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同代王府,曾是明代大同城內等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王府建筑群落,也是當時國家宗法等級和封建禮制的載體,先后有十余位代王在此親理政務,承載著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關鍵詞】代王府;古建筑;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代王府為明代王城府邸,位于大同古城東北隅,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南北長618米,東西寬310米,規(guī)劃總占地面積約19.16萬平方米。整個王府建筑群落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殿宇深邃,屋宇錯落,回廊曲折,儼然是皇都應天紫禁城的縮影。
一、代王府的歷史沿革
大同地處內外長城之間,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形成許多天然關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開國后,明太祖朱元璋推行的是以宗親分鎮(zhèn)諸國、藩屏保衛(wèi)王室為指導思想的分封制度,著力把軍權從武將手中轉移到諸王手中,將明朝西北邊境憂患寄附于諸王靖邊。朱元璋將其二十三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冊封為藩王,并對年齡稍長一些的皇子授以兵權,分別讓他們駐守于內地重鎮(zhèn)或邊塞要沖,戰(zhàn)時率軍出兵征討,平時則練兵備守、軍屯戍邊。這些藩王也是皇帝的代表和耳目,監(jiān)督地方官員的一舉一動,左右和影響地方政權。
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生于洪武七年(1374年)七月,朱桂年僅四歲時被封為豫王,藩國南昌府南昌,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豫王改封為代王,就藩遷至大同,成為明初“九塞王”之一。代王府規(guī)模宏大,人口眾多。據(jù)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記載,隆慶、萬歷之機,代王府有親王一位,郡王一十八位,鎮(zhèn)、輔、奉國義將軍一千二百七十九位,中尉一千三百四十位,郡縣主君一千三百三十位,庶人一百五十名。代王府人口在全國各王府人口數(shù)量中排名第三位。
朱桂出生時,明王朝已經(jīng)建立七年,可以說他是在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下長大的。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忙于剿滅元朝殘余勢力,整肅朝綱,剪除異己,沒有多少時間教育培養(yǎng)這些年少的皇子。朱桂從小嬌生慣養(yǎng),性格暴躁,就藩大同以后,更是驕橫跋扈,為害百姓。建文帝即位后,為了穩(wěn)固自己的統(tǒng)治,對一些掌握重兵的叔父藩王進行削藩,朱桂因性格暴烈,行為失檢,也被削去藩王封號,廢為庶人。等到朱棣重新從他的侄子手中奪得皇位,才恢復了朱桂的藩王封號和爵位。
朱桂死于明正統(tǒng)十一年(1446年),終年七十二歲,死后葬在大同東北十里的采涼山。朱桂死后,代王的封號由他的后世子孫們承嗣。按照清順治時期胡文燁所撰《云中郡志》卷二記載,在大同府先后承嗣代王封號的朱元璋后代有十四位。朱桂先后生有十一個兒子,長子朱遜煓立為世子后早逝,死后追封謚號為“代戾王”,真正繼承朱桂代王封號的是朱桂的孫子代隱王朱仕壥。朱桂家族在同期間作威作福,侵吞城內許多房產(chǎn),城郊大片土地,其子孫凡封王者都要建立王府,在大同先后建立二十三個王府,府邸都建在府城內。
代王府從洪武二十五年(1392)始建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毀壞,存世時間252年。崇禎十七年三月,大同總兵姜鑲開門迎闖王入城,末代王子朱傳?被執(zhí),王府“闔家與闖難,駢首就斃”,宗族二百余口全部被殺,他們的土地財產(chǎn)全被沒收。大順軍留下張?zhí)炝諡槭椎霓r民軍一萬余人駐守大同,在之后的兩個月里“殺戮兇暴”,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王府失火,付之一炬”。一座規(guī)模雄偉、富麗堂皇的代王府,變成一片瓦礫,僅九龍壁、廣智門及部分蕭墻幸存。
二、代王府建筑遺存
九龍壁是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壁高8米,厚2.02米,長45.5米。壁上均勻協(xié)調地分布著九條飛龍,以飛騰之勢躍然壁上。壁身兩側為日月圖案,由426塊特制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頂覆蓋琉璃瓦,頂下由琉璃斗拱支撐。壁底為須彌座,高2.09米,敦實富麗,上雕41組二龍戲珠圖案。照壁腰部由75塊琉璃磚組成浮雕,有牛、馬、米、狗、鹿、兔等多種動物形象,生動活潑,多彩多姿。
代王府的北城門“廣智門”,東西長21米、南北寬11.3米、高5米,四面青磚包砌,下為三層條石砌基,正中建半圓磚券過道,南北相通,券門高3.8米,寬3.5米,以一層立磚、四層順磚發(fā)券形成半圓券拱。廣智門上所建的建筑為玄真觀,建于清代順治年間,是在代王府舊址新建的道觀。
三、代王府考古發(fā)現(xiàn)
為了切實做好代王府建筑基址各類文化遺存的科學保護工作,大同市文物局委托大同考古研究所在代王府原址范圍內展開了為期三個月的考古勘探工作,前期主要以中軸線承運殿為主要發(fā)掘目標。
經(jīng)現(xiàn)場勘察發(fā)現(xiàn),琉璃瓦多為藍色,占50%以上;綠色占30%左右,赤黃色占10%左右;布瓦較少,但時代早(明以前居多),瓦當以龍紋,滴水亦龍紋,與九龍壁瓦類似。承運殿柱礎、基座并未發(fā)現(xiàn)。
代王府室外地面為磚鋪地面,在廣智門臺基一帶距地表1.05米處發(fā)現(xiàn)規(guī)格為280x140x60mm的長方磚。并在代王府東南角地表以下1.5米處發(fā)現(xiàn)規(guī)格為320x160x60mm的條磚。
四、代王府規(guī)制
明代朝廷對王府規(guī)制是有明確要求的,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命中書省議定親王宮殿的規(guī)制,東西闊一百五十丈二寸二分,南北長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也就是說,王府占地最大不可超過33萬平方米。明洪武七年(1374年)議定王府城開四門,南稱端禮門,北稱廣智門,東稱體仁門,西稱遵義門。親王國中所聚前殿為承運,中殿為圜殿,后殿為存心,整個格局與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很相似,是谷望舉行慶典和行使權力的場所。而比親王府低一等的郡王府,卻小得多,據(jù)《明史—輿服志》記載:“郡王府制:天順四年定。門樓、廳廂、廚庫、米倉等,共數(shù)十間而已?!?/p>
代王府以南京宮城為藍本營造,嚴格按“前朝后寢、左祖右社”的規(guī)制承建。據(jù)明正德十年(1515年)《大同府志》記載:“代王府在大同府城內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遼、金西京國子監(jiān)改建”,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歷時四年建成。代王府東邊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廣贍倉、長春宮、望親樓、清暑殿、宗廟、燕居之殿、后殿等;西邊軸線進入戟門,左有社稷壇,右有風云雷雨山川壇,接著進入大成之殿,過穿廓為謹?shù)碌罴昂蟮畹?。明初諸王享有政治、軍事和經(jīng)濟特權,代王府的官署及護衛(wèi)均設在府內,分別設有審理所、典膳所、奉祠所、典寶所、紀善所、良醫(yī)所、典儀所、工正所、引禮舍等,另有掌理府事的長史司設在帥府之西,代王官署和護衛(wèi)亦是按明制享有親王待遇。
五、目前代王府已修復的中軸線建筑
代王府整個建筑體系沿三條軸線鋪開,目前,王府只恢復了中軸線上的建筑。代王府中軸線區(qū)域總占地面積約56000㎡,總建筑面積約24000㎡,共計建筑44座。主要建筑包括欞星門、裕門、端禮門、承運門、承運殿、崇信門、存心殿、長春宮等。
欞星門是代王府的第一道門,面闊七間,為明代官式六柱七間烏頭門式琉璃牌坊門,占地面積約230m2。欞星門是在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以后修建的,象征祭孔如同尊天。
裕門,面闊五間,進深六椽,重檐歇山頂,占地面積約1239m2,建筑面積約616m2。
端禮門,又稱端門,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占地面積約822m2,建筑面積約378m2。端禮門是禮儀重地,是存放儀仗用品的地方。
承運門,面闊五間,進深三椽,單檐廡殿頂,占地面積約1073m2,建筑面積約496m2。王府中“承運”之名與明初都城南京宮城中之“奉天殿”的命名相互呼應,以“奉天承運”之意昭喻著朱明天下的長治久安。
承運殿,坐落于青白石制石雙層須彌座上,面闊九間,進深八椽,重檐廡殿頂,通高29.38米,整個大殿占地面積約3997m2,建筑面積約1645m2。類似故宮的太和殿,承運殿是代王府內最重要的宮殿,主要在藩王繼位大典、世子冊立、冊妃、奉接圣旨、迎接上官、冬至元旦及代王生辰等重大節(jié)日接見地方重臣等重要慶典時才啟用,這座大殿更強調的是王府的禮制等級,實用效率其實并不高。
崇信門,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占地面積約910m2,建筑面積約362m2,是代王府前朝區(qū)、后寢區(qū)的分界。
存心殿,面闊七間,進深四椽,單檐廡殿頂,占地面積約1557m2,建筑面積約725m2。位于后寢區(qū)中軸,是代王平時辦公議事、出席大典前后準備與休息、接見比較親近人員的地方,是王府內使用頻率最高的殿堂之一。
長春宮面闊七間,進深六椽,重檐歇山頂,占地面積約1889m2,建筑面積約1123m2。它是王府最后一座大殿,是每年除夕、元宵代王賜宴本宗郡王及地方官員的場所。承運殿、存心殿、長春宮是代王府中軸線上三大主殿,與《大明會典》中要求的承運殿、圜殿及存心殿的排列有些差別,不過功能基本相似。
六、結語
代王府復建項目在實施過程中,以“保護與傳承、保護與發(fā)展、保護與創(chuàng)新”為理念,從2010年底工程啟動以來,中軸線部分的建筑修復工程歷時八年已全部完成,相關配套的消防、防雷、石作及院面硬化、綜合管網(wǎng)等工程也已完成。目前正在實施代王府東、西兩軸線各建筑的保護復建工程。
代王府在大同存世的二百五十二年經(jīng)歷了由輝煌到逐漸衰亡的過程,從今天的大同古城格局可以看到,代王府對其的影響極為深遠。近年來,大同市政府部門實施了一系列保護和重建大同古城的工作,這一舉措必會重現(xiàn)代王府昔日的輝煌。
參考文獻:
[1]李奇潔.明代大同代王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
[2]林哲.明代王府形制與桂林靖江王府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05.
[3]姚斌.代王府、九龍壁、皇城戲臺考[J].大同今古,1995(4).
[4]豐馳.明代大同代王府考析[J].文物世界,2010(3).
作者簡介:龐爾亮(1988-),男,山西省大同人,現(xiàn)任職于大同市遼金文化藝術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