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燦爛歷史的國度,古籍作為中華民族文化和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對于現(xiàn)代社會進步和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充分發(fā)揮古籍的原有價值,我國針對古籍保護和修復工作重視程度不斷提升,推出了一系列舉措。但是,由于古籍保護工作特性,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受到客觀影響,導致古籍持續(xù)破損,實際工作效果同預期目標相差甚遠。故此,古籍修復需要遵循“整舊如舊”原則,盡可能減少外在干預,通過合理的修復工藝和材料來修復古籍,促使修復后的古籍同原件狀態(tài)相近,實現(xiàn)古籍原有價值的充分發(fā)揮。本文就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展開分析,立足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古籍修復和保護方法。
【關鍵詞】古籍修復;古籍保護;“整舊如舊”
【中圖分類號】G272.4 【文獻標識碼】A
古籍修復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工作,其中涉及到眾多內(nèi)容,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誤差,都可能影響到古籍修復整體工作成效,甚至為古籍帶來二次損傷。古籍修復在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重視,“整舊如舊”逐漸成為我國古籍修復的主要原則,并且被文化部以行業(yè)標準的形式逐步確立。但是,現(xiàn)今古籍修復工作中,“整舊如舊”原則成為理論和實踐的主要問題之一,相配套的古籍修復工藝和材料研究不足,在學術界尚未形成統(tǒng)一、標準的規(guī)范,極大地制約“整舊如舊”原則順利實施,導致古籍修復工作質(zhì)量下降。故此,針對這一問題,加強古籍修復的“整舊如舊”原則分析探討,有助于推進配套修復工藝和材料完善,深層次把握古籍修復內(nèi)涵,以便于為后續(xù)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的實施奠定基礎。
一、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形成分析
(一)原則的形成
古籍修復是一項專業(yè)性較強的工作,為了保證古籍修復工作質(zhì)量,需要遵循相配套的原則規(guī)范化實施。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的最早提出,是在20世紀80年代,最初是在國家圖書館古籍修復中應用這一原則,隨后相關學者針對這一原則進一步闡述見解,為后續(xù)的古籍修復“整舊如舊”的實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保障[1]。根據(jù)2001年和2006年頒布的《古籍修復技術規(guī)范與質(zhì)量標準》《古籍修復技術規(guī)范與之狼要求》,明確了古籍修復原則,即搶救為主、修飾為輔,整舊如新和整舊如舊,促使后續(xù)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內(nèi)容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和詮釋,對于我國古籍修復工作開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當前,古籍修復呈現(xiàn)新的面貌,很多古籍已經(jīng)破損到無法修復的狀態(tài),遵循整舊如新原則對古籍進行修復和保護,以便于提升古籍修復成效,充分發(fā)揮古籍原有作用。將原有的標準和規(guī)范作為新的古籍修復原則是不合理的,可能導致古籍修復理論和實踐混亂,從而制約后續(xù)相關工作的順利展開。
(二)原則的來源
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是在長期的古籍修復實踐中形成的。民國時期,依據(jù)“整舊如舊”方法來修復古籍,獲得了可觀的古籍修復成果。一本古籍自然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隨后確定古籍不再改裝,保持古籍原件原有形態(tài)[2]。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是指保持古籍原有的狀態(tài),并非是將舊的古籍改裝成新的古籍,在古籍修復后原有面貌和風格并未改變,看不出修補痕跡,“整舊如舊”逐漸成為古籍修復的主要實施原則。
古籍修復“整舊如舊”與文物修復之間聯(lián)系較為密切。從最初的文物修復工作中就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整舊如舊”原則,隨后在文物建筑修復中應用“整舊如舊”,積累了豐富的文物修復經(jīng)驗,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整舊如舊”原則更加完善。
二、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實施的意義
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是否合理,直接關乎到后續(xù)古籍修復工作的成效。在長期研究和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學術界對于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做出了明確的解釋說明。在古籍修復中遵循“整舊如舊”原則,可以保持古籍原有時代特色和風格面貌,避免原有文物價值流失,延長古籍的保存壽命。根據(jù)古籍修復相應規(guī)范和標準,盡量保持古籍原有的面貌和裝幀特色,實現(xiàn)古籍中有價值信息的留存。從這些學術界的觀點中可以了解到,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確立的原因,具有深遠的意義[3]。
(一)保證古籍原有物理狀態(tài)存在
古籍的出現(xiàn)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流傳至今,經(jīng)過了漫長的歲月,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定磨損,影響到古籍的保存壽命。不同古籍的制作方法和材料有所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不同時代的書籍生產(chǎn)水平。確定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對于保證古籍原有物理狀態(tài)存在具有積極的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古籍中的內(nèi)容在流傳中產(chǎn)生了大量的附加信息,包括題跋、印章、批校和書根題字等內(nèi)容,具有較強的歷史研究價值。另一方面,古籍物理形態(tài),表現(xiàn)在載體材料、古籍物體和用墨材料等,彼此之間聯(lián)系密切,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加強古籍保護,首要一點是保證古籍原有物理狀態(tài)存在,是古籍傳承和弘揚的關鍵所在。如果古籍原有物理形態(tài)損壞,古籍價值就會隨著損壞程度增加而減小。遵循“整舊如舊”原則,是面對所有的古籍,每一部古籍均需要修復和保護,而“整舊如舊”原則的實施正是為了保存古籍物理形態(tài)存在[4]。古籍物理形態(tài)面積減少,原有價值必將有所減少,這就需要遵循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才能發(fā)揮古籍的物理意義。
古籍無論是文獻價值還是版本價值,均是依附在古籍物理形態(tài)存在的。如果古籍的物理狀態(tài)改變,那么古籍的文獻價值和版本價值將會隨之流失。不同古籍的價值不同,文物價值與古籍物理意義并非是等同存在。古籍文物價值是從全部留存古籍而言,即善本古籍。所以,古籍修復“整舊如舊”的實施,對于維護古籍物理形態(tài)具有積極的意義[5]。
(二)維護古籍文化意義
古籍中蘊含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內(nèi)涵,文化意義較為突出。古籍記錄了古代生產(chǎn)活動,由于不同時代的書籍生產(chǎn)材料和生產(chǎn)技術不同,也體現(xiàn)了古籍制作工具的不同。古籍憑借高超的生產(chǎn)工藝和書法流傳至今,仍然可以從中感受到古代人民的審美水平和藝術鑒賞能力。所以,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的實施,有助于發(fā)揮古籍的文化意義。
三、古籍修復“整舊如舊”原則實現(xiàn)方法
(一)古籍修復材料和方法
一方面,古籍修復材料的選擇十分關鍵。不同古籍使用的紙張材料、厚度不同,遵循“整舊如舊”原則,就要求古籍原件紙張和修復紙張最大程度接近,包括質(zhì)地、紋理、顏色和厚度等指標[6]。修復人員需要有能力鑒別紙張?zhí)匦缘牟町?,但是想要找到與古籍紙張完全相同的紙張難度較大,所以,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搜尋修復紙張,留存下來為后續(xù)古籍修復奠定基礎。當前,古籍修復使用的紙張僅僅可以達到與古籍紙張最大程度接近,屬于替用紙張,包括定點定制替用紙和舊紙。古籍修復所選擇的紙張與古籍紙張最大程度接近,還要保證紙張pH值中性或是酸度較低,提升紙張使用壽命[7]。
另一方面,推動修復紙張加工和使用方法創(chuàng)新。替用紙性能與需要修復的古籍紙張性質(zhì)最大程度相近,如果顏色有所差異,可以通過染色方法對修復紙張進行處理。染料酸度越低越好,以植物、礦物為主要成分的染料最好[8]。
(二)漿糊原料和使用方法
漿糊是古籍修復的主要材料,對于修復質(zhì)量影響較大。這就需要選擇純天然材料來制作漿糊,性能與古籍紙張才能相一致。漿糊原料中包括優(yōu)質(zhì)小麥面粉和水,依據(jù)特定配合比進行制備。漿糊制備中選擇偏堿性的水,pH值接近微堿性,最大程度降低酸性,以便于延長紙張耐久性和使用壽命。在漿糊中可以加入適量的防蟲蛀中草藥,避免被蟲蛀而損害古籍[9]。
漿糊制備后,還要結合不同手工紙?zhí)匦詠泶_定漿糊濃度和用量,稀漿糊適合吸水性良好的紙張,稠漿糊適合吸水性較差的紙張;漿糊寧少勿多,如果漿糊過多會影響到紙張的平整度,耐久性降低,易于脫落;要沿著紙張紋理刷漿糊[10]。
四、結論
綜上所述,古籍修復中遵循“整舊如舊”原則,應該正確看待古籍修復的重要性,盡可能減少外在干預,加強理論和實踐,便可在后續(xù)古籍修復中可以規(guī)范化操作,以便于提升古籍修復水平。
參考文獻:
[1]李瑋.適配性原則在古籍修復中的實踐研究——以清《重刊災賑果報錄》修復為例[J].蘭臺世界,2018,25(11):110-113.
[2]趙漢青,李辰.構建面向知識服務的古籍修復管理平臺的設想及意義[J].四川圖書館學報,2018,36(5):85-87.
[3]陳騰.金針度與人——喜讀童芷珍著《古籍修復技術》[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8,28(3):67-68.
[4]杜希林.整理蕓編無厭倦名山事業(yè)薪火傳——遼寧省古籍保護工作的現(xiàn)狀與任務[J].圖書館學刊,2018,40(8):7-10.
[5]譚紅霞.淺談紙漿補書機在修復和刻本中的應用實踐——以新會景堂圖書館為例[J].山東圖書館學刊,2018,16(4):66-70.
[6]秦逸晗.古籍修復中封皮染色工藝的研究——以修復《重刊災賑果報錄》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22(15):100-101.
[7]施文嵐.館藏珍貴信札價值及其修復與保護——以《致貴州提督田興恕手札》修復為例[J].圖書館,2018,23(7):109-111.
[8]趙凌.論古籍修復中的個性化定制與人文素養(yǎng)——以《瀫水草堂詞集》修復為例[J].圖書館研究與工作,2018(7):74-75,92.
[9]龐寧波.淺談拓片類古籍修復——以修復毛楚雄用過的帖子為例[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8(13):86-87.
[10]朱亞芳.“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模式在古籍修復人才培養(yǎng)中的適用性探究[J].上海高校圖書情報工作研究,2018,28(2):64-67.
作者簡介:漆薈(1989-),女,漢族,甘肅,本科,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