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與文化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文化創(chuàng)造出來語言,而語言又記錄了文化的發(fā)展。對一種語言的理解和學習,離不開對創(chuàng)造出這種語言文化環(huán)境的了解和分析。本文主要以美國語言出發(fā)對美國的文化模式進行了相關(guān)的分析。
【關(guān)鍵詞】美國英語;文化模式;美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G604 【文獻標識碼】A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基礎(chǔ),對一種語言進行學習研究就必須對產(chǎn)生這種語言的文化環(huán)境有所了解。比如中文中包含著中華民族“仁、義、禮、智、信”的文化思想,法文中體現(xiàn)出了法國人的浪漫主義色彩,德文中有著德國與生俱來的嚴謹和仔細,由此可見,文化模式對于語言的影響非常之大。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
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兩個部分。一方面,文化是語言的載體,語言由文化孕育而出。而語言又是人們用來了解文化的載體,彼此相輔相成。人們彼此之間通過語言交流思想,一個地域文化歷史的變遷都蘊含在語言之中被傳承了下來。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形成思維中的中介,是大部分文化的主要載體,在很多方面都是對文化的體現(xiàn)和證明。其次,文化決定了語言。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ohn Lyons有一個十分著名的理論,他認為每一種語言都受到了“上層結(jié)構(gòu)”的約束,這個“上層結(jié)構(gòu)”實際上就是文化,什么樣的文化就會造就什么樣的語言,比如中國人的含蓄造就了漢語的婉轉(zhuǎn)悠揚,法國人的浪漫造就了法語的動人心扉,韓國人的尊老守禮造就了韓語的涇渭分明等,這些語言的特點都是由其文化背景來決定的。最終,文化與語言是同步的。語言的演變史其實就是不同文化的演變史,如漢語從古文到白話文的轉(zhuǎn)變,就是中國由封建社會進入民主社會的轉(zhuǎn)變帶來的。因此,語言中包含著這個文化在歷史上曾經(jīng)存在過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美國英語作為美國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將美國文化的變遷印刻在了其中,通過美國英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美國獨有的文化模式。
二、美國的文化模式
(一)WAPS文化
美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個人主義為核心,但在美國又有著新舊文化、多種族、多宗教之間的碰撞,因此,美國的文化雖然屬于西方文化,但與其它的西方文化差異還是非常大的,它是一種以基督宗教為主流、以種族關(guān)系為基礎(chǔ)、以多元化為特色、以大眾文化為主宰的文化。
WASP(White Anglo- Saxon Protestant,盎格魯-薩克遜白人新教徒)是美國的主流文化,其核心根源是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的民主理念和基督教新教傳統(tǒng),主要推崇的是實現(xiàn)個體價值,往往會將個人利益放在首位。在大多數(shù)美國人看來,美國是一個自由的國度,美國的民族精神來自于對于個體自由的崇尚和追求。在美國,政府、宗教黨派都不是最重要的,自我和個體才是最需要受到尊重和關(guān)注的。美國人的這種自我依賴和自我獨立觀念在語言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與me、self、ego等相關(guān)的語言和單詞也是比比皆是。independence,self-interest體現(xiàn)了美國人對于自我感知的關(guān)注,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反映的也是這方面的訴求。與self,ego,me,independence,individualism相關(guān)的理念不管在美國的價值觀還是語言中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英語單詞比如self-advantage,selfcentered,egocentric,egoism等表達的都是這種與自我價值、個人自由、自我支配等“自我意識”有關(guān)的詞匯。
(二)熔爐文化
美國相對于世界上其他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來說,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國家。而過去的殖民經(jīng)歷、歷史文化造就了美國民族多元化、種族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點。這樣,結(jié)合了多個地區(qū)和種族而形成的美國文化素有“熔爐文化”之稱,這樣的“熔爐”特點在美國英語中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網(wǎng)上,我們經(jīng)常會提到“中式英語”,比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spring festival等詞匯,這看起來是一個調(diào)侃中國人英語的玩笑話,但實際情況是當你和美國人用這些詞匯進行溝通時,他們也同樣能理解你的意思,這就是很明顯的熔爐文化的特點。當然,這只是現(xiàn)代的“熔爐英語”。對于美國英語來說tea(茶葉)、silk(蠶絲)、hopsack(武打片)、kung fu(功夫)等詞匯其實也都是熔爐文化的產(chǎn)物。除此之外,還有出自荷蘭語的Santa Claus(圣誕老人)、wagon(運貨馬車),出自德語的kindergarten(幼兒園)、plunder(掠奪),出自日語的tycoon(太君)、kimono(和服)等這些看起來由來已久的詞語,其實都是熔爐文化的產(chǎn)物。當然,在信息全球化不斷加深的現(xiàn)代,這樣的熔爐文化體現(xiàn)就更加明顯了,比如Mapo Tofu(麻婆豆腐)、Kung Pao Chicken(宮保雞丁)、curry(咖喱)等都是各國文化融合后產(chǎn)生的新詞匯。
(三)多元文化
美國文化就像是一個大雜燴,這個由多國家、多民族移民組成的國度,它的文化也像它的民族一樣,五花八門,具有極強的多樣性。因此,美國英語中有非常多的用來形容美國文化特點的詞匯,其中比較被人們所熟知的有a Cultural Bouillabaisse(文化大雜燴)、Kaleidoscope(萬花筒)等。
作為一個擁有眾多外來民族,由移民組成的國家,每一個扎根于美國的民族都希望自己民族的文化能夠被這個多元化的文化所接納和融合,但是與此同時,它們又不想失去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希望在被接受的同時還能擁有標志性的文化特色來表明自己的民族身份和特性。因此,在美式英語中,就非常強調(diào)多元化的融合和各種文化的和諧共生,diversity(多樣化),multiculturalism(多元文化),co-culture(并存文化)等這一類的詞匯在美國英語中的使用頻率是非常高的。
(四)印第安文化
印第安民族是美洲大陸的原住民族,也是美洲大陸文化的基礎(chǔ)。雖然在美洲大陸被發(fā)現(xiàn)后,印第安人經(jīng)歷了漫長而又可怕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但是它對于美國文化的影響依舊是不可磨滅的,這一點在美國英語中也有較為明顯的體現(xiàn)。最著名的應該就是曼哈頓頓區(qū)與密西西比河的取名,Manhattan本身就是印第安土著語言,而the Mississippi也源自于印第安語,在印第安語中的意思是“眾水之父。”除此之外,美國還有很多洲名使用的都是印第安語,比如,Minnesota,Ohio,Arizona,Kentucky等。
根據(jù)調(diào)查統(tǒng)計的結(jié)果,美國英語中大約有1700多個詞匯都是來自于印第安語的,比如北美洲動物名稱詞:chipmunk(金花鼠)、killdeer(小水鳥)、植物名稱詞pecan(美洲的核桃)、tamarack(美洲落葉松)等。
(五)新教文化
新教文化與美國的文化特點比較契合的一種文化,其中主要體現(xiàn)的是開拓創(chuàng)新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在語言中主要的體現(xiàn)在于大量創(chuàng)新型詞匯和語言形式的出現(xiàn),比如:ushnism布什主義、wigger(white+ nigger)接受黑人文化的白人等?,F(xiàn)代美國的網(wǎng)絡(luò)文化中經(jīng)常用到的網(wǎng)絡(luò)語言的縮寫也是其中比較明顯的體現(xiàn),比如:LOL(Laugh out loud)大笑、BRB(Be rightback)馬上回來等,美國英語中還有expansion(擴張)、frontier(拓荒者),pioneering spirit(開拓精神)等詞匯專門來對這種精神進行描繪和表達。同時,在美國英語中比較常見的用來表達生活方式的move about(或around)(不斷搬家或換工作),try a country life(嘗試田園生活)等詞匯短語,也說明了美國人隨意性比較大的生活方式和這種開拓精神。
(六)黑人文化
這些主要生活在南方的黑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被北方地區(qū)的繁榮經(jīng)濟所吸引而進入到了芝加哥、紐約等大都市生活,同時也將具有黑人特色的詞匯帶入到了美國英語中,比如Jazz,the Blues,cakewalk, The jittering,break dancing等。隨著黑人地位的逐漸提高,黑人的音樂和舞蹈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也逐漸成為了美國流行文化的一個標志,比如jamsession(爵士樂即席演奏會)、cake walk(步態(tài)舞)等。
三、結(jié)語
美國文化的千姿百態(tài)給美國英語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裱花,要想學好美國英語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對美國文化有所了解。閉門造車、悶頭苦干對于語言學習的意義是不大的,最后只能培養(yǎng)出一個只會紙上談兵而不會靈活運用的書呆子。
參考文獻:
[1]黃曉林.美國英語詞語及其文化透視[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1(1):95-971.
[2]董小川.美國文化概論.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黃薇(1980-),女,漢族,天津市人,講師,本科,研究方向:英美文化、英語翻譯。