詩文的閱讀帶了較大的難度,但同時也使詩歌的感情表達更加含蓄與厚重。
(二)引用典故時,詩人模糊了時空界限和抒情主體
《擬詠懷》組詩中,詩人運用歷史典故,以歷史人物喻現(xiàn)實人物,以歷史事實喻當下處境,把個人遭遇與歷史事件結合起來,混淆了古今的時間界限,也模糊了抒情的主體;詩人的遭遇與典故人物的遭遇有共同之處,詩人的情感與典故人物的情感相通,而這種相同與相通,不僅在于詩人與典故人物之間,還存在于廣闊的歷史長河之中。如《擬詠懷》其十:
悲歌度燕水,弭節(jié)出陽關。
李陵從此去,荊卿不復還。
故人形影滅,音書兩俱絕。
遙看塞北云,懸想關山雪。
游子河梁上,應將蘇武別。
在本詩中,作者起首便抒寫了李陵、荊軻和蘇武羈旅異國的歷史,前兩句敘述了荊軻赴秦刺殺秦王和李陵蘇武二人在異國會面的故事,又以“李陵從此去,荊卿不復還”道明了李陵荊軻未能返鄉(xiāng)的結局。緊接著,詩人便由書寫歷史人物轉向了書寫自身——“故人形影滅,音書兩俱絕。遙看塞北云,懸想關山雪”四句,作者慨嘆故人已不見蹤跡,自己與故人斷絕了音信往來,南北兩地已然隔絕,讀者似乎分不清,詩人是在說自己還是在說李陵。最后一句“游子河梁上,應將蘇武別”回應開頭,敘述李陵送別蘇武回國的故事。
二、“用典”與詩歌表達之間的關系
《擬詠懷》中“用典”手法的運用,對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表達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大量典故的運用使詩歌具備了豐富的內涵,歷史感濃烈
大量的典故的運用給詩文的閱讀帶了較大的難度,但同時也使詩歌的感情表達更加含蓄與厚重。正如上文所舉的《擬詠懷》其八一詩,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使讀者的閱讀時不得不與項羽、衛(wèi)青等英雄所在的朝代歷史聯(lián)系起來;而作者全篇未有一字是直接抒懷的,只是通過典故的引用與呈現(xiàn),以漢光武帝、韓信、虞詡等人的足智多謀比喻梁元帝開創(chuàng)中興大業(yè)的功績,后又引用楚漢相爭的典故,表達對梁朝大業(yè)未成的惋惜悲嘆;最后以衛(wèi)青、田橫的典故抒發(fā)自己未能為救國又未能死節(jié)的慨嘆。詩人幾乎是“一句一典”,在大量歷史典故的運用與隱喻之中,詩歌的意蘊更為含蓄;另一方面,詩文中大量歷史典故的出現(xiàn),使詩人的感情抒發(fā)與歷史人物發(fā)生了共鳴,增強了詩歌的歷史感,更顯滄桑厚重。
(二)詩人將自我抒情和歷史典故無縫融合,使詩歌情感的抒發(fā)更能引起人的共鳴
如上文所論述的,《擬詠懷》組詩引用典故時模糊了古與今,個人與歷史的界限,將抒情主體進行巧妙轉換;這一做法使自我情感的抒發(fā)和典故的引用融為一體,不顯生硬。在上文所舉《擬詠懷》其十中,詩人一方面以歷史旁觀者的角度敘述了李陵和荊軻未能返鄉(xiāng)的史實,另一方面站在李陵的角度,體會李陵未能歸返的心情,也是在抒發(fā)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愁;在歷史典故和現(xiàn)實之間來回轉換卻不顯得突兀,更是通過詩歌的最后一句,讓情感共鳴于歷史上的眾多游子之間。
又如《擬詠懷》其四:
楚材稱晉用,秦臣即趙冠。
離宮延子產(chǎn),羈旅接陳完。
寓衛(wèi)非所寓,安齊獨未安。
雪泣悲去魯,凄然憶相韓。
唯彼窮途慟,知余行路難。
本詩前四句敘述了楚才晉用、秦臣趙冠、子產(chǎn)壞垣、陳完以“羈旅之臣”不受官的故事,暗喻自己留仕他國,并非本心所愿,在這里詩人還并未直接抒寫出情感;而接下來六句中,詩人所抒寫的“非所寓”、“獨未安”、“泣”、“悲”、“凄然”、“慟”等字眼,引用典故的同時抒發(fā)自身情感;詩人站在古人的角度,抒寫出他們的羈旅愁懷和家國之思,而同時,詩人所要抒寫的是自己懷念故國的窮途悲痛。詩中作者打破了古今的時空限制,抒寫古人心境也是在抒發(fā)自我情懷,模糊了抒情主體,詩歌看似處處在寫古人,實際上也是處處在寫自己,使情感的表達更為含蓄豐富,也不致于生硬晦澀。
三、小結
《擬詠懷》二十七首蘊含著庾信深切的鄉(xiāng)關之思,大量典故的引用,使庾信詩文情感的表達更富內涵;而他通過“用典”這一手法,打破時空和主體的限制,使自己的鄉(xiāng)關之思與古人的家國之思,與歷史長河中其他漂泊之人的羈旅愁懷實現(xiàn)了共鳴,對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風格的呈現(xiàn)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使詩歌形成了蒼涼沉郁的風格,富有歷史感;也使情感的表達更為委婉動人。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用典”已然成為一種風氣;庾信是南北朝文學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用典”手法的使用十分頻繁。《擬詠懷》組詩是庾信后期詩文的代表作,在庾信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之其“用典”手法的使用十分突出,故對《擬詠懷》組詩的“用典”手法探析,對庾信其他作品的研究而言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北周)庾信著,許逸民譯注.庾信詩文選譯[M].成都:巴蜀書社,1991.
[3](南北朝)庚信著,舒寶章選注.庾信選集[M].中州書畫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